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霽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雷霽霖 | |
---|---|
海水魚類養殖學家 | |
出生 |
1935年5月24日 福建寧化縣 |
逝世 | 2015年12月16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水產養殖研究 |
雷霽霖(1935年5月24日-2015年12月16日),出生於福建省寧化縣,畲族。現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海洋大學兼職教授和博導,山東大學教授,是中國海水魚類養殖學家,工廠化育苗與養殖產業化的主要奠基人和學科帶頭人,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生物學家。
1958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 )。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 。2012年7月20日,應邀出任世界客屬第二十五屆懇親大會首席"城市驕傲"形象大使。
雷霽霖一直以工業化理念為指導,引領海水魚類養殖產業發展新潮流。主持完成30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系統研究了22種海水魚類增養殖理論與技術,其中8種已實現產業化。
人物生平
1935年5月,出生於福建省寧化縣。
1954年9月1日至1958年7月1日,山東大學生物系(今中國海洋大學) ,大學本科。
1958年9月1日至1979年12月31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1980年1月1日至1985年12月31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86年1月1日至1990年12月31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1年1月1日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歷任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助理、養殖生態研究室主任、全國水產原良種審定委員會委員等。
2005年12月15日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5年12月16日晚8時許,在青島逝世,享年80歲。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科研綜述
一直以工業化理念為指導,引領海水魚類養殖產業發展新潮流。主持完成30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系統研究了22種海水魚類增養殖理論與技術,其中8種已實現產業化。上世紀60~80年代,首先突破梭魚等10多種魚類的育苗工藝,相繼構建起工廠化育苗的技術體系;90年代初,擔任首席專家,主持"中日合作"和"八五攻關"項目,創建了達國際先進水平的真鯛工廠化育苗新體系和新工藝,率先在國內開闢海水魚類人工苗種大規模放流增殖技術。1997年"渤海漁業增養殖技術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1992年首先從英國引進冷溫性魚類良種-大菱鮃,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突破工廠化育苗關鍵技術,構建起"溫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廠化養殖模式,開創了大菱鮃工廠化養殖大產業,年產量達5萬多噸,年總產值逾40億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我國第四次海水養殖產業化浪潮的興起和"三農"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被譽為"中國大菱鮃之父"[2] 。
學術論著
已出版《海水魚類養殖理論與技術》和《大菱鮃養殖技術》等專著和合著7部,發表論文120餘篇。
科研獲獎
1997年,"渤海漁業增養殖技術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1年,"大菱鮃的引種和育苗生產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2年,獲杜邦科技創新獎。
200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等多項獎勵。
承擔項目&成果獎勵
雷霽霖相繼主持和完成 "國際合作"、"國家攻關"、"攀登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重大項目,研究成果卓著。獲國家科技進步2等獎2項(第1名和第3名)、杜邦科技創新獎1項(第1名)、省部級獎多項和山東省"富民興魯"獎章、青島市突出貢獻人才獎。
榮譽表彰
2012年07月20日,應邀出任世界客屬第二十五屆懇親大會首席"城市驕傲"形象大使[3]。
社會任職
2010年6月8日,雷霽霖院士擔任廈門大學雙聘院士、大連海洋大學雙聘院士和農業部海洋水產增養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2011年10月10日,雷霽霖院士擔任河北省預防獸醫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人物評價
雷霽霖院士治學嚴謹、學風正派,勇於創新、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對我國的水產科技和產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生物學家。
視頻
雷霽霖院士講起自己家庭經歷,當講起父親時,內心充滿了無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