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霧峰林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霧峰林宅
圖片來自台中市文化資產處

霧峰林家宅園霧峰林家[1] 位在阿罩霧(今臺中市霧峰區)的園林與宅邸建築群的總稱,由頂厝、下厝及萊園等三大部分組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傳統建築屋群,總平面呈回字形,前後共有四進。西元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頂厝、下厝,大花廳及萊園大半受損。

建築構造

頂厝系統

(1) 蓉鏡齋 : 頂厝系統最早的建築為草屋,是林奠國的起居地;西元1887年(清光緒13年)林文欽將草屋改建為蓉鏡齋,作為私塾學堂之用。原為林家專為家族孩童所設的學堂,在日治時期仍然教授漢文及詩學。

(2) 景薰樓 : 西元1864年至西元1866年間,由林奠國開始建造,西元1867年完成第一落內外護龍正身及景薰門樓;西元1883年林文鳳建造第二落正身與護龍;再由林文欽接續建築第三落正身與護龍,即後樓的部分,西元1899年完工。

西元1915年臺中地震,景薰樓群組受創,西元1930年11月重修,修復後具有日式風格。

(3) 頤圃 :原為穀倉及客房空間。西元1906年(日本明治39年)林紀堂整理後,遍地植,故有「頤圃」之名。

西元1909至西元1910年間,林紀堂構建二層洋樓,是霧峰林家中少見的洋樓建築,西元1920年改建一、二進的護龍,正身到西元1930年才完成。

下厝系統

(1) 草厝 :是林宅最早的建築,西元1837年(清道光17年)林甲寅分家之時,建茅草覆頂的三合院居住,為林定邦、林奠國、林四吉遷居之處,有「起家厝」之稱,早期林家神明廳也在此處,後改建為新式建築。921地震時受到重創,西元2017年1月開始以傳統工法進行修復工程,預計西元2019年完工。

(2) 宮保第 :台灣第一個第一閩式官宅,一共十一開間五進深。西元1858年,林文察(戰死漳州後,清廷下詔追贈「太子少保」)擴建宅邸時所建;西元1883年,第一進門廳及第二進完工;西元1895年馬關條約割臺前,第四進、第五進及門口日月池、水亭完工。

(3) 大花廳 :為宴客看戲的空間,設有福州戲臺及觀眾席。是林朝棟擔任撫墾局長時,為了公共宴席於西元1890年(清光緒16年)起建一座三進五開間的大花廳,西元1894年左右完成,大花廳是林家鼎盛時期的象徵。

(4) 二房厝 :西元1864年至西元1870年間(清同治3年至9年)由林文明興建給二房族人居住使用,是三大落五進式建築,台灣日治時期改建。

(5) 二十八間 :西元1858年,與宮保第同時興建,作為屯軍鄉勇駐紮的場所,並設有馬廄、軍隊辦公室、營房等計28隔間,是臺灣官宅中少見的營房配置。

萊園

萊園是由林文欽所興建的庭園,當地居民俗稱為「林家花園」,位於明台中學校園內。

(1)鐵砲碑:林獻堂所立,進士陳望曾所著,紀念林家祖先擊退戴潮春事件攻打阿罩霧(今霧峰區)之事跡。相傳原有一尊鐵砲陪襯,如今已不復見。

(2)櫟社名碑:於1921年櫟社成立廿週年時所立之水泥碑。

(3)萊園一家石

(4)林竹山夫子頌德碑

(5)三十六台階

(6)林氏祖塋:為林家頂厝系統祖塋,為大型之「昭穆」系統。

(7)石頭公

(8)林允卿銅像

(9)櫟社百週年紀念橋

震後重建工程

霧峰林宅經歷921大地震後,各建築群破壞程度均達70%至100%,在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的經費支持下,由臺中縣文化局(現與臺中市文化局合併)分成五個部份進行復原重建工程。目前五桂樓、景薰樓、頤圃、大花廳、宮保第、二房厝,皆已完成修復;草厝西元2017年1月開始修復,預計西元2019年完成。

參考文獻

  1. 霧峰林家,台中市文化資產處,201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