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雪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雪鴞

中文學名: 雪鴞
拉丁學名:Bubo scandiacus
別 稱:雪梟、白貓頭鷹、白鴞、雪鷹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鴞形目
科:鴟鴞科
屬: 雪鴞屬
種: 雪鴞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 Snowy Owl

雪鴞(學名:Bubo scandiaca)是鴟鴞科的一種大型貓頭鷹,頭圓而小,面盤不顯著,沒有耳羽簇。嘴的基部長滿了剛毛一樣的須狀羽,幾乎把嘴全部遮住。虹膜金黃色,嘴鉛灰色或角褐色,爪基灰色,末端黑色。它的羽色非常美麗,通體為雪白色,也有的時候布滿暗色的橫斑。[1]

棲息環境

棲息於凍土和苔原地帶,也見於荒地丘陵。以鼠類、鳥類、昆蟲為食。在北極和西伯利亞繁殖,越冬時可見於中國北方部分地區,十分罕見。雪鴞生活在北極地區。貓頭鷹一般都在夜晚出來捕食,而雪鴞白天黑夜都可以出來活動,貓頭鷹一般都在樹上生活,北極地區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雪鴞只能在岩石上建造自己的巢。雪鴞一年產12枚卵,雌雪鴞在巢中孵蛋時,雄雪鴞擔負覓食和護家的任務。主要捕食旅鼠,偶捕食野兔、鷗和鴨等大型獵物。

雪鴞是一種猛禽,屬於體形較大的鴞類,體長約為50-71厘米,雌性平均體長為66厘米,雄性平均體長為59厘米,雄性體型明顯小於雌性;由於該物種分布在高緯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區,因而通體幾乎純白色,體羽端部近黑色,雪鴞頭圓而小,面盤不顯著,無其他鴞類常見的耳狀羽簇,嘴基長滿剛毛樣的須狀羽,幾乎遮住全嘴。雄鳥通體白色,眼先和臉盤微沾淺褐色和雜有少許黑褐色斑點。頸基具不甚明顯的污白色橫斑,並綴少許褐色斑點;腰亦有少許褐色斑點。初級飛羽具橫斑。從第3枚開始外翈橫斑增多,內翈僅先端具1-2枚橫斑;第一枚初級飛羽內翈,第二枚至第四枚初級飛羽內外翈均具缺刻。下體幾純白色,僅腹部具細窄的褐色橫斑;跗蹠和趾被白色絨羽,幾乎遮住全爪。尾羽白色,幾達尾尖。腋羽和翼下覆羽亦白色。

形態特徵

雌鳥和雄鳥相似,通體亦為白色,但頭部有褐色斑點,背有暗色橫斑,腰具成對褐色斑點,胸腹和兩脅亦具暗色橫斑。尾具3-5對褐色橫斑。其餘似雄鳥。幼鳥和雌鳥相似,而且橫斑更顯著。

喙堅強而鈎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腳強健有力,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虹膜金黃色;鳥喙鉛灰色或角質色,爪基灰色,末端黑色。

雄性幼鳥的頸部、頸後和尾羽都比雌性幼鳥白。雄性雪鴞隨着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白,部分年老的雪鴞全身會接近純白色,而雌性雪鴞身上的一些斑點終身不消失。雪鴞的羽毛非常濃密,這些濃密的羽毛使它們能在氣溫零下50℃的環境下還能保持38-40℃的體溫。因此,如果它們遇到強風,就會找到石堆、雪堆或是乾草堆作為避風處,然後蜷縮身體貼在地面上,這樣它們濃密的羽衣就能為它們禦寒。它們雪白的羽毛在冬季是非常好的偽裝。

分布區域

雪鴞分布於加拿大、中國、法羅群島、芬蘭、格陵蘭、冰島、日本、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挪威、俄羅斯聯邦、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典、英國、美國
旅鳥:阿爾巴尼亞、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百慕達、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法國、德國、匈牙利、伊朗、愛爾蘭、韓國、朝鮮、吉爾吉斯斯坦盧森堡、蒙古、黑山、荷蘭、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塞爾維亞、斯洛伐克、土庫曼斯坦、烏克蘭

雪鴞的足跡遍布環北極凍土帶以及北極圈內的不被冰雪完全覆蓋的島嶼上,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斯堪的納維亞北部、俄羅斯、新地島北部和西伯利亞北部。

由於在特定季節食物匱乏,可能漂泊到歐洲南部、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日本、朝鮮、沿喜馬拉雅山甚至可能遊蕩到印度西北部,得克薩斯州、佐治亞州甚至加勒比地區也曾有迷鳥記錄;冬季,雪鴞可見於加拿大和美國北部,美國南部、冰島、不列顛群島、歐洲北部、俄羅斯中部、中國黑龍江省北部、新疆西部和庫頁島也有少數雪鴞出現,在河北北戴河有迷鳥記錄。

雖然雪鴞主要分布在北極圈附近,但種群數量增多會造成苔原的食物短缺,這使得它們周期性南遷,周期可能為3-4年。雪鴞化石發現地點的南端是北回歸線,有可能此地是雪鴞的起源地;而人們在隆冬時節發現雪鴞蹤跡的最北端是位於北緯82°的埃爾斯米爾島,在這個季節里極夜仍在繼續。

神奇的雪鴞

參考來源

  1. 雪鴞概述(附圖),有動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