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霍爾效應傳感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霍爾效應傳感器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霍爾傳感器是根據霍爾效應製作的一種磁場傳感器。霍爾效應是磁電效應的一種,這一現象是霍爾(A.H.Hall,1855-1938)於1879年在研究金屬的導電機構時發現的。後來發現半導體、導電流體等也有這種效應,而半導體的霍爾效應比金屬強得多,利用這現象製成的各種霍爾元件,廣泛地應用於工業自動化技術、檢測技術及信息處理等方面。霍爾效應是研究半導體材料性能的基本方法。通過霍爾效應實驗測定的霍爾係數,能夠判斷半導體材料的導電類型、載流子濃度及載流子遷移率等重要參數。

簡介

霍爾電壓隨磁場強度的變化而變化,磁場越強,電壓越高,磁場越弱,電壓越低。霍爾電壓值很小,通常只有幾個毫伏,但經集成電路中的放大器放大,就能使該電壓放大到足以輸出較強的信號。若使霍爾集成電路起傳感作用,需要用機械的方法來改變磁場強度。下圖所示的方法是用一個轉動的葉輪作為控制磁通量的開關,當葉輪葉片處於磁鐵和霍爾集成電路之間的氣隙中時,磁場偏離集成片,霍爾電壓消失。這樣,霍爾集成電路的輸出電壓的變化,就能表示出葉輪驅動軸的某一位置,利用這一工作原理,可將霍爾集成電路片用作用點火正時傳感器。霍爾效應傳感器屬於被動型傳感器,它要有外加電源才能工作,這一特點使它能檢測轉速低的運轉情況。

評價

霍爾探頭使用銦的化合物晶體,如娣化銦。晶體大小為5平方毫米左右,置於鋁基上,通過封裝成為探頭。晶體平面垂直於探頭底側,底側由非鐵磁材料製成,以避免自身影響磁場。引線自晶體出發,穿過底側,進入到電路模塊。把探頭置於磁場中,當電流流經晶體時,載流子受洛倫茲力作用出現偏轉導致載流子在晶體上的分布不均勻,晶體兩端的鋁基上因此可以探測到霍爾電壓。霍爾探頭可以測量微弱的地球磁場。霍爾探測器首先需要根據已知磁場強度進行調校。然後,探頭需要以適當方向放置以使地磁場磁流線直接穿過它。然後再以反方向放置,所讀出的流密度是地球磁流密度的兩倍。[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