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雍正死後為什麼還要埋在清西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西陵

來自網絡的圖片

雍正死後為什麼還要埋在清西陵雍正選建西陵,找了種種藉口。據原始檔案記載,他即位的第七年,命人尋找建陵「吉地」,先受命勘測的人在東陵的孝陵、景陵之旁占卜選擇吉地,未找到相宜之處。又選擇離孝陵、景陵不遠的九鳳朝陽山,請來精通堪輿的人相度,又以地勢布局不好、穴中的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的理由否決。[1]

那麼大的陵區找不到理想的葬身之地,這個理由只有三歲小孩才相信。做臣子的當然會明白皇帝的用意了。嗅覺靈敏的怡親王胤祥和大臣高其倬,深知雍正內心的真正意圖,於是聲稱在易縣境內泰寧山天平峪發現了「萬年吉地」,竭力向雍正推薦。

他們在奏章中稱讚那塊地方是: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各種吉利的方面都具備。

雍正看了奏章後,認為山脈水法,條理詳明,的確是上吉之壤。可是,這明顯地違背子隨父葬的制度,自己又不便馬上表示同意,便推說地方雖美,只是距父親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數百里,自己心中不忍。接着又明知故問地叫大臣們為他考證另闢陵區與古帝王規制典禮有無未合之處。

皇帝的用心徹底暴露了,善於體承上意的大臣們於是從史籍中引經據典,指出夏禹葬在浙江的會稽,而自啟以後,都葬在山西夏縣,其間相距何止千里。商湯葬在河南的偃師,太甲在山東的歷城,太戊在彰德府的內黃,武丁在陳州的西華,相去各有五六百里。

至漢唐諸帝,雖然都在陝西,但漢代的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分別葬在咸陽、長安、高陵、興平等縣;唐代的高祖、太宗、高宗分別葬在三原、醴泉、乾縣,其間相去遠的有四五百里,近的有二三百里。

證明歷代帝王父子的陵墓可以不建在一起,何況易縣及遵化地界與京師非常近,同居畿輔,其地實際上並不遠,與古制並無不合。並且陵寢地勢的走向與上天的徵兆相符合,這關係到國運的興衰,能夠把陵寢建立在上天眷顧的地方,這才能開闢大清子孫的萬世基業。經過大臣們這番勸說,雍正才「朕心始安」,下令在永寧山下動工修建泰陵,首辟西陵陵區。

雍正不隨父葬東陵的真正原因至今不明。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就是他篡改康熙的遺詔,靠陰謀爬上帝位。幾百年來,關於雍正「改詔篡位」的傳說很多,並且有不同的版本,使它成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

眾所周知清西陵是雍正皇帝的陵寢,可按照中國上千年的傳統和慣例,以及清王朝以孝治天下的規矩,雍正必須子隨父葬,葬在清東陵,那他為什麼在太平盛世年間,寧願背上不孝的罪名另闢陵區呢?這個問題從清西陵開工的那一刻起就謎團重重,眾說紛紜。主要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康熙病重期間,傳旨召允來京,欲將大統傳給十四子允,其諭旨被隆科多隱瞞起來,直到聖祖駕崩之時,允也沒有回到京城,隆科多傳旨給了胤禛,胤禛即位。一種說法是,聖祖在彌留之際,手中有遺詔「朕十四子纘成大統」,胤禛設法將遺詔拿到手中,私自改「十」為「第」字,而後獨自一人來到康熙身邊,不許任何人進來。聖祖憤然大怒,拿起枕頭打向胤禛,胤禛跪地向父親請罪,不久傳出聖祖駕崩的消息,胤禛即位。

一種說法是,聖祖駕崩之前有遺詔「傳位十四子」,後來被胤禛和隆科多把「十」字改為「於」字,使遺詔變成了「傳位於四子」,而後入康熙的寢宮進一碗人參湯,聖祖駕崩,胤禛即位。一種說法是,雍正原名叫胤真,因聖祖遺詔傳位於胤禎(十四子允的原名),雍正將「禎」私自改為「禛」,出寢後宣布,說自己就是「胤禛」,於是當了皇帝。

或許是由於心中有鬼,他從封建迷信出發,擔心若和康熙葬在一起,會受到康熙的「報復」,因而把遠離東陵數百里的易縣天平峪,確定為自己的墓地。然而,這只不過是後人的一種傳說而已,並無實據。[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