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雪竇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雪竇山(Mount Xuedou),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四明第一山」,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彌勒佛的道場。

雪竇山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西北,為四明山支脈的最高峰,海拔800米,有「海上蓬萊,陸上天台」之美譽。 雪竇山因北宋仁宗皇帝趙禎夢中到此一游而得名「應夢名山」,南宋理宗皇帝趙昀追書「應夢名山」。以優美的自然風光著稱,標誌性景點包括千丈岩、雪竇寺三隱潭徐鳧岩、妙高台以及全球最高的銅質坐姿彌勒佛造像。 位於雪竇山心的雪竇寺,創於晉、興於唐、盛於宋,至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高僧輩出,是彌勒佛的根本道場。浙江雪竇山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齊名中國五大佛教名山。

中文名 雪竇山風景區 海 拔 800米
外文名 Mount Xuedou 通票價格 230元(含蔣氏故居)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西北 索道票價 50元
著名景觀 千丈岩、雪竇寺、三隱潭、徐鳧岩 開放時間 08:30~16:30
門票價格 120元

目錄

  • 簡介
  • 地理和氣候
  • 歷史
  • 景點
  • 佛教淵源
  • 美食特產
  • 傳說
  • 旅遊指南

簡介

雪竇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鎮西北,全境85.3平方公里,風景區範圍54.8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30.5平方公里。景區以雪竇古剎和千丈岩瀑布為中心,四周圍環列,東有五雷、桫欏、東翠諸峰;西有屏風山;南有天馬、翠巒;西南有象鼻峰、石筍峰、乳峰,中間是一片廣闊的平地,阡陌縱橫,山水秀麗,氣候宜人,有千丈岩飛瀑、妙高台、徐鳧岩峭壁、商量崗林海、三隱潭瀑布等景觀。

地理和氣候

奉化溪口雪竇山地區自距今約1.45億年前第一次火山爆發始,在以後的一千萬年中,又發生了三次火山噴發和四次海進海退。大自然鬼斧神工,雪竇山的上隱潭、中隱潭、徐鳧岩,溪口至江口的雪竇山余脈,較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基本定型,如今在千丈岩和下隱潭仍能看到岩層流動狀痕跡。又歷經一億多年,雪竇山進入紀元時代,這一代開始呈現森林茂密、動物繁多、危崖聳立、幽谷飛瀑的景象。

大自然億萬年的演化嬗變,使得雪竇山山深林密,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元代雪竇山一帶「日出不見人,林深但多虎」,清光緒年間,仍見鹿群出沒。上世紀50年代初,尚有雲豹活動。現有野生動物1600餘種,尚棲息着20餘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

雪竇山已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其植物品類也很繁多。它擁有野生高等植物180餘科,1500餘種,是浙東地區野生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珍稀植物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杜仲,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浙江楠、凹葉厚朴、青檀等,至今仍在雪竇山有零星分布。[1]

歷史

溪口雪竇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奉化西北22公里處,景區面積85平方公里,可觀賞景點53處,分溪口鎮、雪竇山、亭下湖3個各具特色的景區,以獨有的人文景觀和集山、湖、瀑於一體的自然景觀著稱,又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彌勒道場所在地,名聞海內外。溪口雪竇山風景名勝區歷來為遊客所鍾愛。宋仁宗趙禎曾夢遊此山,宋理宗趙昀追書「應夢名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賦詩讚曰:「高懷卻有雲門關,好句爭傳雪竇風。」現代著名地理學家張其昀稱雪竇山「兼有天台山雄偉,雁盪山奇秀,天目山蒼潤」。著名詩人王心鑒登臨作《溪口雪竇山》道:「靜氣彌幽谷,綠竹拂苔路。山月照古寺,翠嵐濕天柱。橋橫松溪外,瀑懸雲深處。憑欄妙高台,塵心由此渡。」20年代,列為全國26個重點風景區之一;80年代,定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1994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1991年以來,每年遊客均在100萬人次以上。

景點

徐鳧岩

徐鳧岩瀑布位於雪竇寺西,徐鳧岩村附近。岩頂海拔476米。崖石有巨石外突,傳為仙人騎鳧徐徐升天外,故名。遠望巨石,酷似石猴倚天而鞠猴岩,以鞠猴岩為中心,兩邊絕壁呈放射狀亘延數百米,其形如斧鑿刀削,其色黛赭相雜。崖頂松木蒼翠,虬影亂舞,崖下草木叢生,成簇弄影。其壯觀、秀麗,勝於千丈岩。宋寶慶《四明志》載,絕壁鑿有「鞠猴岩」三大字。

崖頂澗間,有古樸洞橋橫跨,澗水自躊躇嶺林間潺潺流來,漸而湍急澎湃,過橋後飛流直掛,聲震山谷。瀑布落差116米,無岩石阻斷,一流至底。絕壁下部,水簾與岩壁相隔成一寬綽空間,置身其間,如坐輕羅帳中,細沫澗面,趣不勝述。瀑下有潭,煙雲瀰漫,令人沉醉。水自潭流出,成溪流沿谷底逶迤而去。宋代陳著《徐鳧皎瀑》詩:「一流瀑瀉九重天,長掛如虹引洞仙。岩壁鳧飛延歲月,石樑龍滾飛雲煙。滿山藥味增新色,夾岩桃花勝舊年。」 20世紀3 0 年代,從崖頂至岩下築有山徑。6 0 年代後,電影《難忘的戰鬥》、《曙光》等曾在此拍攝外景。

三隱潭

三隱潭是雪竇山中三折瀑布組成的景觀。因為隱匿山谷,又有三處潭潭,所以叫三隱潭。隱潭之水,源自東岙村,形成三級瀑布,全長約1600餘米。從上到下分別叫作:上隱潭、中隱潭、下隱潭。

上隱潭以幽險見長。從崖頂下通潭底,有石階216級,形狀象一座天梯。潭底架有一座石橋。瀑布循崖傾瀉,高約40米,流水呈線條形,發出嘩嘩響聲。置身潭邊橋上,霧氣瀰漫,水沫濺衣,涼氣逼人。

上隱潭瀑潭邊,有一座龍王廟,占地約160平方米。廟裡供奉着三尊龍王,中間的是青龍,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左邊是紫龍,保佑考取功名;右邊的是黃龍,賜您財源廣進。各位可各取所需,進行參拜。

從上隱潭下行約500米,就是中隱潭。只見澗中巨石橫臥,瀑布從巨岩中俯衝而下,東折西回,有急有緩,水沫隨風飛濺,若霧若雨,既富有詩情畫意,又別具溪谷野趣,因此以清秀取勝。 自中隱潭沿山徑小路下行500米便可到達下隱潭,其風光集峰、洞、潭、澗於一體,分外秀麗。這裡的瀑布有兩支,人稱「鴛鴦瀑」。下隱潭的一塊石巨石廣約10平方米,旁用石筍一座,高20餘米,人稱「石筍峰」。峰在潭上,潭在峰底,半遮半現。整個下隱潭猶如一座水上廣廈,瀑布橫傾潭外,仰視如彩霞橫空,絢麗多彩。[2]

千丈岩

從御書亭經百步階,可至千丈岩底,水擊成潭,潭水碧透,寒氣襲人。

1 8 9 4年(清光緒二十年)潭旁築仰止橋、午雷亭。2 0 年代重修,抗日戰爭時期被破壞。

1986年復修。佇立橋上,水氣瀰漫,余沫撲人,仰望飛瀑,驚心動魄,宋樓鑰《千丈岩詩》:「驚見銀河空外翻,湍流千丈有餘寒。下流不用長勞望,只向懸崖頂上看。」 午雷亭旁摩崖石刻「煙聲」兩字,為1 6 4 2 年(明崇禎十五年)縣令胡夢泰所書。飛瀑對面崖壁上,「樂不」兩字,1 9 1 6 年(民國五年)亭下人沈皆城書。1 9 3 7年 4 月,馮玉祥到此,曾賦詩:「來到四明山,先看千丈岩;若能發水電,更能開我懷。」

雪竇寺

雪竇寺位於雪竇山中心,四面環山,兩流合匯,九個山峰猶如「九龍搶珠」,環境勝絕。

雪竇寺歷史悠久,晉時開山時叫「瀑布院」,已有1700年歷史。公元999年北宋真宗敕賜「雪竇資聖禪寺」寺額。南宋寧宗時,評定天下寺院等級,雪竇列為「五山十剎」之一。宋理宗趙昀御書「應夢名山」,遂有「應夢道場」的盛譽。雪竇寺歷經五毀五建,「文革」期間遭拆毀,僅存東廂房。現在的建築是1986年4月重新修復的。

雪竇寺外,首先可見山門上的題字「四明第一山」,由蔣介石親筆所書。1927年8月,蔣介石第一次下野,來雪竇寺拜佛求答簽,當他抽到「飛龍升天,騰驤在望」的上上籤後,十分高興,馬上在雪竇寺住了11天。期間方丈朗清邀他題寫山門匾額,蔣介石欣然題寫了「四明第一山」五個大字。

山門內有兩株大樹,名叫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公孫樹。這兩株銀杏有雌雄之分,左邊為雌,右邊為雄。更珍貴的是它們系漢代所栽,人稱「漢代白果」。郭沫若游雪竇寺時曾說:「漢代大樹,誠不虛也!」 雄樹旁有一石碑,上書「彌勒應跡勝地」。是指彌勒佛與雪竇寺的淵源深厚。相傳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在奉化縣江水中現身,被長汀村人收養,後到奉化岳林寺出家,常到雪竇寺講經弘法,因而岳林寺、雪竇寺被人們同稱為「彌勒應跡聖地」,公認為彌勒道場。所以,在雪竇寺的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間,特建有一座「彌勒殿」。

進入天王殿內,迎面的一尊佛像,就是印度籍的正身彌勒,名叫彌苗,他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先於釋迦牟尼圓寂,上升到兜率宮,經過4千歲(相當於人間56.7億歲)後又回到了人間,成為釋迦牟尼的接班人。這裡塑造的是帶冠彌勒,彌勒在佛教中的地位極高,佛教的「豎三世佛」中,過去佛是燃燈佛,現在佛是如來佛,未來佛就是彌勒佛。

天王殿內後是「彌勒寶殿」,正中是彌勒化身布袋和尚塑像,兩邊是千尊形態不同的彌勒,背景是佛教的五大名山、五大道場,即山西五台山文殊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道場和奉化雪竇山的彌勒道場。

大雄寶殿後是法堂,又叫藏經樓。只見法堂前有兩株楠木,相傳是愛國將領張學良親手所種,因此人們稱它為「將軍楠」。1937年1至11月,張學良將軍被軟禁在雪竇山。一天,他來到雪竇寺里,看到寺里的知客僧又新和尚正在栽種楠木,張將軍就參與了刨土栽樹,當時共種了四株。西邊兩株,在1956年被大颱風颳倒,現存東邊兩株。 法堂是高僧講經謙遜法的場所,樓上是藏經樓。近代的太虛大師,是民國時期佛教界的領袖人物,應蔣介石之邀,於1932年前來雪竇寺擔任方丈。1937年4月,馮玉祥將軍來溪口,送蔣介石胞史蔣介卿出殯,曾上雪竇寺,他為太虛大師題了「抗日救國」的橫福。[3]

彌勒大佛

露天雪竇山彌勒大佛位於雪竇寺後山海拔369米的山坡上。景區規劃面積52公頃,由中、東、西三條軸線和六大功能區組成。中軸線為大佛主景區,東軸線為大佛副景區,西軸線為原雪竇寺建築。六大區功能布局動靜結合分別是:大佛核心區、禮佛朝拜區、彌勒群雕區、文物展示區、休閒修身區、旅遊購物區。露天彌勒大佛造像總高度為56.74米(其中銅製佛身33米,蓮花座9米,基座14.74米),整座大佛用500多噸錫青銅製造,內部有1000餘噸鋼架支撐,與整個岩體連成一體,穩固堅實,宏偉壯觀,氣勢非凡,是全球最高的坐姿銅製彌勒大佛造像。

奉化是傳說中彌勒化身布袋和尚的成長、出家、圓寂之地。雪竇山露天彌勒大佛造像就是根據布袋和尚的模樣塑造的。1984年,雪竇山被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建議為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奉化政府於1999年啟動報批,在雪竇山建造露天彌勒大佛造像。2005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宗教事務局正式批文,同意修建。2006年12月29日,雪竇山露天彌勒大佛造像正式奠基開工,並定名為「人間彌勒」。 2008年11月8日隆重開光。[4]

張學良幽禁地

1936年12月12月,國民黨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他們把蔣介石在西安軟禁了13天,逼蔣抗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蔣介石組織軍事法庭判了張學良十年徒刑;接着給予赦免,交軍委會「嚴加管束」,對張學良實行了無限期的軟禁。這樣,溪口雪竇山成了張學良將軍的第一個軟禁地。

這是一座有六間客房,一個餐廳的西式建築,面積438平方米,原是上海中國旅行社雪竇山招待所,簡稱「中旅社」。1934年6月建成開業。1937年1月,房子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會包用,改稱「張學良先生招待所」。

張學良在雪竇山期間,這幢房子前後都有特務放哨,雪竇寺還駐着一連憲兵。蔣介石給張學良的活動空間是「東不出鎮海口,西不過曹娥江」。張學良遭軟禁後,先後有邵力子、[[[汪精衛]]、宋子文陳布雷等來看望過他,趙四小姐和元配于鳳至則輪流到此前來陪伴。

蔣母墓道

蔣母王采玉的墳墓做在青山叢林之中,蔣母墓道構建很宏大。包括「石牌坊」、「下轎亭」、「墓廬」、「八角亭」、「墳墓」和「卵石路」等群體建築。「石牌坊」有三個門洞,中門上面刻着「蔣母墓道」。左右兩道邊門。從這裡直到墳墓,統稱「蔣母墓道」。

武嶺門

武嶺門是進入溪口鎮的必經之路,因建在武山的山脊上而得名。關於這個名字有兩種闡釋:一說溪口武嶺周遭,山川景貌堪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相類,且兩者為諧音,里人素以武陵自詡,意即世外桃源之地。另一說此名取「武德」之義,蔣介石在《武嶺樂亭記》中解「其獨以武嶺名者,殆取義於武德,即其地以況其所居之人耶。」

1929年前武嶺門還是個小庵堂,蔣介石的母親篤信佛教,常到這裡念經拜佛。1930年被蔣介石改建為三間兩層的武關式城門建築,門額兩面都鐫「武嶺」題字。為示尊重,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所寫鐫於正面,蔣介石自己親筆手書則刻於城門之背。

入武嶺城門,便見煙霞古鎮,只見三里長街與蜿蜒剡溪相依相伴,宛若世外桃源,真仿佛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的「武陵」景象。武嶺路三里長街就是蔣氏父子從小生活的地方。

文昌閣

文昌閣占地理位置之優勢,成為溪口鎮上風景最優美的地方。它位居武山南端,剡溪之濱,南望溪南山色,俯視三里長街,八面臨風,一派大好風光。

文昌閣初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因閣內供奉首奎星,故又名「奎閣」,有「奎閣凌霄」之稱,是清代溪口十景之一。1924年清明,蔣介石回鄉掃墓,見其年久失修、規模狹小,出資拆除重建,次年完工後建成了一座畫梁雕棟、飛檐翹角的兩層樓閣式建築,面積500平方米。蔣介石把它取名為「樂亭」,並作《武嶺樂亭記》來描述其美景。1927年12月,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後每到溪口,常在此小住,成了他們的私人別墅。文昌閣一樓為會客室,二樓是蔣介石、宋美齡的臥室和起居室。

西安事變後的1937年1月13日張學良將軍被送到溪口軟禁,最先的落腳點也是文昌閣,住了10天後才移送到雪竇山。1939年12月12日,六架日軍侵華戰機轟炸溪口,文昌閣被夷為平地,現在的建築是1987年按原樣重建的。2006年,它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洋房

這座三間兩層的小洋房,建於1930年,由於結構小巧,所用建築材料水泥也稱為「洋灰」,因而得名「小洋房」,又稱「剡溪小築」、「涵齋」。它位於文昌閣東側,有一條露天走廊連接文昌閣,主要是為蔣介石住文昌閣時便於使喚近身幕僚而建。 1937年4月,蔣經國從蘇聯留學回國,蔣介石把他安排在此住讀,一邊補習中文,研讀曾國藩家書、王陽明全集和「國文遺教」等著述,一邊讓他撰寫《旅俄報告》,反省在蘇聯留學時打下的紅色烙印,給兒子「洗腦」。蔣經國在日記里記敘為「涵齋」,略帶調侃地把它比喻為「修練身心、增加涵養的書齋」。蔣經國住讀時,樓上東面是臥室,西面是書房,中間是會客廳。小洋房還住過蔣介石的外籍軍事顧問端納,侍從室主任陳布雷等。

小洋房一樓里進有一塊「以血洗血」的石碑,講述了蔣經國母親毛福梅遇難的歷史。1939年12月12日,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溪口,毛福梅在豐鎬房後門口不幸被炸塌後牆壓死,蔣經國聞訊後急忙從江西趕來奔喪,悲憤中揮淚寫下了「以血洗血」四個大字,表達誓報殺母之仇的堅定決心。

蔣氏宗祠

入武嶺門後,右側不遠處的建築即是蔣氏宗祠。蔣氏宗祠是溪口蔣姓進行宗族活動的傳統場所,祭祖、慶典、嫁娶、出喪等都在此舉行。這裡供奉着蔣家自元末蔣士傑始祖遷居溪口後的歷代祖宗神位,600多年的家族史在此濃縮。 祠堂門口牌樓上的橫匾「忠孝傳家」四字是蔣介石的親筆所書,寄託了蔣介石對蔣氏晚輩的一種期望,也表露出他自己對儒家傳統的敬慕之情。

宗祠由新老兩座祠堂組合而成,總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前進為新祠堂,由蔣介石在1930年出資建造,新祠堂東廂房內陳列了有關蔣氏宗祠的歷史資料,還展出了由國務院台辦、新聞辦、聯合製作的台灣知識圖片,系統地介紹了台灣歷史、兩岸關係、中國共產黨對台的方針政策等內容。

後進為老祠堂,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戲台與中門相連,重檐歇山頂,螺旋藻井,蔣介石曾在這裡祭祀祖宗,宴請族人,翻閱宗譜,觀看演出。蔣介石的胞兄蔣介卿、元配毛福梅的喪事也在此舉行。

玉泰鹽鋪

玉泰鹽鋪地處溪口三里長街武嶺路中段。據宗譜記載,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1887年10月31日)農曆九月十五日,蔣介石出生於玉泰鹽鋪樓上,其祖父取其名為瑞元。

自從蔣介石發跡後,玉泰鹽鋪被溪口鄉人視為風水寶地。玉泰鹽鋪為蔣介石祖父蔣斯千1871年開設,以賣鹽為主,兼營大米、酒類、菜餅和石灰等,雇有賬房、夥計,為當年溪口鎮上的大商號。後由蔣介石父親蔣肇聰繼承,蔣肇聰去世後兄弟分家,鹽鋪歸蔣介石的胞兄蔣介卿經營。1919年,蔣介卿外出謀事,鹽鋪關閉。現有樓房三間,平房三間,以及廚房、廁所等附屬建築。

鹽鋪曾兩次失火,一次遭受白蟻腐蝕。現存建築為蔣介石在1948年改建。大門為石砌框架,門額上書「清廬」二字,大門西側界牆刻着蔣介石題寫的「玉泰鹽鋪原址」六個大字。

溪口博物館

開館於1988年春節的溪口博物館,以溪口武山廟為館址,在省內業界有一定的知名度。為豐富溪口旅遊的文化內涵,2006年溪口博物館新館籌建,2008年遷入新館。

溪口博物館新館坐落於溪口鎮上玉泰鹽鋪西側,武嶺路中心地段,占地面積2250平方米,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總投資2500萬元。

溪口博物館新館設置了四大常設展廳:

「仙靈雪竇」展廳是對「四明第一山」的人文品讀,形象展示彌勒聖地、唐宋詩路、應夢名山、經典傳說等千年溪口的人文遺存。

「煙雲武嶺」展廳是對近現代蔣氏父子的史事詮釋,許多鮮為人知的民國往事,在這裡場景重現。

「風情剡源」展廳集中展示了清末民國時期溪口乃至浙東紛繁多姿的民俗民風。

「瑰寶遺韻」展廳薈萃了奉化5600年間遺世的文物精品。

此外,新館還布置了一個臨時展廳,引進不同主題的臨時展覽。

新館的展示手段豐富多樣,除傳統的文物陳列外,大量應用了幻影成像、多媒體、複製品、蠟像、照片和圖表等,成為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的公眾教育場所。

佛教淵源

雪竇山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的佛教名山,位于山心的雪竇寺創於晉、興於唐朝、盛於宋朝,至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宋朝時名列天下禪院「五山十剎」之一,明朝時位居「天下禪宗十剎五院」之一,在佛教史上居於重要地位。據《寺志》記載:在唐宋時期,雪竇寺先後受幾代皇帝的41道敕諭,至今寺內尚存「欽賜龍藏」的經書5760本、玉印、龍袍、龍缽、玉佛等。宋宗賜「雪竇資聖禪寺」額匾,理宗追書「應夢名山」。

建寺歷史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禪宗南嶽五世常通禪師,闢為禪宗十大叢林。

五代之後,禪宗興起,後梁布袋和尚常來寺說法,成為彌勒應跡聖地。

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法眼宗第三世智覺延壽禪師入住,撰《宗鏡錄》。

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贈佛經和石刻御書,賜額「雪竇資聖禪寺」。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真宗頒敕諭賜寶牌,不許徭役,從此揚名天下。

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宋理宗頒賜「應夢名山「。

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年),天下禪院「五山十剎」之一。

宋時,雪竇寺高僧眾多著作錄入佛教巨著《大藏經》。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列「天下禪宗十剎五院」之一。

清德宗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皇帝賜法器、經籍,至今尤存。

1926年,蔣介石題寫「四明第一山」。

1932年,太虛大師應蔣介石邀請,出任方丈,精研彌勒唯識學,致力於雪竇彌勒應跡道場建設,倡議雪竇山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太虛大師在任雪竇寺方丈期間,積極倡導「人生佛教」,重視佛教教育,大力推行佛教革新,對中國現代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多次撥款幫助寺院修復建築。

1968年文化大革命,雪竇寺最後一次遭到慘重破壞,寺僧被遣散。

1984年,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出重建意見。

1985年,重建工程開工。

1987年,時任中國佛協會長的趙朴初先生視察雪竇寺時寄語:「雪竇乃彌勒應化之地,殿內建築應有別於他寺,獨建彌勒殿,」並稱雪竇為五大名山。

1988年寺院對外開放。

90年代持續按規劃繼續修寺工程。

2000年起,建造太虛塔院和華林講寺。

2005年5月,露天彌勒大佛工程獲國宗局批准,啟動建設。

2008年10月,大佛造像落成。

2013年11月,雪竇山彌勒佛學院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宗教事務局正式批准。至此,雪竇寺的規模和盛況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彌勒道場

在印度佛教中,彌勒是寶相莊嚴的天冠菩薩相,而在中國的寺院中,彌勒是身攜布袋袒胸露腹的笑和尚模樣。這個模樣的原型就是五代後梁時期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因為一口布袋不離身,被稱為「布袋和尚」。

他以坐化之前的禪偈「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被認定為彌勒化身,從此中國佛寺均以袒腹笑口的布袋彌勒形象取代了原來印度佛教中的天冠彌勒形象,成為中國人心中的彌勒,實現了彌勒信仰的本土化改造。布袋和尚一生的行跡在奉化形成了完整的彌勒道場體系:成長地長汀村(有彌勒殿),出家和圓寂的根本道場岳林寺,講經的弘法道場雪竇山,築塔埋骨處封山三塔寺,曾經掛單的岳林莊等等。而在眾多的道場中,最受矚目的便是弘法道場雪竇山。布袋彌勒文化與雪竇山璀璨的佛教文化融會貫通,蘊積了浩瀚的中華彌勒典藏,並反過來影響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彌勒信仰,雪竇山因此被稱為彌勒道場,與普賢道場峨嵋山、文殊道場五台山、觀音道場普陀山、地藏王道場九華山並稱五大名山。

2008年10月,歷經3年建設,由錫青銅鑄造的雪竇山露天彌勒大佛造像及其配套設施落成。大佛身高33米,總高56.74米,佛身面積達6600多平方米,為全國最高的坐姿青銅佛像。11月8日,露天彌勒大佛舉行落成盛典,嘉賓雲集,盛況空前。以此為契機,奉化開始一年一度舉辦雪竇山彌勒文化節,如今這個節慶已成為中國佛教界的一大盛事,先後榮獲「全國節慶活動百強暨2008中國十大最具發展潛力節慶」、「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節慶活動」之一、「中國十大品牌節慶」、「節慶中華獎———最佳文化傳承獎」等榮譽稱號;「布袋和尚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5月19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將奉化命名為「中國彌勒文化之鄉」。

雪竇山為彌勒道場,在佛教界早有公論。1922年出版的《佛學大辭典》記載:根據中國佛教的特色,按照中國的「五行」、「五方」、「五大」、「五菩薩」之說,普陀觀音在南方屬火(表悲屬水大)、峨嵋普賢在西方屬金(表行屬火大)、五台文殊在北方屬水(表智屬風大)、九華地藏在中央屬土(表願屬地大)、雪竇彌勒在東方屬木(表慈屬空大);雪竇山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太虛大師住持雪竇山的雪竇寺時,也曾倡議雪竇山為五大名山。1987年,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朴初視察雪竇寺,稱雪竇乃彌勒應化之地,雪竇山為五大名山,建議重建中的雪竇寺增加一座其他寺院所沒有的彌勒寶殿,以突顯五大名山、彌勒道場的特色,並題寫了「雪竇資聖禪寺」寺額。

雪竇山與其他四大名山之間互動頻繁。2008年11月,普陀山、雪竇山、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等中國五大佛教名山風景區管委會簽訂旅遊合作協議,並共同簽署《中國佛教文化旅遊可持續發展——雪竇山宣言》,該份宣言是中國雪竇山正式與中國普遍認可的四大佛教名山結緣。2012中國奉化彌勒文化節策劃「迎請慧燈·點亮心燈」五大名山祈福心靈之旅——「五燈會元」主題活動,得到了各大名山的熱烈響應,活動受到了諸多媒體和大眾的廣泛關注和支持。

彌勒文化

中國宗教事務管理局前局長、宗教文化研究者葉小文認為,彌勒文化有三個特點:彌勒菩薩是個「人道主義者」。他重視人性人情,主張建立「人間淨土」,弘揚「人間佛教」。可以說,彌勒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彌勒菩薩是個「樂觀主義者」。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容可掬,讓人感受和睦、和樂。包容、大度,和善、和諧,便會生出不盡的幽默和快樂,就會有凡事「先面對它、再處理它、再接受它、再放下它」,然後再拿起和應對新的事情、面對新的挑戰的「勇猛精進」的境界。這是彌勒菩薩總能笑口常開的奧秘。可以說,彌勒文化是樂觀向上的文化。彌勒菩薩還是個「面向未來者」。彌勒着眼未來、看重未來,而且對未來充滿希望。老百姓總認為彌勒是「未來佛」,能帶來未來的光明和希望,因此歡喜他,崇敬他。可以說,彌勒文化是放眼未來的文化。

佛教界的居士聞妙在《彌勒集經選讀》一書中提出,學習彌勒就應該學習彌勒的八種精神:即愛國護生的大悲精神,於佛法無不融攝、無不契合、無不包容的精神,敢於荷擔、勇於承諾的精神,殷護後學、熱情引導的精神,虛心求教、安忍不辯的精神,自我亮短、精進修證的精神,不恥下問、追求智慧的精神,不舍人間、共建人間淨土的精神。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魏道儒表示,根據他的長期研究,雪竇山已有特定的佛教信仰對象,彌勒的中國化的化身——布袋和尚就出現在奉化,而且早在唐末五代就有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這說明雪竇山具備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這就是它比其他地方有優勢的表現。這個特定信仰對象彌勒的中國化身———布袋和尚身上更多地濃縮了中國老百姓的情感、信仰、智慧、追求。人們在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彌勒身上還寄託着一種對美好未來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美食特產

奉化芋艿頭

奉化芋艿頭是寧波市的傳統名特優無公害農產品,芋頭近球型,外表棕黃,頂端粉紅色,單個重1公斤以上,大的可達2.5公斤左右。其品質特性主要表現為個大皮薄、肉粉無筋、糯滑可口。芋艿頭具有多種吃法,且各具風味,可烘蒸、生烤、熱炒、白切、澆湯、煮凍。若烘蒸,其香撲鼻,粉似魁栗;若煮湯燒羹,又滑似銀耳,糯如湯圓。1996年,奉化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學會和《中國特產報》聯合命名為「中國芋艿頭之鄉」。

「走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滬杭甬一帶的這句民諺,主要用於比喻人們見多識廣的經歷,舊時的「食中珍品」芋艿頭,成為如今奉化最知名的特產。

溪口千層餅

溪口千層餅是浙江寧波奉化溪口鎮漢族傳統名點之一。「天下第一餅」本名「千層餅」,原是當地生產的一種小餅,後因蔣介石的原因聞名天下。主要原料有麵粉、芋頭粉、白糖、精鹽、植物油、芝麻仁、苔菜等。做法是先把芋頭粉和麵粉和在一起,加上海藻,擀成薄片,再折起來用炭火烘烤製成,入口鬆脆香甜。溪口千層餅是奉化三大特產之一,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創始人王毛龍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開始製作至今。

灰汁團

灰汁團是溪口的特色小吃,是一種灰灰的半透明狀的小團,吃起來微帶點鹼香和薄荷的味道。溪口農村的地道灰汁團具體做法是:取地里割下的稻草燒成黑灰,然後把黑灰加入溫水浸泡一夜,第二天瀝去黑灰,只留「灰汁」,然後往「灰汁」里加入適量的糖和鹼,再加入糯米粉,揉成一個個糰子,放入蒸籠里蒸,蒸熟後即可食用了。

寧波湯圓

湯圓是寧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寧波湯圓亦稱寧波豬油湯糰,其主要作料為糯米黑芝麻、豬油、白糖、桂花等。做法是先採用吊漿技法,將糯米製成不干不粘的水磨粉;再將黑芝麻研末,加入豬板油丁、白糖等拌成餡心;以水磨粉為皮坯,包入餡心搓圓,置沸水鍋內煮熟後,撒上少量白糖、桂花和紅綠絲即成。寧波湯圓色白髮光,糯而不粘,皮滑餡潤,滋味香甜。90年代以來,還新創「麻蓉湯糰」、「速凍湯糰」等新品種,遠銷日本和港澳地區,深受歡迎。 直到今日,溪口人在春節早晨還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而元宵、清明、冬至等節日也都要全家吃湯圓,寓意團圓和美。

青團

青團是溪口清明節節日食品,也是溪口人喜愛的點心之一。 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首先準備糯米粉、黏米粉、豆沙餡、艾草等材料。把艾草洗乾淨用水焯一下,在焯的時候,可以加一點點石灰水,去焯苦澀味,如果不加,可多洗幾遍。然後加點水,用家用的攪拌機打碎就可以得到艾草汁了。把糯米粉和黏米粉按3:1的量調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麵團,然後加入餡,包成拳頭大小的糰子,最後一道工序就是上火蒸。蒸熟後把青團放涼,就可食用。

六度餅

六度餅是溪口人常食點心之一,也是人們禮佛、供佛時常用的供品。相傳,六度餅是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契此從兜率內院帶到人間來的極品供點。彌勒菩薩當年下生龍華樹下,弘法度眾,以人間六果點化佛法六度之門,以色相之食充法身之飢,自此六度餅成為歷朝歷代善男信女禮佛、供佛之佳品。近年,六度餅經現代工藝改良,純手工製作,口味獨特,更成為廣大信眾供佛、饋贈的嘉禮。

傳說

當年妙高台,還是賞月佳處,並且流傳着名士蘇東坡曾在此賞月的軼事。

據1949年重修的《武嶺蔣氏宗譜》第六冊記載,蔣介石8歲時「始上雪竇山見妙岑嶺愛之」,「中華民國十六年蔣介石先生建山莊於其地」,自題門楣「妙高台」。山莊為中西合璧,大門內兩旁平房各1間,平頂曬台。天井後3間2層樓房,總建築平面或物體表面的大436平方米。樓上洋灰走廊與曬台相連,芳草綠樹環回縈繞,青山碧水擁來眼前,賞心悅目不足言其妙。據說1949年5月蔣氏逃離大陸以前曾來此登臨,風光依舊,山河不再,蔣介石不由「神采黯然」。他此時想的已經不再是他的軍國大事,熟翫的鄉音和汩汩流淌的奉化江水,勾起的只能是英雄末路的慘澹和背鄉離井的憂傷。堂內吊掛着多幀蔣介石與宋美齡的舊相片,卻不見這一幅「霸王別姬」似的「倉皇辭廟」窘態。妙高台左有伏虎洞,右有消凡台,前有晏坐檯等,均為宋高僧知和禪師遺蹟。傳說知和每一日五更就在晏坐檯做功課,伏虎洞有兩虎終年聽其誦經,野性漸收。

雪竇之勝獨推妙高台,妙高台又名妙岑嶺、天柱峰,位于飛雪亭西約500米處,海拔396米。峰頂有坪如台,名妙高台。工具南三面均為絕壁,下臨深淵,煙靄四合,漂渺似仙境。登雪竇絕頂俯視,只見平台不見峰,從山下仰望,只見山峰不見台,四周松樟翠竹蔽日,腳下山岩奇突多姿。晴日登臨,爽風迎面,松濤盈耳。憑欄四眺,煙靄初開,近巒遠崗,儀態萬千;台下亭下湖嵌鑲群峰間,波光嵐影,別有風情。

文化大革命時期,妙高台被拆毀,1986年重建復原,但原放在正門入口的石塔被換了位置,放在了中間。這座石塔是清末民剛開始的時候雪竇寺的住持和尚的浮屠,因蔣介石很是敬重他,故在造妙高台時把它移了過來。妙高台位於雪竇山,是蔣介石的山莊所在處,因有峰突起,截出萬山之表,稱「妙高台」,又名「妙岑嶺」或曰「天柱峰」。上有蔣氏於1927年熬頭次下野時所修一山莊,後下野時也多居於此,遙感時勢。

峰頂有坪如台,工具約13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懸崖峭壁,三面凌空,下臨深淵。登雪竇絕頂俯視,只見平台不見峰,從山下仰望,只見山峰不見台,堪稱雪竇山勝景中的一絕。

這搭海拔396米,氣候涼爽,四周松樟翠竹蔽日,腳下山岩奇突多姿,是一個理想的避免中暑勝地。

傳說溪口蔣氏的第二代始祖蔣宗霸是布袋和尚的嫡傳弟子,跟隨布袋和尚雲遊四方,雪竇寺自然是日常駐足之處。及至到了蔣介石的祖父蔣玉表一代,虔敬信佛更到了專心修行、世事不問的地步,連日常維持生計的玉泰鹽鋪也交付兒子蔣肇聰照管了事。蔣介石的媽媽王彩玉一生茹素禮佛,記誦經書。在其前夫去世後,發願出家三年,禮雪竇寺果如禪師為師,住金竹庵。三年後返俗嫁蔣家,生下蔣介石後,常帶年幼的蔣介石來雪竇寺禮佛誦經。這便使年幼的蔣介石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甚至在其顯赫後,每一次回鄉,必到雪竇寺瞻拜憩留。1927年,蔣介石還為雪竇寺題寫過「四明熬頭山」的匾額。

旅遊指南

航空:寧波櫟社國際機場已開通50多條國內、國際民用航線,可直飛香港廈門北京等城市。機場距溪口景區20公里,驅車二十分鐘即可到達。

鐵路:溪口景區至寧波火車站32公里,可通過蕭甬鐵路與全國鐵路聯網,通過中轉可直達全國各地。而新在創建的1小時鐵路交通圈,將寧波至杭州的時間縮短為1小時,並且將寧波到上海的時間也縮短2個半小時。前往雪竇山旅遊的遊客到達寧波火車站後,可乘坐988路公交車直達雪竇山。

公路:溪口景區與寧波相距30公里,而寧波通往南部以及福建、廣東地區的甬臨線(省道)、黑龍江同江至海南三亞的沿海大通道(同三高速公路)與溪口景區毗鄰,浙江省東部通往西部以及江南、中原地區的江拔線(省道)、甬金(寧波金華)高速公路(在建中)穿境而過。同三、甬金、滬甬三高邊接線將橫貫溪口景區,給全國各城市來溪口景區旅遊帶來極大便利。

而2008年5月分通車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南起寧波慈谿,北至嘉興海鹽,將寧波與上海的高速公路距離縮短為1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2008年5月1日開通後,在滬杭甬之間形成一個二小時的「金三角」交通圈。上海至寧波的走杭州灣跨海大橋,路程僅需2小時。

1.上海旅遊集散中心有到溪口的旅遊專線車。每逢星期六上午6:30在虹口足球場發車,7:00在上海體育場發車,星期日下午16:00從溪口返回,旅遊套票含來回車票、景點門票共335元。

2.從寧波市區前往雪竇山的遊客請在寧波火車站南廣場公交總站、輕紡城站乘往988路公交車直達雪竇山,車資5元,車程35公里,半個多小時即到雪竇山遊人中心,從早上六點至晚上19點有車。寧波櫟社機場到溪口僅15公里,打的40元能到。此外,溪口與奉化、餘姚、新昌等地有大量中巴流水發車。

3.自駕車從市區出發上高速公路--寧波奉化,按公路指示牌走縣道即到溪口 。 內部交通:一到溪口汽車站,您就可以購買一張當日的汽車聯票了,每位50元,這一天的車費全包,然後你可以在景區內坐出票公司的任意一輛車轉向下一景點。 4.可以沿溫福鐵路北上或者從滬杭甬動車南下,至甬台溫鐵路的奉化站下車,然後坐奉化公交車至奉化南站,坐奉化至溪口車即可到,到了溪口可以坐三輪車至鎮上參觀蔣氏故居,若要上山可坐溪口雪竇山旅遊公司的大巴上去,車費在聯票內。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