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霧霾天(劉麗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霧霾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霧霾天》中國當代作家劉麗平的散文。

作品欣賞

霧霾天

今天又是一個遮天蔽日的霧霾天,濃濃化不開扯不散的迷霧像拉起了一道道白色的幕帳,遮擋着人們的視線。遠山被完全屏蔽了,近處的樓房也都淫浸在這乳白色的濃霧之中。百無聊賴的我又開始整理起舊時的信札與書籍。

在無意間我翻出了一本裝訂成冊的家書。那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父親寄給我的書信。雖然紙張已經泛黃斑駁,但父親那蒼勁有力的楷書字體仍然依稀可辨。

打開這些書信,往事如潮水般地湧入我的心頭。那一字字一行行感人的話語,充滿了父親對我的期待與溫情,充滿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與希望。那暖心的話語就像是一幕幕影像在我眼前拂過。父親那張清癯慈祥的臉龐在字裡行間不斷地浮現,令我浮想聯翩感慨萬千。

幾十年彈指間就匆匆離去了,使我不禁仰天長嘆時光無情歲月無痕人生苦短。一年年一季季,春花秋月,周而復始,潮起潮落,蕩滌歲月。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匆匆地奔赴,使你來不及細數時光,來不及品味歲月,就僅剩下了纏綿地留戀與深情地思念。無可奈何花落去,流年輾轉有多少往事不堪回首,有多少曾經漸行漸遠。

往昔在不斷地被時間所撫平延展沉淪消失。呈現在面前也僅剩下了今天,然而今天很快又將成為了昨天,成為了過去。時間在一天天一年年往返循環,大千世界也在不斷地重複着昨天的故事。昏昏噩噩的你我,摹然憬悟已是雙鬢染霜皺紋堆壘,被歲月驅趕,無奈地被推入了暮年的大門。

時光流年催人老,韶華青春如行雲。但曾經的過往還會魂牽夢繞般地浮現在眼前,呈現在夢中。

追思過去那段美好,把散亂斑斕絢麗的金色碎片用想象粘合起來,還原那段斑駁泛黃的過往與記憶,還是一件令人十分愜意欣慰的事情。然而遺憾地是往往很多最近發生的事情卻更容易被遺忘。而久遠的記憶卻如用刻刀深深篆刻在腦海之中一般,仍然在內心深處保留着它的原貌,令我久久不能忘懷。

拂去歷史的塵埃褪去歲月的華裳,斑駁的記憶就會如噴涌的泉水,湧入那期待乾渴的心田。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那段曾經的過去,就如沐浴在一片五彩的霞光里,恬靜舒緩祥和溫馨融化着你的踟躕與不安。那段曾經的過往在悠悠中仍然飄來一縷揮之不去地馥郁與醇香。

人老了喜歡懷舊,懷念是一種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啟迪,對經歷的總結,也是對人生的一次再認知。

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化,有許多老物件老場景都隨着時間的流失消失殆盡化為烏有。我想挖掘這些消失在角落裡的往事還自己一份夙願一份期待。

記得小時候,街面上會出現許多喜聞樂見的趣聞軼事。雖然它們都很平凡,平凡地讓當時的你我熟視無睹。但現在再次回味起來還是別有一番情趣。

提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發生的事情,在我的腦海中立刻就會浮現出一幅芸芸眾生忙忙碌碌討生活的熱鬧場景。那時的人們保留着最原始的本真清純認知和本性。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雖然大家都很貧窮很辛苦,但人人都知足常樂笑口常開。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最基本的生活。

清晨到黃昏,市井百姓們為了家庭為了孩子不辭辛苦地奔忙着,操勞着。他們整日裡如螻蟻般地辛辛苦苦討生活。但大家都有着自己的情趣嗜好和快樂。大碗茶老白乾甜西瓜破蒲扇不斷地演繹着他們的快樂人生,訴說着他們的喜怒哀樂。對於那時的記憶雖然有些殘缺,有些斑駁,但更有難以磨滅地情趣和回味。

當晨煙裊裊瀰漫在空中時,辛苦討生活的小販們就會出現在狹窄擁擠的街面上。他們挑着擔推着車,一路走一路吆喝着。南腔北調此起彼伏構成一幅「清明上河圖」熱鬧的場景。賣青菜的賣蜂窩煤賣煤塊的,賣盆賣碗賣缸賣罐的,在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他們滿世界聲嘶力竭地叫喊着:扎固(修理)風匣(風箱),鋦盆鋦碗鋦大缸,焊鐵壺錫壺,磨剪子鏘菜刀。

南方小販也挑着擔子沿街叫賣,賣梳子篦子!賣茶葉!還有些來自西藏的小販叫賣着藏刀,獸皮鹿茸藥材等。

那時的人們生活條件,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挺辛苦挺忙活的,一切一切都不盡人意。特別是那些讓人堵心的生存環境,如低矮殘破的房屋,狹窄污水橫流的街道,簡陋擁擠的居住條件等等。

現在這些記憶都已經成為令人難以忘懷地過往,被時代徹底淘汰了。但我本性難移總是留意着這些陳年往事。一扇斑駁的柴門,一段殘存的古牆,一支擺放在賣古舊文物地攤上洋車上的舊喇叭,一隻玉石嘴的水煙袋,一個泛着青銅色的燙婆(銅製暖被窩的暖水袋)等,我都會駐足觀賞品味一番。覆蓋着陳年歲月塵埃的老物件都會喚起我對舊時的記憶。

若你細心觀察即使現在,偶爾還會在街面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一些陳年舊時的痕跡。如:在一些老街道上仍然依稀可見到保留下來的一些綠色郵筒。現在它們已經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而變成了一種讓人追思懷舊小小地啟迪,一種令你回味無窮綠色的回憶,一個舊時代遺留下來的標記,一件難得一見讓你眼前為之一亮的裝飾物。

見到這些綠色的回憶,讓我萌發奇想,想對書信這種形式做一番挖掘和探究。

以書信為媒介傳遞信息的形式離現在也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應該講從公元105年蔡倫造紙時期就有了書信的往來。不!在此之前就有人用綢絹竹簡,獸皮等來書寫傳遞信息。或者講自從有了象形文字的出現就有了書信的傳遞。但若再要追溯求源,應該講自從有了人類以來,就有了信息傳遞的形式。如岩畫就是一種傳遞信息最原始的方法。岩畫出現的時間應該用萬年來計算。具體離現在有多遠也已無從考究

但書信消失的時間卻離現在並不太久遠。數十年前,我們還是通過書信的形式與異國他鄉的親戚朋友們相互聯繫。

由於人們對書信這種形式的鐘愛,還常常被擬人化賦予它生命。書信被附着上一層耀眼美麗的光環,把它看成傳遞愛情希望美好和團圓的使者。用書信傳遞信息的這種形式從古代就有着許多令人悅目怡情美麗動人的故事與傳說

翻閱這方面的歷史畫卷,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關愛與情誼,是遊子們歸心似箭的心情與渴望。確實月是故鄉的圓,水是家鄉的甜,家是故鄉的好,人是家鄉人最親。

追溯書信傳遞的相關歷史。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就使用竹簡作為傳遞信息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1]

作者簡介

劉麗平,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