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雷山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雷山縣

中文名稱 : 雷山縣

外文名稱 : Lei shan County

別        名 :雷山

地區生產總值:28.11億元(2016年)

下轄地區 :5鎮、3鄉

電話區號 :0855

著名景點 :雷公山、西江千戶苗寨、郎德苗寨

機        場 :黃平機場、黎平機場

  火 車 站 :凱里站、凱里南站

車牌代碼 :貴H

民族特產 :糯米粑粑,銀飾,藥材等

榮        譽 :苗族銀飾之鄉,旅遊王牌目的地

面        積 :1218.5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

行政區類別 :縣

國家/地區 :中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政府駐地 :丹江鎮

郵政編碼 :557100

地理位置: 貴州省東南部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方        言:西南官話,苗語、水話、侗話

重要節日:鼓藏節、苗年節、吃新節

歷史文化:古瓢舞,蘆笙舞,銅鼓舞

行政代碼:522634

雷山縣中華人民共和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屬的一個縣。面積1218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14萬,苗族人口占83%。郵政編碼557100,縣政府駐丹江鎮。

東經107°55'-108°22',北緯26°02'-26°34'。周邊接壤的縣市:東邊有台江縣劍河縣榕江縣,南邊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邊丹寨縣,北邊凱里市

屬國家認定的貧困縣之一。境內有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特產有茶葉。

雷山縣以苗族為主的民族風情濃郁、古樸典雅,富有極其深遠的文化內涵。2004年,雷山被中央電視台等媒體評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2008年,雷山被評為「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和「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稱號[1]

2019年4月2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雷山縣退出貧困縣序列[2]

歷史沿革

明洪武年,設鎮遠、清浪、銅鼓、五開、偏橋、古州、清平、興隆8衛。

永樂十一年(1413年),廢思州等宣慰司,置思州、鎮遠、黎平、新化4府,隸屬貴州布政使司。

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化府併入黎平府。

正統九年(1444年),置施秉、永從2縣。

弘治七年(1494年),置麻哈州及清平縣,十一年(1498年),置鎮遠縣。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二十八年(1600年),置黃平州。

康熙年間,鎮遠、偏橋、清平3衛分別併入鎮遠、施秉、清平縣,興隆衛併入黃平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丹江廳駐丹江(今老丹江),屬都勻府。

同治十一年(1872年),遷丹江廳駐肇慶堡(今縣城)。

1913年,改丹江廳為丹江縣,屬黔中道。

1941年,撤銷丹江縣,併入台拱、八寨兩縣。

1944年,設置雷山設治局,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50年,雷山設治局改為雷山縣,沿用到現在。

地理環境

位置

雷山縣,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經107°55′~108°22′和北緯26°02′~26°34′之間,東臨台江、劍河、榕江縣,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雷山縣總面積1218.5平方千米。

地貌

雷山縣地處雲貴高原湘、桂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雷公山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處海拔480米。

氣候

雷縣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均氣溫14℃-15℃之間,最高氣溫35.6℃,最低氣溫零下8.9℃。年降雨量131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0%。無霜期240-250天,年均降水量1375毫米,年均日照1225小時。

行政區劃

2012年,雷山縣轄4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丹江鎮、西江鎮、永樂鎮、郎德鎮、望豐鄉、大塘鄉、桃江鄉、達地水族鄉、方祥鄉[3]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雷山縣地處貴州的暴雨中心,雷山縣有大小溪流216條,總長647公里,年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資源1.56萬千瓦。雷山縣境內水資源十分豐富,流域面積1218平方公里,水力理論蘊藏量為6.8萬千瓦。

土地資源

雷山具林地面積占雷山縣總面積的19.07%,草地面積占總面積的28%。雷山縣跨黃紅壤、黃壤、黃棕壤、山地灌叢土四個土帶,含7個土類,33個土屬,77個土種。

生物資源

雷山縣有2000餘種生物物種,含國家珍稀保護動植物資源50餘種。雷山縣內有黑熊麝羊等23種二類保護動物和天麻杜仲等200多種名貴野生中藥材,有「天然綠色聚寶盆」之稱。

資源環境

2016年全縣總面積1204.35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積24.5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9.35%。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縣城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66,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73.1%

人口經濟

根據統計口徑,2016年,我縣年末常住人口數為11.77萬人, 比上年增加0.07萬人,年平均常住人口數為11.74萬人。

畜牧漁業穩步增長。全年畜牧業實現總產值28909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存欄22597頭,出欄6402頭;豬存欄54228頭,出欄61846頭;存欄11190頭,出欄4758頭;家兔存欄1985頭,出欄2031頭;家禽出籠181626隻;肉類總產量6213噸,比上年同期增長0.6%;禽蛋產量884噸,比上年減少11.4%。

交通運輸

2016年全社會貨物周轉總量29004 萬噸公里,同比增長44.0%;旅客周轉量27119萬人公里,同比增長40.7%。年末全縣境內公路里程1451.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公里,國道52.7公里,省道188.4公里,縣道229.4公里,鄉道291.8公里,村道666.8公里。通水泥(瀝青)路行政村154個,通客運車輛行政村144個。全縣營運載貨汽車544輛,營運載客汽車167輛。

民族文化

錦雞舞

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發源於貴州省黔東南的丹寨縣和雷山縣境內,主要流傳於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錦雞服飾的錦雞苗族,比如丹寨縣片區的排調、也改、加配、黨早、麻鳥、羊先、羊告、也都、雅灰、送隴、烏灣、孔慶等苗寨,和雷山縣片區的獨南、烏的、橋港、新橋、掌批、排里、掌雷、南八、略顯、略果、岩寨、桃江、干腦、南腦、等苗寨

古瓢舞

是以瓢琴為伴奏的一種舞蹈,在雷山達地鄉也蒙、背略、達勒等地苗寨逢年過節都跳這種舞蹈。

古瓢舞多為男性在前邊拉古瓢琴,姑娘們踩着琴聲,雙手呈抱圓形擺動並扭腰、搖胯、步伐輕盈、身上佩戴的銀飾隨着身姿的擺動而叮噹作響,悅耳動聽,別有情趣.古瓢舞與蘆笙舞有些相似,有二步、四步、五步,向右轉一圈循環有序,所以,可同時拉古瓢琴、吹蘆笙在同一蘆笙場上翩翩起舞,緩緩趨步向前,舞姿優美,發人生情。

簡單而純樸的古瓢琴和古瓢舞源於苗民久遠的歷史生活,其文化底蘊透露出苗族古老文化深厚信息。2002年9月貴州電視台《發現貴州》欄目組一行前往雷山也蒙村采拍了專題片,專題片播出後,使藏在苗嶺深山的苗族古瓢舞像一朵絢麗的花朵綻放出誘人的幽香,很快引起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

銅鼓舞

是敲擊銅鼓時踩着鼓點節奏跳的舞.擊鼓的方法是:把銅鼓置於寬敞的鼓柱中央,用繩將鼓側的兩支耳朵系好懸掛於鼓柱挑手杭吊起來,然後鼓手右手持鼓糙擊鼓面,左手持小木棒擊鼓胭部,可發出兩種音響,有的還需另一人手提木桶大小的助音桶(俗稱回音桶),桶口對鼓胭同時,一人擊,一人來回地「接調」、「送調」,使鼓音雄渾遠遠傳揚。銅鼓舞由於苗族支系不一,鼓點不同,其舞姿也各異。

「銅鼓舞傳承地」掌坳村仍保留有11種鼓點舞步,新橋村和郎德上寨各有異彩,舞姿經長久積累和創新改進,形成集鼓、跳、聲音、歌於一體,獨具熱烈奔放,古樸、莊重、豁達的特點。 跳銅鼓舞和跳蘆笙舞有的同時進行,舞者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又一圈,苗族姑娘們穿着節日盛裝,臉眉施以淡妝,佩戴的銀首飾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在低沉渾厚的銅鼓敲擊聲和清脆悅耳的蘆笙吹奏聲中,步履輕盈,緩急有序,婀娜多姿[4]

蘆笙舞

是苗族獨有的民族民間舞蹈。比較常見的是《祝嘎勒》。由三、五、七、九支大中小型蘆笙,用同一曲調吹奏,並由蘆笙頭或蘆笙手吹笙領舞,然後是穿盛裝的姑娘、中年婦女、年邁老嫗圍圈牽手跟着跳,隨着蘆笙的曲調,操着統一的步伐,徐徐向前移動。

較其它的苗族地區來說,雷山蘆笙舞則有兩個特點:

第一是突破了女子不吹蘆笙的傳統習俗,女蘆笙好手比比皆是;

第二是突破非重大節日不吹蘆笙的禁忌,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聽到優美的蘆笙曲,看到歡快的蘆笙舞。早在50年代,便有南猛青年楊炳芳把雷山蘆笙曲吹響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晚會上。

風景名勝

郎德景區

郎德景區包含郎德上寨、下寨,是一個苗族村寨,距凱里市區29公里,距縣政府雷山7公里,是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情游的重點村寨之一。

這是一個有百戶人家的苗族村寨。郎德上寨系苗語「能兌昂糾」的意譯,「能兌」即歐兌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糾」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屬郎德地片上方,故名。

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徵,所以又稱為「長裙苗」。

郎德鎮內有享譽海內外的「中國民間歌舞藝術之鄉」、「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和「蘆笙之鄉」。郎德上寨古建築群被列為我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

雷公山景區

雷公山,苗嶺之巔,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地質公園,為貴州苗嶺山脈東段總稱,主峰海拔2178.8米,雷公山位於雷山縣城東北面,距縣城30公里。

雷公山,史稱「牛皮大箐」,苗語稱「方別勒」,意為雷公居住的地方,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群峰起伏,由冷塘山、烏東山、野草坡、木姜坳、雷公坪、冷竹山、貓鼻嶺、九洞山等11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組成,地跨雷山、台江、劍河、榕江四縣,總面積71萬畝。

雷公山是母親山,地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帶,是清水江、都柳江主要支流的發源地,雷公山頂年均氣溫只有9攝氏度。

西江千戶苗寨

國家級AAAA景區,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km,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里35km,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60km。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漫長歷史與發展的首選之地。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為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遊景點,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全省首期村鎮保護和建設項目5個重點民族村鎮之一,2005年11月「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在此掛牌[6]

獨南苗寨

這裡是錦雞苗族兒女生活的地方,原名叫同南,官方命名為「獨南村」,而在神話傳說和古歌巫辭中的名字為臥河略,意為雲海蒼茫的地方。人類在此活動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

獨南苗寨,這是一塊奇崛而神秘的土地,曾經誕生雷山縣人民政府第一任共和國政府縣長楊昌倫同志,並連任六屆,更是大型純文學刊物《雷公山詩刊》的發祥地。

這裡位於貴州省雷山縣西南邊緣,地處雷公山南麓,與丹寨縣接壤,全村轄黨古、作谷、同南三個自然寨,共九個村民組,現有300餘戶,總人口約1500人,全系苗族中的錦雞苗,錦雞舞是這裡最重要的蘆笙舞蹈。民風淳樸,外界人士涉足較少,是黔東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塊未受污染的生態文化淨地之一,是人類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理想王國。

因此,中國當代苗族作家、知名記者南往耶說:「獨南苗寨,這是蚩尤最後歇息的聖土。」

地方榮譽

2004年,雷山被中央電視台等媒體評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

2007年,西江鎮被批准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年,西江千戶苗寨與郎德上寨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評為「中國景觀村落」、烏東村被中評為「中國經典村落景觀」。

2008年,雷山被評為「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和「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稱號。

2009年4月25日至27日,在世界旅遊精英博鰲峰會上,雷山縣被授予「中國旅遊王牌目的地」榮譽稱號。

視頻

雷山縣相關的視頻

貴州雷山縣旅遊宣傳片
「醉美」雷山——一座魅力之城!
2019年雷山新聞102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