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雨中騎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雨中騎士》是智利當代著名詩人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的詩作,他在拉美文學史上是繼現代主義之後崛起的偉大詩人。[1]

作品原文

到處都是水,水的牆壁,
三葉草和燕麥也都倒伏,
根根雨絲同潮濕、滴水的夜晚
野蠻交織的羅網連接在一起,
令人心碎的水滴連連發出哀泣,
狂風邪雨把天空撕裂。
散發着潮香的駿馬在奔馳,
冒着雨,膛着水,
用紅色的鬃毛、碎石和水花同雨簾搏擊:
熱氣像翻騰的乳汁伴隨着
因為你有鴿子的一縱即逝而顯得冷漠的雨水。
沒有白晝可官,有的只是
惡劣天氣、綠色運動的狂瀾,
在甫中牲口的異常氣味中,
馬蹄飛濺着泥漿迅疾行進。
披風、鞍韉、馬披
糾結成陰沉的榴彈,附着在
震撼着森林,主宰着森林的駿馬的
硫磺般灼熱的脊背上。
向前,向前,向前,
向前,向前,向前,向前,向前,向—前,
騎士們沖碎雨簾,
騎士們從苦榛樹下穿過,
雨絲將自己永恆的財富
轉變成顫動的閃光。
水光熠熠,依稀的電光灑在樹葉上,
隨着馬蹄的聲響、受着大地的制約,
積水涌動而不飛濺。
韁繩是濕漉漉的,樹枝交織成拱頂,
蹄聲不歇,森林中的夜晚
布滿冰塊和月光般的破碎星辰,
旋風似的駿馬,被寒光一樣的雨箭驅策着,
仿佛在暴風雨中生出了新的肢體,
在恐懼及其張着可怖幡纛的偉大主國的包圍里,
變成了橫衝直撞的蘋果。 [2]

作者簡介

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當代著名詩人。

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他的詩歌既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又接受了波德萊爾等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詩歌特點,又從沃爾特·惠特曼的創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傾心的形式。聶魯達的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愛情。他早期的愛情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聶魯達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一生中曾經三次到過中國。1928年他作為外交官赴緬甸上任時,出發來中國,給宋慶齡頒發列寧國際和平獎,此行中,他還見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學界名流,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訪問中國時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譯名中的「聶」字是由三隻耳朵(繁體「聶」)組成,於是說:「我有三隻耳朵,第三隻耳朵專門用來傾聽大海的聲音。」[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