隔蒲潭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隔蒲潭鎮,鎮政府駐隔蒲,人口61227人,面積6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1個村委會:蒲陽、鞠堤、馬堤、黃江、長林、袁聯、陳劉、三黃、大徐、麼屋、府河、詹壩、大余、付榜、宋褚、和平、建設、廟頭、黃金、紅旗、鐵塔、燈塔、鍾垸、劉蒲、下河、軍席、前進、劉塘、周萬、三里廟、雷公橋、水酒鋪。[1]
中文名稱: 隔蒲潭鎮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湖北省雲夢縣
電話區號: 0712
郵政區碼: 432505
地理位置: 江漢平原北部
面 積: 62平方千米
人 口: 6萬
方 言: 江淮官話黃孝片
車牌代碼: 鄂K
基本概況
隔蒲潭鎮位於江漢平原北部,北高南低,三面環河。平原湖區537平方千米,占90%,東北部為海拔50米左右的崗地;曾店鎮楓梓崗為最高點,海拔76.2米;沙河鄉的北湖垸為最低點,海拔19.0米。溳水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全境,漢北河橫貫南部。
歷史遺蹟
在雲夢縣東南方向的隔蒲潭鎮新府村,有一個始築於晉代用土垣夯成的水城,城外四周防禦工事有護城壕,其正北方向為一條自然的古河,東、西、南方向為人工開鑿的護城河,城垣四角設有土台,因位置處在新府村,當地人就叫它新府城。
對這一文化遺址,孝感市博物館的專家初步考證為屯兵之城。而武漢大學老且教授則認為新城府很可能只是一個公元三世紀的封建莊園遺址,博物館考古專家一行驅車來到這個神秘的古城。
城的四周有護城壕新府城城址位於雲夢縣東南方向23公里處的隔蒲潭鎮新府村。此地為湖泊地帶,古城址座落於府河支流匯合衝擊處的一塊平原上。城址的四周都是農田、池塘。
整個新府城城址呈不規則形狀,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城內現為農田,城的中心處為下辛店鎮江家門灣。城的北垣上為民居建筑北袁灣;東垣上居住有曾家台灣、新府街等;南垣上居住着東王灣、西王灣;但西垣破壞嚴重,上世紀80年代土地平整時被夷為平地。
出土遺物多
為解剖此城垣,考古人員開挖一條探溝,利用自然剖面刮斷面,以了解城垣內部結構及成因。斷面底長4.82,深3.2米,斜坡度為25度。共分七層:第⑥—⑦層為褐黃夾砂土或褐灰土夯築,其內含有六朝時期青黃釉碗殘片等遺物,應為早期城垣遺存。第②—⑤層土質黃褐或灰褐,內夾少許碎青磚,瓦片、青花瓷片等,經夯實,且第②層斜坡腳下有青磚幫砌,牆寬30cm,殘高50cm,層層內收,每一層都成斜坡狀。出土遺物都均為明代,故屬晚期多次加修而成。
有五座水門
考古人員發現此城設有五座水門。即南門、東門、北門、西門、西南門,水門一般寬9—13米,深3—3.8米,入口呈外八字形,內通大明塘一口,外接護城壕及河道。門底積青灰淤泥厚0.30—0.70米。在南門水門,發現有外用紅砂石條壘基,並加磚砌有馬面;在東門水門下,考古人員發現用木樁防護加固等。
在城坦上沒有發現陸門,故此認為新府城始築城時為一水城,其主要交通工具為船或木筏。由於破壞嚴重,且未經發掘,至於水門上部結構尚不知曉。
在對城中15處台基進行鑽探時,發現位於城中心的一處台基,共分七層:第⑥、⑦層為夯土層,土質板結,土色褐灰,與北城垣土質土色類似,且第四層伴出有青釉瓷碗殘片,其時代應與城垣⑥—⑦層年代相當,屬六朝時期建築遺蹟。而③—⑤層,多夾有明代青花瓷器殘片、磚瓦片等。①—②層則夾雜近現代遺物。
該台基呈橢圓形,長155米,寬55米,高出田疇0.8—2米,現為江家門灣駐地。此外,考古人員在幾處小型台基發現宋、明時期的遺物;也有唐、明時期的遺蹟。其中在一台基的東側,發現明代水井兩口,據考古人員勘測,井的四周為薄青灰磚壘砌,口徑近1米,深6米未見底。
屯兵之城
據《雲夢縣誌》載:新府城即新城也,為東晉大司馬桓溫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
東晉永和5年(公元349年)正月,北方的後趙國君石虎去世,由太子石世即位;不久,彭城王石遵殺了石世自立為帝。這時,東晉的桓溫被提升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他聽說後趙發生混亂,擔心石遵上台後又如石虎在世一樣,窮兵黷武,與東晉交戰,便出兵到安陸,提前作好防禦準備。兵到安陸後,他見府河在雲夢東南方五十餘里的地方一折向南,是難得的屯兵之地,便在那裡築起了一座堅固的防禦工事,命名為「新城」,即今下辛店鎮新府城。
科研文化
文教科技1900年,隔蒲潭鎮有私塾17處,學生180餘人。1903年開始舉辦學堂,建小學2處。1912年之後,限制私塾,發展新教育。1932年,興辦初級中學隔蒲潭鎮民眾學校,招生40餘人。至1949年,境內有小學12處,在校生200餘人。
適齡兒童入學率8%。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隔蒲潭鎮創辦農民業校20餘年,在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基礎上,多數學員達到初中文化水平。
90年代初,全鎮有鎮中學1處,轄2個分校。東校占地5.3公頃,教學樓1座,2538平方米,有14個教學班,49名教職工,在校生868人。教學器材2463件(套);西校占地2.3公頃,有教室43間,10個教學班,37名教職工,在校生550人,教學器材1596套(件)。
全鎮有中心小學1處,聯辦小學5處,村級小學21處,民辦小學8處,其中完全小學16處。
有142個教學班,303名教職工,5130名在校生。2000年全鎮學齡前兒童入班率、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和初中畢業率分別達到75%、98.5%、97%。2000年輸送高中生100名,中專生(含委培生)70名。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
2000年,隔蒲潭鎮村村有科技副主任,有各業農民技術員312名。有科技推廣服務機構7個,鎮村科技推廣體系已基本構成。2000年推廣科技成果12項,科技增收貢獻比例提高到48%,良種覆蓋率達97%以上。
隔蒲潭鎮歷史悠久。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爛燦的文化。諸如舞蹈、曲藝、書法、繪畫等民間藝術代代相傳。
新中國成立後,隔蒲潭鎮的文化、體育、廣播電視事業迅速發展,群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
1960年建文化站,1961年建廣播站,1971年建電影隊。1982年,大村、機關、學校建圖書閱覽室、檔案室。2000年底,全鎮有民間體育表演隊4個,民間樂器演奏隊4個,電影放映隊2個,各種文體活動場所21處,有調頻無線廣播台1座,有線電視衛星接收站3處,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經濟發展
50年代初全鎮糧食平均畝產120公斤,總產240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1000公斤,總產達到1萬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隔蒲潭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圍繞提高農業效益發展「兩高一優」農業,不斷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雙層經營體制,發展社會化服務,調整農業內部結構,推廣良種繁育,科學治蟲,配方施肥,精量播種等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大搞農業綜合開發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取得了連年豐收的好成績。2000年糧食畝產960公斤,總產已達1960萬公斤。
1990年以來,隔蒲潭鎮全力發展高效田,實行種植結構調整,種植模式由單一的「糧糧」型、「糧棉」型,調整為「糧菜」型、「棉菜」型、「菜菜」型、「果菜」型。
煙店鎮建冬暖式大棚36個,中小拱棚48個,主要種植雙孢菇、小油菜、韭菜、黃瓜等10餘種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場供應2萬噸蔬菜,畝產值1萬餘元。
隔蒲潭鎮非常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2000年,新增植樹10萬株,發展完善農田林網1333公頃,占地53公頃的新疆速生楊林業育苗基地1處。
實行林糧間作500公頃,營造改善果園400公頃,綠化了環境,取得了效益。
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239萬元,其中種植業1900萬元,林業300萬元,畜牧業39萬元。
農業發展
隔蒲潭鎮土質肥沃,農產品資源豐富,主要糧食作物有麥、玉米、大豆等。現有速生楊育苗基地一萬畝,是魯西最大的速生楊育苗基地;優質抗蟲棉種基地一萬多畝,形成了"農戶+基地+公司"的典型經濟協會模式。2006年,隔蒲潭鎮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了農業快速發展。
視頻
雲夢縣隔蒲潭鎮蒲陽幼兒園慶六一2018年文藝匯演全段02
參考文獻
- ↑ [http://www.xgszx.gov.cn/ymxzx/1232408.jhtml 雲夢縣隔蒲潭鎮「協商在一線」聚焦園區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