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雅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地貌,又稱風蝕壟槽,或者稱為風蝕脊(Yardang)。

在極乾旱地區的一些乾涸的湖底, 因干縮裂開, 風沿着裂隙吹蝕, 裂隙愈來愈大, 使原來平坦的地面發育成許多不規則的背鰭形壟脊和寬淺溝槽。

"雅丹"原是我國維吾爾族語,意為陡峭的土丘。雅丹地貌以羅布泊西北樓蘭附近最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莫哈韋沙漠在內,都有雅丹地形。

簡介

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地貌,又稱風蝕壟槽,或者稱為風蝕脊(Yardang)

「雅丹」原是我國維吾爾族語,意為陡峭的土丘。

在極乾旱地區的一些乾涸的湖底,常因乾涸而裂開,風沿着這些裂隙吹蝕,裂隙愈來愈大,使原來平坦的地面發育成許多不規則的背鯽形壟脊和寬淺溝槽,這種支離破碎的地面成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觀如同古城堡,俗稱魔鬼城。

塔里木盆地的羅布泊區域,有些雅丹地形的溝深度可達十餘米,長度由數十米到數百米不等,走向與主風向一致,溝槽內常有沙子堆積。在壠脊頂部常有白色鹽殼,又稱白龍堆。

雅丹地貌以羅布泊西北樓蘭附近最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韋沙漠在內,都有雅丹地形。

雅丹世稱魔鬼城,是最全面地質資料寶庫。在繁榮的絲綢古道上,它是一個最大的天然路標。

歷史起源

20世紀初,一些赴羅布泊地區考察的中外學者,在羅布荒原中發現大面積隆起土丘的地貌,遂向作嚮導的當地人詢問地名,嚮導卻誤以為詢問這種地貌形態的當地稱呼,按當地維吾爾的稱呼寫成Yardangs,從此Yardang一詞便流傳於國外地學界。再譯回中文就成了「雅丹」。即維吾爾語中「陡峻的土丘」之意。發現者將這一稱呼介紹了出去,以後再由英文翻譯過來,「雅爾當」變成了「雅丹」。從此「雅丹」成為這一類地貌的代名詞。

繼羅布荒原發現雅丹地貌之後,在世界乾旱區許多地方,又發現了許多類似地貌,均統稱為雅丹地貌。即使在中國,雅丹的最大分布區也不是在它最早的發現地羅布泊地區,而是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的西北部。在新疆,雅丹的分布也比比皆是,其中有名者如克拉瑪依市東北烏爾禾的魔鬼城吉木薩爾縣北沙窩的五彩灣奇台縣西南沙漠中的風城等等。

地理分布

中國的雅丹地貌面積約2萬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於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羅布泊周圍。新疆的雅丹地貌僅3000-4000平方公里,規模小,典型的雅丹高4-5米,10-20米高的雅丹又稱為mesa(麥薩),即方台地。而敦煌古海雅丹高20-100米,屬於中大型雅丹群,而且風蝕谷狹窄,雅丹造型豐富多彩,高密集型為世界所少見。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的雅丹,主要分布在鄰近山地的地區,阿奇克谷地東段的三隴沙雅丹是這一類型雅丹的典型代表。

「雅丹」是維吾爾語,原意是指具有陡壁的小山。在地質學上,雅丹地貌專指經長期風蝕,由一系列平行的壟脊和溝槽構成的景觀。新發現的這處雅丹地貌,面積約400平方公里。它的形成經歷了大約70萬年到30萬年的歲月。當大風颳過時,會發出各種怪叫聲,因而也被人們稱之為「敦煌雅丹魔鬼城」。這裡看不見一草一木,到處是黑色的礪石沙海,黃色的黏土雕像,在蔚藍的天空下各種造型惟妙惟肖。過去,由於戈壁浩渺,道路艱險,很少有人涉足此地,敦煌人也是耳聽者多,眼見者寥寥無幾,隨着敦煌太陽旅遊集團將玉門關及雅丹魔鬼城公路修通,為這一地理奇觀面世創造了條件。

非洲乍得盆地的特貝斯荒原的雅丹群範圍最大,約26萬平方公里。而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盧特荒漠東南部,約2萬平方公里,雅丹高200米,風蝕谷寬500米,雅丹呈壠脊狀延伸,長數公里至十幾公里。它距離敦煌很近,交通方便,具有優良的區位優勢,是旅遊、科研的寶地。

特徵類型

雅丹地貌分為兩種大類型,並分別予以命名:一種高不過1米,形成年代較短的,稱為「雅丹」;另一種高10~30米的,年代古老,稱為「邁賽」。實際上這兩種類型不過是雅丹的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風蝕壟脊,土墩,風蝕溝槽及窪地的地貌組合。乾旱地區的湖積平原和沖積平原常因干縮而龜裂,在定向風的長期吹蝕下,裂縫逐漸擴大而成為溝槽,溝槽之間常出現高達5-10米的壟脊。這種地貌在我國的塔里木盆地的羅布泊地區最為典型。

經對羅布荒原雅丹地貌的考察,證明形成雅丹的外營力不僅僅是風,還有水,並且存在三種類型:一類是以風力侵蝕為主形成的雅丹,一類是以水流侵蝕為主形成的雅丹,還有一類則是風和水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

以風蝕作用為主形成的雅丹,分布在距山區較遠的平原,山區降水形成的洪水一般無法到達,只有風力在這裡施威。這一類雅丹集中分布在孔雀河以南至樓蘭遺址一帶。雅丹一般高4~7米,雅丹間的窪地走向為東北-西南,與當地盛行風向一致,表明了雅丹與風的關係。據調查,這裡每年平均風蝕深度在2.4~4.7毫米間,按這一風蝕速度,這一片雅丹形成時間不過千年,是在樓蘭廢棄以後,當年這裡應是一片平坦沃野。

由風、水共同作用的雅丹,則處於上述兩類雅丹之間,以著名的白龍堆雅丹、龍城雅丹為典型代表。在它們的最初階段卻留下明顯的流水作用的痕跡。流水的作用,首先將平坦的地表,沖刷成無數的溝谷,將疏鬆沙層暴露於地表,再經風的侵蝕,形成如今的外貌。風、水作用,實際上是先水後風。這一片雅丹的走向,既與洪水溝走向一致,又與當地盛行風向一致,表明了二者對它的影響。這一類雅丹的形成原因,早為我國北魏學者酈道元所注意,並在他所著的《水經注》中做了科學的解釋,他認為,「龍城」的形成,先是有水拍其岸,然後又經受風的吹蝕,形成如龍的形狀,所以稱之為「龍城」。

形成機理

雅丹的形成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湖泊沉積地層;二是外力侵蝕,即荒漠中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和流水的侵蝕。

乾旱區的湖泊,在形成歷史中往往包括反反覆覆的水進水退,因而發育了上下疊加的泥岩層和沙土層。風和流水可以帶走疏鬆的沙土層,對堅硬的泥岩層和石膏膠結層卻作用有限。不過緻密的泥岩層也並非堅不可摧,荒漠區變化劇烈的溫差產生的脹縮效應將導致泥岩層最終發生崩裂,暴露出來的沙土層被風和流水帶走,演變為凹槽狀;依然有泥岩層覆蓋的部分相對穩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長條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態逐漸凸現出來。

形成雅丹的外力因素,一般認為是強大的盛行風在起主導作用,但這並不是單一的主導因素。比如在阿奇克谷地東段的三隴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東,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這就說明在這一片雅丹中,洪水起了主導作用;另外,有的雅丹,是風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