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權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霸權主義(hegemonism)是指大國、強國、富國欺侮、壓迫、支配、干涉和顛覆小國、弱國、窮國,不尊重他國的獨立和主權,進行強行的控制和統治。霸權主義包括世界霸權主義和地區霸權主義。近代以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都企圖奪取世界霸權。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由於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為搶占殖民地,霸占世界資源和商品市場以及爭奪世界霸權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妄圖稱霸世界,杜魯門主義就是美國全球戰略的表現。60年代以後,蘇聯軍事力量膨脹,展開了與美國的爭奪。70年代後期,越南推行「印度支那聯邦」計劃,妄圖在印度亞太地區稱霸,是地區霸權主義的體現。霸權主義既是行為目的,又是行為手段。只有反對霸權主義,才能維護世界和平。
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空前增強,走上了世界權力的頂峰,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成為超級大國,充當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它先後提出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實行「第四點計劃」,與許多國家簽訂了一系列軍事同盟條約,建立海外軍事基地。50年代發動侵朝戰爭,60年代參加越南戰爭,80年代則出兵入侵格林納達和巴拿馬。謀求全球利益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主旨。蘇聯作為超級大國也對外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汗、向第三世界擴張、攫取戰略要地;在中國邊境集結重兵、製造事端;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等。在全球範圍內,蘇聯打破由美國獨霸世界的局面,在軍事、政治、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同美國展開激烈的爭奪。 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激烈鬥爭,造成了國際局勢的動盪和緊張。大規模的軍備競賽和爭奪霸權是對世界和平與各國安全的嚴重威脅。
提出
1974年毛澤東接見贊比亞總統肯尼思·戴維·卡翁達時,提出霸權主義的概念。是他一以貫之的民族主義傾向、世界景觀和反霸防修思想的體現。具有國內意識形態支撐邏輯框架和外交政策兩種既有區別、又有關聯的功能。它是指在國際關係上,大國、強國憑藉軍事和經濟實力,超越國際法、世界政治格局現狀一味擴張自身勢力範圍,操縱國際事務,干涉他國內政,甚至進行武裝侵略和占領,稱霸世界、主宰世界的強權政治、強權政策。冷戰時期,主要是指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在核武器和軍備競賽中握有絕對優勢的超級大國的對外政策。成了蘇美的代名詞。與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等概念並舉,帶有強烈道德譴責意味。比直指帝國主義在外交禮儀上顯得相對委婉一些。與英文Hegemony或Hegemonism指非均衡的政治支配狀態,特定政治布局中某一國因其政治和經濟實力之優勢而具有主導運作的局面不同。
發展
發達國家在世界上占主導的地位(無論在什麼方面,都占優勢),憑藉自己的實力(利用經濟上及軍事上的優勢對相對勢力較低的國家或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進行欺壓)謀取財富來發展自己的國家。如:二戰後,美國謀求領導和控制世界的全球化戰略經歷了多次調整和變化,進入21世紀,美國的單邊主義橫行。 發達國家技術先進 對於一些技術較落後的國家的廉價原料以『掠奪式』購買,然後又以高價出口給比較落後的國家,美國想統治世界的野心日益增大(原因是在世界單獨的弱的國家已經不滿足他的需求,要全世界的國家都為他服務)並且一切都由他為中心。 不少經濟制度都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 不少經濟制度都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而這些經濟制度都是圍繞他們自己的優勢制定的,即能更好更順利的發達自己的國家,落後的國家對他們指定的體系,又必須去執行。很多很多事例都能說明這個問題,想這樣的問題只要有點「仗勢欺人」(仗勢欺國)的意思就可以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障礙,因為:霸權主義為了實現稱霸世界或稱霸地區的野心,憑藉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運用暴力手段,力圖操縱國際或地區事務,侵犯他國主權,甚至進行侵略戰爭;而強權政治國家為了在國際政治中瘋狂追求所謂的權力,憑藉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干涉他國內政,以強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壓貧,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
起源
霸權主義一詞源於古希臘,本意指個別大城邦對其它城邦的支配和控制,後來演變成為指稱某些國家憑藉實力,蹂躪、干涉別國的主權和獨立,以謀取主宰世界(或地區)事務的權利的主張、政策和行動。
表現
近代 近代霸權主義始於「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闢,美洲大陸的發現,以及環球航行的成功,為歐洲新興資產階級開闢了新的活動場所。葡萄牙是歐洲第一個向海外擴張的國家,它最先獨占了對非洲的殖民掠奪。16世紀中葉,西班牙幾乎囊括了中南美洲。繼之,荷蘭、比利時、英國、法國,開始了對亞洲、非洲、美洲的掠奪。在近現代史上,有霸權主義劣跡的國家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比利時、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俄羅斯帝國以及亞洲的日本、北美洲的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美國成為世界頭號「超級大國」,英法等老牌強國淪為二流國家,幾年的戰爭給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創傷,發展經濟,強調和平就成了當時的唯一話題。然而,面對蘇聯的崛起,美國卻感到了一絲涼意,這個國家在意識形態上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格格不入,因此被美國視為自己將來的威脅。二戰的勝利也使美國萌發了「霸氣」,霸權主義此時已經初露端倪。冷戰時期,美國霸權主義主要目標是阻止蘇聯擴張、削弱蘇聯實力;主要實施範圍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周邊地帶和地緣政治上重要的「中間地帶」;主要手段是軍事上的對抗與遏制。冷戰後,威廉·傑斐遜·克林頓政府於1994年7月發表的《國家參與和擴展安全戰略》中正式提出了「參與和擴展」戰略,明確提出了美國謀求領導世界,要在世界範圍內擴展市場經濟制度、美國的價值觀念和世界自由民主力量的戰略目標。美國的「參與和擴展」戰略表明,美國的全球戰略不再是被動地遏制某一敵對國家的擴張,而是積極地向全世界擴展美國的勢力和影響;美國的目標不再是與蘇聯爭霸世界,而是獨霸世界;美國全球戰略的實施也不再有特定範圍和限度,而是實施的空間範圍更廣,手段更多,目標更大。表現之一是對外軍事干預有所加強。在「參與和擴展」戰略下,美國在冷戰結束以來對外干預出兵達50餘次,年對外用兵頻率較冷戰時期高出一倍以上。美國將所有國家分為四類,對無賴國家進行經濟封鎖制裁、施加壓力、軍事打擊的政策。 1998年末美英未經聯合國授權出動空軍對伊拉克進行70小時空襲,並公開支持伊國內反對派推翻薩達姆政權;1999年3月以人道主義干預為名,繞過聯合國,對主權國家南聯盟實施78天空襲,並轟炸中國駐南使館。表現之二是無視國際關係基本原則,以世界領導自居,實行單邊主義,在國際事務中一家說了算。克林頓政府公布赫爾姆斯—伯頓法和達馬托法,企圖以國內立法約束別國行為;布什政府上台伊始就宣布將摒棄《京都議定書》,並表示要單方面放棄1972年美蘇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美國為了確保中東的戰略利益,千方百計阻止法國、歐盟以及俄羅斯介入中東和平進程。表現之三是對聯合國採取能用則用,不能用就拋在一旁的做法,無視這一世界上最具權威性的國際組織的作用。 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擁有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現役兵力總數為136.58萬人,在全球30多個國家設有203個軍事基地和軍事設施,21個作戰旅部署在海外。 崇尚武力是美國的主流文化和傳統。美國自獨立後的伊拉克戰爭,共發動過70多次對外戰爭,共參與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武裝衝突近200次。除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外,美國基本上都是勝利者,而每次勝利都給他們帶來了大小不同的回報,由此而形成了美國人的一種戰爭經濟觀:戰爭是國家最好的一種戰略性投資。 美國自認自己本質上是一個良性霸權,不會像歷史上那些邪惡霸權那樣濫用自己的力量,且能為國際社會提供彼此受益的公共秩序。因而美國積極在全球有利益回報的地區充當和平維護者和世界警察,並認為維護和平的最好辦法是動用軍事力量。其樣板如:轟炸南聯盟、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等。今後美國將繼續以「人權高於主權」、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相關技術的擴散、打擊恐怖主義等為由,強化對外軍事干預。 多種力量制衡形成的秩序才是民主制度的基礎,民主永遠是獨裁與霸權的對立面。如今在一個權力不受制約的國際社會裡,誰能保證美國不會濫用自己超強的力量? 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說:美國的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戰略對聯合國成立58年來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原則基礎提出了重大挑戰。 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進入喀布爾、塔利班代表在與阿富汗政府商討「和平移交權力」。美國可以一撤了之,但留給阿富汗人民的痛苦無窮無盡。20年來,阿富汗已有3萬多名平民被美軍打死、炸死或因美軍帶來的戰亂死亡,受傷人數超過6萬,約1100萬人淪為難民。事實一再明證,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動亂輸出國,其「唯我獨尊、寧負天下」的霸權主義政策已經製造了太多人間悲劇。[1]
標準
判別某個國家是否為霸權主義,不能以其領土面積大小、人口的多少、兵力的強弱而論,主要看其對外政策。大國不一定都搞霸權主義,小國也不一定不搞霸權主義。今日之霸權主義是一個全球性的跨洋跨國家系統。[2]
根源
「要成為一個大國(大國就是一個能保衛自己並可對付任何國家的強國),必須有可使國家欣欣向榮的經濟基礎」(註:〔美〕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1500—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求實出版社1988年版,第652~653、235、285、438、331~332、408、 405、399、245~246頁。)。「對於一個一流強國來說, 要進行戰爭或非常可能進行戰爭,就必須使自己成為一個工業生產大國」。西方國家在將近500年的歷史裡,成為世界的支配力量,歐洲成為「世界中心」達400年之久(唯1945年—1991年,有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與之抗衡,但經濟力量遠不如前者),其基礎就是依賴其用各種手段獲得的強大的經濟力量。世界原本是平衡的,只是由於各種因素,如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社會制度等關係,使有的民族、國家開發得早些、快些,而有的民族、國家則開發得遲些、慢些,從而形成了政治上、經濟上先進與落後、富裕與貧窮差別。歐洲大國倚仗其先行一步的社會變革所創造的財富力量,向後進國家和地區擴張自己的勢力,傾銷自己過剩的商品,掠奪貧弱國家和地區的資源。所謂霸權主義就是這樣(在世界不平衡狀態下)形成的。霸權主義本身就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產物。
反對霸權
「戰後國際關係的演變表明,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了,企圖把自己的政治、經濟模式和價值觀念強加於別國是註定要失敗的。正常的國家關係只能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人民恪守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中國人民也決不能允許別人侵犯自己進行歷史選擇的神聖權利。我們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世界各國互不干涉內政,每個國家的獨立和主權都應受到尊重,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應享有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思想道德的自由。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或其他方面的不同,不應當成為國與國之間發展友好關係和進行經濟文化往來的障礙。」(《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世界的發展變化昭示人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歷史洪流迴旋跌宕,奔騰不息,人類社會走向進步的趨勢不可阻擋。任何國家,自恃強大,迷信武力,謀求霸權,推行擴張政策,註定要失敗。製造藉口侵犯他國主權,干涉他國內政,終將自食其果。不顧當代世界豐富多彩的客觀實際,企圖把自己的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強加於人,動輒以孤立、制裁相威脅,這種霸道行為只能以損人開始,以害己告終。憑藉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把自己的發展建立在他國貧困落後的基礎上,是不得人心的。企圖包攬世界事務,主宰別國人民命運的做法,越來越行不通了。總之,一切違背時代潮流,違反各國人民根本利益的行徑,必然要受到抵制和反對。」(《讓我們共同締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在國際人權領域搞強權政治,借人權向別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施加政治壓力,嚴重干擾了國際人權領域活動的正常進行。其目的是要推行他們的價值觀念,剝奪各國人民按照自己國情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自一九九〇年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連續六次在聯合國人權會上提出反華提案,不僅是針對中國的,而且也是針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權鬥爭的實質是發展中國家同西方國家干涉與反干涉的鬥爭,是發展中國家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阿爾及利亞總統澤魯阿勒會談時的談話》) 「我們一貫主張,各國應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各國的事務應由該國政府和人民決定,世界上的事情應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平等協商,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國際社會應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努力營造長期穩定、安全可靠的國際和平環境。各國應加強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逐步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使經濟全球化達到共贏和共存的目的。」(《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和平不能依靠武力來實現,更不能依靠軍事同盟來維持。打破國際戰略平衡,發展尖端武器系統只會引發軍備競賽,危害世界和平。強化和擴大軍事同盟只會製造更多的不穩定因素,損害國際安全。任何國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損害他國安全利益的基礎之上。摒棄冷戰思維,破除「唯武器論」,各國各地區樹立並貫徹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才能確保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參考來源
- ↑ 特稿:失敗、失靈、失色的美國霸權中國青年報
- ↑ 張召忠談美國霸權:解析21年前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事件網易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