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親王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雍親王府
雍親王府是康熙皇帝在此建造的府邸,賜予四子愛新覺羅胤禛,稱雍親王府。
該府最初稱「四爺府」或「禛貝勒府」,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王府。
1711年,胤禛之子弘曆出生於王府東書院「如意室」。
1723年,胤禛繼位,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
1725年,雍正帝遷入紫禁城後,將原雍王府潛邸升格為宮殿,並改名為雍和宮。現在為藏傳佛教寺廟。[1]
「龍潛福地」
和恭親王府比起來,雍親王府住的人可是更加的高貴。
他是康熙帝建造後賜給四子雍親王的。
雍親王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大家非常「熟悉」的四爺。[2]
後來,乾隆皇帝也在這裡出生,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皇宮一樣規格。
「血滴子」總部
雍正手下有一個神秘且訓練有素的情報組織,這個組織便是「粘桿處」,也就是小說中所稱的「血滴子」。相傳,其總部就設在雍親王府。
雍正三年,胤禛將雍親王府改為雍和宮,定為「龍潛禁地」。但改制後的行宮並沒有覆黃色琉璃瓦,殿頂仍覆綠色琉璃瓦,有人認為,雍和宮曾經有一條專供特務人員秘密來往的通道。
很多小說和江湖傳說都把「血滴子」描繪成武功高強的奇人,大臣們聽了更是聞風喪膽,不少人因此慘遭迫害。據說「血滴子」在紫禁城內還有一個分部,這些人日夜監視朝廷的官員,直到乾隆皇帝死後,「血滴子」才徹底淡出了歷史舞臺。[3]
藏傳佛教寺院
1744年,乾隆九年雍和宮改作正式的藏傳佛教的寺廟,並成為清政府掌管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可以說,雍和宮是清朝中後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4]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緻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檐斗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東、西順山樓共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餘間。[5]
1995年,雍和宮獲北京市文物局以「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名稱登記註冊為博物館。
此後,雍和宮長期舉辦兩個展覽:
一. 在戒台樓內展出《乾隆皇帝與藏傳佛教》,展品主要有佛像、法器、朝服、唐卡、金奔巴瓶、圖片等。
二. 在班禪樓內展出《藏傳佛教與雍和宮》,展品主要有佛像、法器、服飾、宗教樂器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