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雨雪曲作者江總 |
作品名稱:雨雪曲 創作年代:南北朝 作品體裁:古詩 作 者:江總 |
作品原文
雨雪隔榆溪,從軍度隴西。 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 漫漫愁雲起,蒼蒼別路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雨雪紛飛成了邊塞的隔離,跟着軍隊度過了隴西。 繞着營地能看見狐狸留下的蹤跡,在山旁還依稀能看見雪地上馬蹄的印記。
天寒地凍,連彩旗也黯然失色,鼓聲也顯得低沉。 烏雲漫漫愁緒綿綿,路途蒼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注釋
雨雪:此處「雨」應讀為「yù」,動詞,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飛雪。隔:阻隔,隔斷。榆溪:榆林塞。此處代指邊塞。
從軍:參加軍隊。此處既是詩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隴西:在今甘肅東部。
漫漫:廣遠無際。愁云:雲氣陰霾暗淡。
蒼蒼:空闊遼遠。別路:離別家鄉之路。迷:迷失。▲
鑑賞
「雨雪隔榆溪,從軍度隴西。」首聯破題,交代了時間、地點、事件,為下文營造了特定的氛圍。首尾照應,前說下雪隔斷了邊塞,指隔斷了回家的路,後說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隴西一語雙關,一指隴西邊關要塞,可見戍邊之寒遠,隴又有墳墓之意,所以又指戰爭之殘酷。(鮑照《蕪城賦》邊風急兮城上寒,井徑滅兮丘隴殘。)
「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頷聯承接首聯,進一步寫出了邊塞的荒涼景象。「狐」字,使人聯想到狐死首丘,傳說狐之將死,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對家鄉的思念,與荒涼形成對比突出戍卒的思鄉之情。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頸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邊地的寒冷、陰暗、蕭條與士卒壓抑、沉悶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漫漫愁雲起,蒼蒼別路迷。」尾聯總結全詩,點出了戍卒思鄉這個主題。正因為有了這個主題,則前幾句詩的蕭條之景也找到了落足點。「愁雲」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內心情緒的傳達。
作者簡介
江總(519~594)著名南朝陳大臣、文學家。字總持,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出身高門,幼聰敏,有文才。年十八,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遷尚書殿中郎。所作詩篇深受梁武帝賞識,官至太常卿。張纘、王筠、劉之遴,乃一時高才學士,皆對江總雅相推重,與之為忘年友。
侯景之亂後,避難會稽,流寓嶺南,至陳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徵召回建康,任中書侍郎。陳後主時,官至尚書令,故世稱「江令」。任上「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後主游宴後庭」,「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陳書·江總傳》)。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江總入隋為上開府,後放回江南,去世於江都(今江蘇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