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霍拉索維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霍拉索維采村落一景
來源網站UNESCO

霍拉索維采(英語:Holašovice),另譯霍拉舍維采,位於捷克南波希米亞州(South Bohemian Region)。

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登錄名稱為霍拉索維采歷史村落保護區霍拉索維采古村保護區(Holašovice Historic Village),面積約為11.4公頃,緩稱區為367.5公頃。

歷史

這個地區最早的定居歷史約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距離霍拉索維采約5公里處的4公頃的範圍,出土船隻的碎片與石製工具。

附近另有出土青銅時代晚期(約公元前1000-1200年)的青銅器、鐮刀、武器等,目前收藏於南波西米亞博物館

鄰近的Čakov和Zbudov村附近有著凱爾特人定居的痕跡,隨著11-12世紀間斯拉夫人來到內托利采(Netolice),這裡逐漸成為農業聚落。

關於霍拉索維采最早的書面資料可追溯至1292年溫塞斯拉斯二世(Václav II)給予布羅德的霍拉索維采修道院的特許狀。直到1848年這些村莊一直是修道院的財產,並有著緊密的經濟和精神上的聯繫。

1419年-1434年發生的胡斯戰爭(或稱波希米亞戰爭)村莊也受到波及。

村莊最早的居民為捷克人,1520年至1521年間席捲波襲米亞南部的瘟疫幾乎消滅了整個村莊的人口,倖存的2個居民離開了這個村莊。

此後村莊再次成為上布羅德修道院(捷克語:vyšebrodského kláštera)安置農民的地區,但他們大多是德國籍。

在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霍拉索維采的農奴得到能自由處分財產的特權,這使得自17世紀以來人口不斷增長,直到1847年廢除農奴制,此地仍是以德國人為主體。

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此地被劃歸納粹德國所有,這導致原本居住在此地的捷克人被迫離開,直到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裡的德國人遭到驅逐,村莊為空城。

而1948年共產主義推行的農業集體化,導致村莊受到小規模的破壞。

雖然受到瘟疫和強制人口遷移等不幸事件的影響,但霍拉索維采因禍得福而保存至今。[1][2][3]

簡介

內波穆克聖約翰教堂及十字架
來源網站UNESCO

位於南波希米亞州首府捷克布傑約維采(České Budějovice)以西17公里、契斯基庫倫隆(Český Krumlov)以北24公里處。

霍拉索維采是完整保存中歐傳統村莊,其中包含18-19世紀的建築,這些建築採用著名的「南波希米亞民間巴洛克風格」(South Bohemian folk Baroque),並保存著一張中世紀以來珍貴的平面圖。

村莊包含了23個圍繞著長方形綠地的農莊、內波穆克聖約翰教堂(the chapel of St. John of Nepomuk)、十字架、鐵匠的住所與鍛爐和小魚塘。

幾乎所有的農場都是依照相同模式的建造,通常成U型、中間是農家的庭院,面向村莊的山牆使用採用紙灰粉刷(Stucco)作為裝飾,其風格採用「南波希米亞民間巴洛克風格」,並以落成時的元素作為特色裝飾,並塗上多種色彩。

實際上霍拉索維采的外牆是建築工人受到波西米亞奧地利的建築啟發而複製過來。

內波穆克聖約翰教堂有著鐘形的門面,一側有著硬山式屋頂(gable roof)和廡殿頂(hip roof),並帶有4個支柱的鐘塔。

鐵匠的住所與鍛爐式單層建築,有著拱形入口,俯瞰著村莊(目前有人居住,未開放參觀)。[4]

登錄基準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2點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ii):在一段時間或某一世界文化範圍內,就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市規劃或景觀設計的發展,展現出重要的人類價值觀交流。
霍拉索維采具有融合兩種本土建築傳統,創造出稱為南波希米亞民間巴洛克風格(South Bohemian folk Baroque),具有特殊意義。
(iv):作為說明人類歷史上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建築或技術綜合體的傑出例子。
霍拉索維采建築的完整性和完善的保護,使其成為中歐傳統農村聚落的傑出典範。[4]

視頻

霍拉索維采歷史村落保護區
霍拉索維采歷史村落保護區

參考來源

  1. ABOUT US. Holasovice. [2020-03-04] (英語). 
  2. History. Holasovice. [2020-03-04] (英語). 
  3. conservation. Holasovice. [2020-03-04] (英語). 
  4. 4.0 4.1 Holašovice Historic Village. UNESCO. [2020-03-04]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