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雨夜短文(余秋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雨夜短文》余秋雨散文新作,篇幅短小,意境至美。

上輯「萬里入心」不僅是苦旅足跡遍布四海的余秋雨在空間上的抓取和思索,更是一位年逾七旬的長者在回望人生旅途時的感悟與警醒。這些裝載或潛藏在余秋雨內心的肺腑之言所凝練出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哲學,更為我們樹立了獨立人格的典範。

下輯「文史尋魂」則是余秋雨的一個大膽實驗。他在用一篇篇「支點很小」的短文撬起半部文學史。從《詩經》《莊子》《史記》到唐詩、宋詞、元曲、戲劇、小說一一說來,話雖不多,卻提領了最精要的核心內涵與最關鍵的人文精神。

文末附有餘秋雨特選青年必誦唐詩、宋詞、宋詩共計97首,以及余秋雨大事年表。

1. 余秋雨2019年全新散文力作!繼《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文化大散文」暢銷二十多年後,余秋雨再次出版的一部全新重磅散文作品!

2. 大手筆寫小短文!余秋雨先生以前的散文都以厚重的文化大散文為主,《雨夜短文》是余秋雨先生首次推出的「短文」作品,非常適合當下國人的閱讀趣味!

3. 賈平凹、白先勇、錢文忠 等名家競相拍案推薦!

4. 全書內容非常精彩:「萬里入心」道盡人生冷暖,凝結了余秋雨先生的人生閱歷和感悟;「文史尋魂」,用一篇篇短文撬起半部文學史,讓讀者可以在短時間內提升文化素養。

5. 余秋雨特選97篇青年必誦詩詞首次發布。為廣大青年讀者提供閱讀指南!

6. 圖書裝幀精美,余秋雨書法親自題寫書名,值得珍藏!

作者簡介

余秋雨,浙江餘姚人。當代文化學者,作家。

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1985年成為中國內地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被譽為 「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代表作有《文化苦旅》《行者無疆》《千年一嘆》《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

原文摘錄

有一位已經去世的作家曾經說過,中國文化人只分兩類:做事的人;不讓別人做事的人。 不錯,中國文化的跑道上,一直在進行着一場致命的追逐。做事的人在追逐事情,不做事情的人在追逐着做事的人。 …… 不必阻斷這樣的賽跑。只希望周圍的觀眾不要看錯了兩者的身份,更不要在前者倒下的時候,把人們對文化建設的企盼,交付給後面那個人。 能夠被別人的苦難然驚,驚後也不做康價的功慰,居然能呵呵一笑安然睡去。睡着了又沒有忘記責任,第二天趕了頭班車就去行動。他沒有到孩子跟前去講大多的道理,只是代表着所有的乘客拚命揮手,把溫暖的人性交還給了一個家庭。

書評

喜歡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從他的散文開始,娓娓道來的文字,分明是在詮釋着你心底的所思所想,卻又讓人沉浸在那詩化的美感中久久回甘。都說余秋雨先生寫散文,是要呈現一種學術著作無法呈現的格調,白先勇先生亦讚揚其為「詩化地思索天下」。他筆下蘊藏的「詩化」靈魂,是「給一系列精神悖論提供優美的儀式」。

先生的文字,總能在第一時間震動千萬讀者的內心,即使講歷史、講學問,也沒有任何心裡隔閡。或許,這就是他所寫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的原因所在。不僅如此,在大陸,多年來有不少報刊頻頻向全國高層讀者調查「誰是你最喜愛的當代寫作人」,他的排名每一次都遙遙領先。


大手筆寫小短文

對於余秋雨先生的著作,余光中先生曾發表文章稱其「動輒萬言,長而不散,流轉自如,意蘊沛然」。很多評論家又以這個特點來定性所謂「文化大散文」。而這本《雨夜短文》卻很特別,全是短文。

從先生的自序中可以看到一件有趣的事情:紐約有一家中國人開的餐廳舉辦過一次「余秋雨詩文朗誦會」,其實質卻是冒用先生名字的「偽本」,而先生在生氣之餘卻發現了一個技術性秘密,那就是所有的「偽本」都很簡短。或許,這便是眼前這本《雨夜短文》的由來,又或者說,先生是因了那些「偽本」而生出將很多的獨立短文收集一起的想法吧。

書中有人生長途中的震撼式感悟,亦有千年文脈的點穴提領。雖然筆調輕鬆,卻包含着沉重的分量。為了更好地完成「文史尋魂」,在全書的最後,先生還着眼於當代讀者有限的閱讀時間,提供了一份唐宋詩詞必誦篇目。

細細讀來,不瑣細,不枯燥,亦不冗長。只是在萬籟俱寂中淅淅瀝瀝的醒悟和微笑。

人生就是一個不可破解的大謎

這句話是余秋雨先生說起給自己帶來大半輩子災難,卻終究無法解開的誣陷和誹謗之謎時,發出的一句感嘆(權且這麼說吧,實在也找不出更好的詞)。

人之一生,會遇到許多煩惱之事,或大或小,或常規或讓人意想不到。每每此時,心中所想,便是極力去追根尋源,而後妥善處理。

只是,能夠化解之謎,便不可稱之為謎。就如先生在文中說的:能破解的,都只是一些常規小事。因此,大家再也不要為常規小事而煩惱了,因為真正的大謎我們連煩惱也煩惱不過來。

為什麼由此一說呢?

原來,先生莫名受到了誣陷誹謗之困局,據楊長勛教授統計,誹謗文章多大一千八百多篇。余秋雨先生面對如此情況,沒有作任何反駁和回擊,只以一句「馬行千里,不洗塵沙」來表明自己的態度。

換做任何一個人在面對無端的謠言和誹謗時,想必總會破門而出,拍案而起,激烈辯論,甚至不惜訴諸法庭的。不為別的,只為正名聲,證清白。

對此,余秋雨先生卻反其道而行之,選擇了「大隱隱於謗」,選擇了安靜與美的生活。甚至認為,若是去追查、反擊、申訴,雖說一定能贏,但贏的是真相,輸的卻是安靜。更重要的是,這種贏,伴隨着很多不美的景觀。不僅安靜沒了,美也沒了。

「有人把生命侷促與互窺互監、互猜互損,有人把生命釋放於大地長天、遠山滄海。」這是余秋雨先生在《行者無疆》中的一段話,放在此處,或許能夠做出一番詮釋。而對於這些誹謗者的初衷以及來處,卻是在一番猜測一番質疑後以「我也不知道」作為結果。

既然不知道就不必知道;既然不必知道就不必煩惱。於是,一切都會很好。這便是遭受幾十年大難仍能保持安詳、愉悅的原因。

我把梯子擱錯了牆,爬到牆頂才知道擱錯了

三個目標之後》是給我頗多感悟的一篇短文,世界級富豪貝林先生主持着一個龐大的慈善機構,專為各國殘疾人士提供輪椅。

貝林曾為自己提出了三個目標:求多(追求錢多、廠多、房多、車多、雇員多)、求好(在多的基礎上事事求精,物物求好)、求獨(在好的基礎上追求唯一性)。他很快完成了這三個階段。按說如此成功的人生,本應滿足了,但貝林先生卻深感無聊。

當無聊籠罩住了生命,當日子失去了目標,貝林先生曾一度,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直到有一天,一個六歲的殘疾女孩,在拿到輪椅並學會操作後,雙眼閃現出的那種光亮,讓他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

而那位只因一句:「她聽說有人在這裡發輪椅,需要我背她過來」,便背着一位素不相識的殘疾中年婦女,走了兩天時間穿越沙漠來到他面前,又在放下那個不認識的婦女後,轉身踏上來時的路,只為趕着回去要把這兩天的耽誤補回來的津巴布韋青年,卻使他陷入了深思。

那個青年一看就非常窮困,卻能不求回報地幫一個不認識的人大忙。為什麼自己以前總認為,連慈善也要在賺夠錢之後才能做?

「我把梯子擱錯了牆,爬到牆頂才知道擱錯了」是貝林先生的自責。又何嘗不是我們人生的感悟?

慈善不需要賺夠了錢以後才能做,而是隨時都能做,慈善可以是錢,也可以是一份力,一份勞動,一切形式的善舉都是慈善。

我們的人生路,也是在攀牆,只是,我們需要常常思考,爬到牆頂之後要幹什麼?有很多人還沒有攀到高處,在半道上已經感到無聊,此刻我們需要更換梯子擱置的方向,更換目標。

在這本《雨夜短文》中,有關於人生的些許感悟,有關於友誼的無聲感動,有關於文學之道的入門歸納......每一篇短文都是一個文化大課題,在淅淅瀝瀝的雨夜,在娓娓道來的文字間,品讀不一般的人生感悟。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