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集聚經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集聚經濟是個專業術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經濟學認為,集聚經濟是指各種產業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產生的經濟效果以及吸引經濟活動向一定地區靠近的向心力,是導致城市形成和不斷擴大的基本因素。經濟地理學認為集聚效果產生經濟集聚,集聚效果是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有關生產和服務職能在地域上集中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果。都強調規模經濟以及外部經濟是實現的基本途徑。集聚經濟或集聚效果通過規模經濟與外部經濟產生了集聚,過度集聚產生集聚不經濟導致擴散。這固然是正確的,但是對於集聚與擴散空間過程的機理,以及由此產生的空間(過程)類型及其對區域(城市)發展的意義,集聚經濟與集聚不經濟的關係等缺乏相應的研究。所以集聚經濟包括企業規模經濟、產業規模擴大以及地方規模的形成。必須考察與此緊密相關的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和外部經濟。

經濟集聚的機理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理論上各種生產要素流動,聚集形成企業,首先是由於規模經濟的效果,由於規模經濟的作用集聚體規模增大,達到一定程度便產生了規模不經濟,規模不經濟一經產生,單位產品的成本停止下降,規模再擴大失去了規模經濟的效益。各種生產要素仍然集聚,這種集聚是範圍經濟作用的結果。範圍經濟並不排斥規模經濟,它本身就含有規模經濟的要求(體現在成本的次加性,即追加新產品和服務進行聯合生產比單獨生產成本要低)。理論上不存在先產生範圍經濟後產生範圍不經濟的過程,它與生產函數、企業管理與營銷等相關。如果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都不存在,那麼生產要素是否還集聚?生產要素還具有集聚的趨勢,這是由於外部經濟作用的結果。外部經濟與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直接相關,貨幣外部性與整個產業規模相關,技術外部性與企業間關係、企業環境相關,對於貨幣外部性而言,由於外部經濟的動力,生產要素產生了集聚的趨勢;當集聚到一定程度,產生了外部不經濟,單位產品成本開始上升,就出現了經濟要素擴散的趨向。對於技術外部性而言,吸引與技術—外部經濟相關的經濟要素(主體),而排斥與技術—外部不經濟相關的經濟要素(主體)。總之存在外部經濟產生集聚引力,產生了外部不經濟導致經濟要素的擴散。

此外,經濟要素由集聚向擴散轉變,還是集聚體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區域分工的要求。當集聚體由一種經濟功能向另一種經濟功能升級轉變時,往往擴散舊功能相關的經濟要素,而集聚新功能相關的經濟要素。所以,當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外部經濟三者存在一個(不超過兩個)時,並發生的經濟集聚效果可以稱作一般集聚經濟;當三者都存在並發揮作用形成經濟集聚,稱作純粹集聚經濟;當三者都已經成為不經濟時稱作純粹集聚不經濟。

根據分析形成了一體化條件下的經濟集聚的機理模式。

經濟集聚的空間類型和特點

經濟地理學與產業經濟學從空間形態的角度對經濟擴散進行了分類。主要將經濟擴散劃分為墨汁似(就近)擴散、等級擴散、跳躍似擴散、發展極似擴散、串珠擴散和隨機擴散等六種表現形式。區域經濟學將集聚分為偶然性集聚(由於區域因素導致的)和純粹集聚(集聚經濟產生的);純粹集聚又分為規模經濟、地方化經濟和城市化經濟。外部經濟包含有地方化經濟(貨幣性外部經濟)和城市化經濟(貨幣性外部經濟與技術-外部經濟),因此,可以用外部經濟來解釋和區別集聚。

一、經濟集聚類型劃分依據

本質上,經濟集聚與經濟擴散是並存的,是經濟要素流動的兩種表現方式,並且經濟集聚與擴散具有共同的作用過程。所謂存在集聚與擴散之分,不過是相對於不同的參照系而言,即集聚是對於一個地方,有不同的要素流的匯集;擴散是對於一個地方,要素流的向外部流出。對於區域發展而言,可以說集聚是絕對的,擴散是相對的。因為要素流動,必然集聚(不同要素集聚才能產生經濟活動);並且要素流的擴散是在形成新的集聚點。因而研究集聚更具有一般意義。

在任何科學中,現象的研究肯定包括其關聯性在內。地理學現象的關聯性或因果關係有兩類:在一個地方不同現象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不同地方諸現象的關係或聯繫。後者必然包括地區間運動在內。對要素流動直接相關的經濟集聚進行分類,也應該遵循這一基本規律,一是便於分析判斷集聚體發展,二是便於分析判斷集聚體對區域發展作用和意義。而以往對集聚與擴散的分類,如等級擴散、跳躍擴散、串珠擴散等,很難分清哪一種有利於地方發展,有利於形成新的集聚中心。依據集聚分類的兩個基本目的,可以制定集聚分類的兩個依據:①經濟集聚過程中的經濟聯繫;②經濟集聚過程中或集聚體形成的與地方之間的關聯程度(經濟的和社會的關聯)。根據①可以將集聚分為關聯性經濟集聚和非關聯性經濟集聚,前者是指集聚過程中,各種經濟活動之間具有產業上的水平或垂直的聯繫,或者具有管理上的從屬關係。後者是指不存在這樣的聯繫或關係。根據②可以將集聚分為根植性經濟集聚和非根植性經濟集聚。前者是指經濟集聚過程中經濟活動與地方已經存在的經濟活動或者社會活動形成了比較密切的聯繫,包括經濟聯繫和社會關係。後者是指沒有發生類似的經濟聯繫或社會關係。

二、經濟集聚的類型

同樣,對經濟擴散也可以根據以上兩種依據,對經濟擴散進行分類:關聯性經濟擴散和非關聯性經濟擴散,根植性經濟擴散和非根植性經濟擴散。只不過集聚是相對於要素流的「匯」而言,擴散是相對於要素流的「源」而言。概念上具有相應的含義。由分析得出經濟集聚與擴散的一般類型和特點。

根據以上的論述,規模經濟首先引起經濟集聚,並且不斷強化集聚的程度,直至產生規模不經濟,形成的是以企業構成為主體的集聚產業點,是經濟集聚區域的基本組成單元,一般地域範圍不超過幾平方公里,集聚了少數幾個規模不大的企業,結構較簡單,外圍基礎設施比較簡陋,往往依託於周圍的小城鎮或接近交通幹道。集聚產業點形成後,由於範圍經濟的作用,經濟進一步集聚,吸引更多的外來要素,企業間關係更加複雜,形成了多樣化經營與聯合化生產,不同的企業(原有企業間或與新產生的企業間)間產生了水平或垂直的經濟聯繫。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範圍的企業群體,在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共同推動下,企業群體的發展為集聚產業區。一般集聚產業區在幾平方公里到幾十平方公里不等。集聚產業區內逐漸形成了共同的基礎設施(交通、通信、動力等),大大節約了企業外基礎設施投資。並且加強了與地方社會經濟聯繫的程度,以利於產業區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整體發展。集聚產業區與周圍大城市或口岸城市經濟關係逐漸密切。當集聚產業區不能夠為集聚提供範圍經濟時,外部經濟作用繼續使得產業區繼續擴大,逐漸形成集聚產業核心區(或樞紐區),乃至發展成為一個規模大的城市。集聚產業核心區一般在幾十平方公里以上,成為區域一個或多個行業的增長中心,核心區內部經濟聯繫緊密,與外部的經濟聯繫更加廣泛,成為大量生產要素(人口、資本、技術等)的集聚體,不僅吸引生產性行業,而且也誘導生產者服務業(信息業、諮詢業、金融產業等)的集聚,使集聚核心區的功能得到健全和發展。形成了經濟集聚的過程中的集聚產業點、集聚產業區、集聚產業核心區的三種基本經濟景觀。

三、幾點說明

(1)儘管在經濟景觀形成分析中,先從規模經濟開始,然後是範圍經濟、最後是外部經濟。實際中不一定如此,只是為了便於理論分析。有可能後兩者同時進行,或外部經濟在範圍經濟之前起作用。這與企業規模、行業特點等相關。

(2)在經濟集聚景觀形成中,規模經濟是最基本的,沒有規模經濟就無從談起範圍經濟和外部經濟。規模經濟是集聚體形成發展的基礎。在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外部經濟三重效應疊加作用下,推動了經濟集聚體從集聚產業點向集聚產業區、集聚產業核心區演變發展。

(3)並不是所有的集聚產業點都可以發展為集聚產業區或集聚產業核心區。起主要作用的是集聚產業點本身的性質,即集聚的關聯性如何?地方的根檀性如何?匯集的流要素與「源」之間的關係,以及流要素之間的關係?關鍵是前兩者,如果是關聯根檀性的集聚,那麼具有比較廣泛的產業聯繫網絡和地方聯繫網絡,發展動力大,發展成為集聚產業區乃至集聚產業核心區可能性就大,反之可能性很小。當然還受產業區位因素影響,最主要的是經濟距離[經濟距離是指包括了取決於地理距離以及跨越地理距離的運輸方式(鐵路、公路、水路或空運)及其成本]因素。

(4)既然集聚與擴散是共存的,並且經濟集聚產業點向集聚產業區、集聚產業核心區的發展演變,不是「一帆岡順」(不經濟存在)的,既有內在的動力和要求(規模經濟、集聚體升級演化等),又受客觀條件(區位環境等)的影響,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的角度,都需要尋求一種協調手段,調控集聚與擴散以及集聚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