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霍揆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霍揆彰
霍揆彰
原文名 Kuizhang Huo
出生 1901年
中國湖南省酃縣
逝世 1953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嵩山
職業 軍人

霍揆彰,霍揆彰,別字嵩山,湖南酃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是第十一兵團司令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個人簡歷

霍揆彰,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別字嵩山,湖南酃縣人。父務農商,有耕田十餘畝,年收穫糧谷80石,自給尚余。本縣西鄉模範小學、縣立初級中學、衡陽省立第三中學、廬山中央軍官訓練團校官班、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第十九期、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二期畢業。曾任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校長一年。1924年春由湖南省出席國民黨一大代表謝晉(時任湘軍總司令部參謀)及劉況(時任湘軍第五軍司令部參謀)保薦投考黃埔軍校。同年5月到廣州,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畢業後任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排、連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補充第一師第三團少校團附。第二十一師六十三團少校團附,北伐東路軍第一軍第二十一師六十三團第三營營長、團長。參加第一、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1928年起任第十一師第三十二旅第六十四團上校團長,第十一師獨立旅旅長。1931年1月任第十八軍十四師補充旅少將旅長,同年9月任第十四師副師長。1933年9月任第十四師師長。1935年4月授陸軍少將,任西北討逆軍第四集團軍第六縱隊指揮官。1937年5月授陸軍中將,仍任第十四師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五十四軍軍長,兼田南要塞指揮官。1939年7月任第二十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洞庭湖警備司令。1942年3月任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次年秋移駐雲南,加入中國遠征軍。1944年冬任中國青年遠征軍編練總監部副監。1945年初任陸軍第三方面軍副司令官。同年5月當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先後率部參加淞滬抗戰、武漢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滇西反擊戰諸役。其中淞滬抗戰,率第五十四軍於羅店一役重創日軍精銳,第一次長沙會戰中,率七個軍布防洞庭湖西岸,阻擊並重創日軍。1943年遠征滇緬,率部攻克龍陵、騰衝,打通西南國防交通線,均戰績顯著。獲美國政府授予嘉猷勳章。1946年起任青年軍編練總監部代理總監,青年軍第六軍軍長,代理雲南警備總司令,1946年7月因李、聞血案被免職。1947年11月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年底被任為第十六綏靖區司令官。1949年5月任第十一兵團司令官,湘贛鄂邊綏靖總司令兼行政長官。同年秋到台灣,1953年3月9日在台北因腦溢血病逝世。著有《第二十集團軍滕沖會戰概要》等。台灣出版有《陸軍中將霍揆彰(嵩山)先生生平事略》、《霍揆彰將軍抗日活動紀要》等。

人生歷程

1924年11月軍校畢業後派任軍校教導團(團長何應欽)炮兵營(營長蔡忠笏)排長。 1925年10月升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總司令蔣中正)炮兵團(團長蔡忠笏)連長。後升任炮兵團(團長蔡忠笏)營長。 1926年6月升任補充第1師(師長嚴重)第3團(團長陳誠)少校團附。11月18日所部改番號為第21師(師長嚴重)第63團(團長陳誠),仍任團附。 1928年6月調任南京警衛司令部(司令陳誠)經理處處長。9月升任第11師(師長曹萬順)32旅(旅長殷繩祖)64團團長。 1930年8月獲四等寶鼎勳章。 1931年2月升任第18軍(軍長陳誠)第14師(師長陳誠)第3旅(轄三團)旅長,旋改任第11師獨立旅(轄三團)旅長。 1931年9月升任第18軍(軍長陳誠)第14師(師長周至柔)副師長。 1933年2月3日升任第18軍(軍長陳誠)第14師(轄兩旅)師長。 1935年4月晉任陸軍少將。 1936年1月獲三等寶鼎勳章。11月獲四等雲麾勳章。 1937年5月21日晉任陸軍中將。10月17日升任第54軍(轄陳烈第14師)中將軍長。 1938年兼任田南要塞指揮官。 1939年7月升任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洞庭湖警備司令。 1940年7月升任第20集團軍(轄周福成第53軍、周祥初第87軍)代理總司令。 1941年6月實任第20集團軍總司令。 1943年兼駐滇干訓團教育長。 1945年1月1日獲青天白日勳章。後兼任青年遠征軍編練總監部(總監羅卓英)副總監。3月帶職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2期受訓。5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6月調任第3方面軍(司令官湯恩伯)副司令官。10月8日調任青年軍第6軍(轄戴之奇第201師、羅澤第202師、覃異之第204師)軍長,後獲忠勤勳章。12月調任雲南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 1946年5月獲勝利勳章。7月因李、聞血案被免職。11月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47年12月任第16綏靖區(轄蔣當翊第97軍、王中柱第103軍)司令官。 1949年5月第16綏靖區改編為第11兵團(轄蔣當翊第97軍、王中柱第103軍),仍任司令官。6月所部改編為湘鄂贛邊區綏靖總司令部,任總司令兼行政長官。49年秋去台灣。 1953年3月9日因病在台北去世。

騰衝會戰

第二十集團軍騰衝會戰概要:本集團軍奉令反攻滇西,並策應密支那作戰。遵於師梗,由彌渡、祥雲開始運動。至辰灰,於怒江東岸齊虹橋、栗柴壩期間集中完畢,保持重點於齊虹橋。於真日黃昏後,分七處強渡怒江成功。次晨與灰坡、唐習山、大塘子等處據點之敵五十六師團一四八聯隊主力及一四六聯隊一部,展開要點爭奪戰。敵既死守,我亦猛攻,血戰九日,敵不支潰退,我即分別攻占各該據點後,乘勢追擊至南北齋公房附近。該兩地為高黎貢山之頂點,海拔萬餘公尺(此數有誤),形勢險峻,道路崎嶇,氣候惡劣,人煙絕跡,運動補給極端困難,況敵早經憑險設備堅強,據點成群,有一夫當關之關之概。我為迅速進出該山計,乃以有力一部瞰制當面之敵,以主力向絕無道路可循之處,迂迴攀登,艱難險苦,出生入死,凍飢致斃之人馬,日以數百計,經十餘日,始進於界頭、馬面關、瓦甸、江苴各附近之線,斷敵歸路。此時我圍攻南北齋公房之部隊與迂迴部隊遙相呼應,開始隘路戰。依當時情況,本可一舉殲滅,施因該敵陸續增援一一三、一一四、一四六、炮五十六、搜五十六等五個聯隊,猛烈反撲。幸我士氣旺盛,銳不可當,殲彼頑寇將達半數。敵遺屍遍野,抱頭鼠竄,我乃攻占騰北咽喉之北齋公房,而超越險峻艱難之山頂隘口,並猛追敗退之敵,迨近橋頭、瓦甸、江苴時,敵又憑設據點頑強抵抗。經二十二日之血戰,頑敵不支又復潰退。我當決心使敵無法脫離戰鬥,乃以向陽橋為軸心,由右翼橋頭、瓦甸進出龍川江,向固東順江左旋迴猛烈追擊至固東河西之線,一面掃蕩固東以北至片馬之殘敵,一面整頓態勢準備騰衝會戰。當殘敵甫告肅清時,察覺當面之敵紛紛向南潰退。我當乘機由固東河東西之線,發起猛烈攻勢,即飭五三、五四兩軍分別由向陽橋、固東兩道向騰衝邁進,沿途迭遇抵抗均予節節擊退,而迫近騰北城郊。已儉,我五四軍以迅雷之勢攻占寶峰山,茲為出敵意表。於午東夜,變更部署,將五三軍主力由騰北上下馬場轉至騰東飛鳳山附近,所遺陣地由五三軍延伸,迄之江日,我五三軍一舉攻占飛鳳山,五四軍亦於同日肅清寶峰山。於是我已打破騰衝屏障,三面迫近城郊矣。是時也,殘敵一部倉皇南竄,其主力編成一個混戰聯隊,由一四八聯隊長藏重大佐指揮死守來鳳山及騰城。該城為滇西最堅固之城池,兼有來鳳山之屏障,並構築堅固工事及堡壘群,準備充分之糧彈,奉命困守至十月底以待援軍來到。我軍既於微日迫近城郊後,除以五三軍之一師尾追潰敵挺進至梁河龍頭街之線並阻敵增援外,隨即策定攻擊騰衝及來鳳山之計劃,部署就緒,準備完成。於午宥,在我空軍掩護之下,以優勢之兵力,向敵最後唯一之屏障來鳳山五個堡壘群同時猛攻。官兵奮勇,前仆後繼,血戰竟日迄傍晚上,殲敵大部,確占該山。復於次日晨,將騰城東南兩城門外繁華市區之敵全部肅清,殘敵退據城內,四門緊閉,深溝高壘,企圖困鬥。我當將該城四面包圍,惟該城之牆概為堅石砌成,高而且厚,兼有大盈江及飲馬水河環繞東西北面,形勢天然有險可憑,況城牆上端堡壘環列,其距離不過十公尺,而城之四角有堅厚堡壘側防,欲求接近,良非易事。經月圍困,攀登乏術,乃不時以空軍猛烈轟炸,陸續炸成缺口十餘處。我各部隊即以利用轟炸成果,冒敵濃密火網先後登城,對城上之敵堡壘,以對壕作業逐次攻擊。至未號始將東南三面城牆上之敵大部肅清,於馬晨開始向城內之敵攻擊。我預二師、一九八師、三十六師、一一六師各部主力奮勇直前。由南面城牆下城突入市區,激烈巷戰於焉展開,惟城內人煙稠密,房屋連椽,大部堅實難破;且頑敵家家設防,街巷堡壘星羅棋布。尺寸必爭,處處激戰,我敵肉搏,山川震眩,聲動江河,勢如雷電,屍填街巷,血滿城沿,嗣以各部損耗慘重,而各級預備隊既早用罄,又無援兵以濟急難,不得已將原在南甸、騰龍橋阻敵增援之一三零師調入騰城,用增實力苦戰若干晝夜,所賴將士忠勇克敵致果,業於九月十四日將困守騰城之敵全部殲滅,青白之旗乃復飄揚,邊陲重鎮,同聲慶幸。綜合自怒江起至克復騰衝止,所歷大小戰役四十餘次,共生俘敵軍官四員,士兵六十餘名,營妓十八名。斃敵少將指揮官及藏重大佐聯隊長以下軍官一百餘員,士兵六千餘名。虜獲野山炮七門,步兵炮六門,迫擊炮十門,重機槍十九挺,輕機槍四十七挺,步騎槍千餘支,汽車二十餘輛,有無線電機二十五部及其他軍品無算。我亦傷亡官佐一千二百三十四員,士兵一萬七千零七十五名,斯乃騰衝會戰之概略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