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雨不絕 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雨不絕
圖片來自搜狐網

雨不絕此詩上六句寫雨中景物,末二句寫雨際行舟。風狂雨急,故鳴而有聲,既過則細若飛絲矣。草不沾污,見雨之微。風雖乍稀,雨仍未止也。舞燕將子,記暮春雨。行雲濕衣,切巫山雨。江舸逆浪,杜甫對冒險營運表示擔憂。

原文

杜甫〔唐代〕

鳴雨既過漸細,映空搖颺如絲飛。

階前短草泥不,院裡長條風乍稀。

舞石旋應將乳子,行雲莫自濕仙衣。

眼邊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歸。

譯文

喧譁的雨已經過去、逐漸變得細微,映着天空搖漾的是如絲的細雨飄飛。

石階前小草沾了泥並不髒亂,院子裡柳條上的風也陡然變得稀少起來。

舞石應立即帶着乳子起飛,且不要因播撒雲層濡濕自己的仙衣。

眼前江船何其匆促,不等到江流平靜就迎着風浪歸去。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公元766年(唐代宗大曆元年),當時杜甫55歲,住在夔州(今重慶奉節)。當年可能雨水較多,此篇前杜甫已有數首詩詠雨。

鑑賞

  清初學者仇兆鰲《杜詩詳註》:此詩上六句寫雨中景物,末二句寫雨際行舟。風狂雨急,故鳴而有聲,既過則細若飛絲矣。草不沾污,見雨之微。風雖乍稀,雨仍未止也。舞燕將子,記暮春雨。行雲濕衣,切巫山雨。江舸逆浪,杜甫對冒險營運表示擔憂。

  清代杜詩研究家浦起龍《讀杜心解》:「望晴之詞,祝其止舞而挾子以游,停雲而振衣適志,已引動欲歸義。乳子本說燕雛,仙衣本說神女,公乃借形挈家歸去之志也,運古入化。」

  當代詩人謝頤城認為仇兆鰲對「舞石旋應將乳子,行雲莫自濕仙衣」兩句的註解有問題,浦起龍「運古入化」的評語也不恰當。他認為杜甫借「舞石」「將乳子」,表示自己將「挈家歸去」;借巫山神女的典故「行雲莫自濕仙衣」,是提醒自己不能只顧「行雲」、遊覽瀟灑,而延誤了歸程。同時謝頤城認為這首詩最大的毛病是:「舞石」典故用得突兀,不協調。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