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花慢·一葉凌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
作品名稱: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 詩 作 者:張孝祥 |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張孝祥的詩。[1]
張孝祥的詩明顯受宋詩的氣質影響,學杜,學蘇,承受江西詩派影響。詩作內容包含對國事的憂懷,對民生疾苦的關懷以及羈旅感懷,其中尤以感懷詩最佳,體現了其詩風的清婉俊逸,詩意的深雋奇正和詩韻的平實簡淡。[2]
張孝祥書法作為南宋著名書法家,其淵源甚廣,高宗說他「必將名世」。
詩詞正文
“ |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佩,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回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 |
” |
—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古詩文網> |
作品賞析
中國古代詩里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 ,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 。乾道三年(1167 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 。是年同之已十五歲 ,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上片寫夢境。描述一位煙鬟霧鬢的水神,凌波馭風翩然而來。從冰綃瓊珮的服飾去辨認,竟是舊時的情侶 。頓覺天地清明 ,靄消霞吐。接着描寫含情相對,若即若離的畫面,益增夢境迷離惝恍之感。詞的起句,寫景、寫人,常因需要而定 。《念奴嬌·過洞庭》是由景及人的,寫罷「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之後,才點出「著我扁舟一葉 」。如果這首詞也採取同樣寫法,把起句和「秋霽」聯互換一下位置,損益幾個字使成為「秋霽天高,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一葉凌波渺渺,煙鬟霧鬢蕭蕭」。這樣平鋪直敘,縱使字句斟酌至當,也平庸無力,振不起來。作者所以致夢是思念情侶,並非流連光景,所以一起就要突出重點正如《楚辭·湘夫人 》之手法,以「帝子降兮北渚」突起,然後才寫「嫋嫋兮秋風」。從詞的這一片看 ,這兩句寫景是插在寫人的中間的,於是它還兼有另一作用。作者把李氏比之於水神,當她來臨的時候是「煙鬟霧鬢蕭蕭。從「 蕭蕭 」兩字可體味出是粗服亂頭的形象。後來又是「微顰不語」。
那麼,當他們乍見互認的一瞬間又是如何呢?這時喜悅的心情必與自然景物融而為一 。「明霞乍吐」可喻喜形於色。「宿靄初消」也可說暗指暫釋久積的愁雲。
還值得注意的是「認得蘭皋瓊珮」一句在這裡用典確切。江妃當日解珮以贈鄭交甫,頗似李氏之接受孝祥相愛 ;其後情好而終 ,彼此又復相似。瓊珮信物猶識,而舊人已難重尋。片末寫夢中李氏的舉止表情極細:沉默微顰,稍進又止;遺世獨立,何姍姍其來遲!超凡,遙遠貌。
下片寫夢中的思想活動。儘管這位水神是如此可望而不可及,但終不失望。盈盈愁思,冉冉神交,「斷魂欲遣誰招」。這裡所謂斷魂,實指受到損害的愛情,與「帝遣巫陽招我魂」(蘇軾《澄邁驛通潮閣》詩句)之取義《楚辭·招魂》有別。他和李氏是受多方面的壓力不得已而分離的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張先《一叢花》句),作者表示要矢志不渝,等待着青鸞傳信,等待着烏鵲填橋。然而這種希冀究竟是微茫的,自從李氏歸山學道,兩人之間又多一層障礙。什麼「琴心三疊儛胎仙 」(語出道家《上清黃庭內景經》,胎仙指胎靈大神 ,儛同舞 ),自是空勞悵望;所謂:「翡翠戲蘭苕」(晉郭璞《遊仙詩》句)的虛無幻境,令人尤不忍看。「莊生曉夢迷蝴蝶」,栩栩然蝶也,那是好夢;這一對愛情悲劇的主人公卻是咫尺天涯,相思相望 ,又怎得不魂銷腸斷?幽夢乍醒,驚鴻倏逝,這時正是秋霽曙涼,霧消霞吐,仙人駕着紅雲遠去,天際隱約聽得笙簫。詞情至此,筆與神馳,也把讀者帶到情思縹緲的境界。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余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極煙水迷離之極。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 :「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松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戚。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 ,照伊清夜同去 」(《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里說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作者簡介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卜居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張孝祥善詩文,尤工於詞,其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3]
1165-1166年,孝祥復官靜江府。1167-1168,孝祥知潭州。1168-1169年三月,知荊南,荊湖北路安撫使。1169年三月,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着「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
1169年三月,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英年早逝,殊讓人為之嘆息。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著名理學家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曰: 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南京江浦老山。
視頻
..
..
參考資料
- ↑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古詩文網
- ↑ 張孝祥途經洞庭湖寫下一首詞,詞意與美景融為一體,讀來美不勝收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10-16
- ↑ 張孝祥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