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台下的淮河(曹進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霸王台下的淮河》是中國當代作家曹進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霸王台下的淮河
初夏的一個周日,確山縣作協組織去雙河看淮河。我心裡一震,雙河有淮河嗎,我咋不知道呢?淮河是條大河,在我的印象中,它離得很遠,哪能在我們縣域裡呢?既然在眼皮子底下,如果不去看看,那是多遺憾的事兒啊。我忙推掉一切事務,參加這次採風活動。
我們10位同志分坐兩輛車,從靖宇影劇院門口出發,走107國道往南飛奔而馳。坐在車上,我有些激動。我平生最愛水,小時候夏天裡每天不出溜在水塘洗幾回澡呀,大冬天還站在檁條上伸赤膊到刺骨的冰水裡摸鯽魚哩。我一看見那池塘、溝渠、河流呀,就倍感親切,身上的血管就加速流淌。去看淮河,中國河流之探花,我更想儘快看到她的玉身美容,她的水波瀲灩,她的似女柔情。
車過任店、李新店,到明港拐向335省道,斜刺着往東北行駛。在雙河鎮政府停留片刻,請到嚮導——很精明的一個年輕人,帶我們去看淮河。車往南走在4米半寬的村級水泥路上,我們問嚮導有關淮河流經雙河的情況。他說淮河在豫南形成一個小河套,流經金鈎、馬坡、張店三個自然村,大約有3公里。他還說緊臨淮河北岸有一個霸王台,是項羽點兵遣將的地方,現在正在搞開發。
車拐向西,跑不多遠,嚮導說快到了。我從車窗往前看,一里外路邊有一個很高的牌坊,牌坊南邊有一個4米高隴崗狀的坡台,坡上樹木林立,鬱鬱蔥蔥,自成風景。我問:「那高坡就是霸王台呀?」嚮導說:「是的,相傳是西楚霸王項羽令士兵以衣包土,一夜堆成,所以叫做霸王台。」
車到牌坊旁,果然看見四五米高的牌坊上端楣書三個朱紅大字「霸王台」。我仰頭看着牌坊,內心頓生肅敬之情,便站在坊前,讓文友拍一張照片留念。
我們順着一條窄窄的小道,往西南走,登上坡台。台子為沙土地,表面呈長方形,大約有45000平方米,北高南低,四周多栽速生楊,南台坡種有幾棵高大的水杉樹,中間平台上多生長着花草和叢狀植物,還有好些剛綠化的風景樹。有大大小小的鳥兒在楊樹枝間跳飛,不停的鳴叫,悅耳動聽。有幾叢粉紅色小花開得正盛,被風吹得搖搖晃晃,甚是招人喜愛。台子東北角有個亭閣,貼着瓷片和琉璃瓦,飛檐翹角,古色古香。有一條水泥小路從亭子旁蜿蜒到一座雕塑旁,又蜿蜒着到西南角另一座亭閣邊。那雕塑相當威武,3米高的長方形基座上,項羽騎着膘肥體壯的踏雲烏騅,左手緊按腰中佩戴的長劍,右手拽着馬韁繩,向前狂奔,盔甲外的披風橫着向後飄起。據嚮導介紹,雕塑是先用細鋼筋和粗扎絲紮成形象,再糊上塑泥,最後塗粉而成,挺費事兒哩。
「勝者為王敗者寇。」我不這樣認為。項羽與劉邦的對決中,他雖然戰敗,但他在我心目中,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他有軍事天才,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人物,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是對項羽的真實寫照。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以少勝多,取得決定性勝利,致使秦朝主力盡喪。彭城大戰,項羽僅率精兵3萬,出胡陵,占蕭縣,戰敗56萬漢軍,讓人難以想象。項羽又是個血性男兒,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遇見亭長,亭長勸他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而後揮刀自刎。回顧2000多年前的這位蓋世英雄的所作所為,再看面前的雄姿雕塑,我更是肅然起敬,耳邊響起清朝著名學者李晚芳評項羽之語:「猶覺喑嗯叱咤之雄,縱橫馳騁於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卷籜。」
從霸王台南坡走下,站在一處崗上,往南望去,看見一條百米寬的河汊,西邊又有一個更寬闊的河汊,都汪漾着水,像是湖泊。儘管是晴天,太陽掛在半空中,但水上霧蒙蒙的,岸邊的樹木都看不真切。往西南遠望,便看見一條大河逶迤而來,拐個彎子,向東流去。我說:「那就是淮河嗎?」嚮導說:「是的。」我說:「看不清楚呀。」嚮導說:「我們從西邊繞過去,可以到河岸邊。」於是我們往西走。我踢踢腳下的土地,沙的成分占70%,鬆軟得很。嚮導說:「這沙土地最適合種蘿蔔,水靈、脆。張店的蘿蔔遠近聞名。」我問:「哪是張店?」嚮導往西一指,我便看見不遠處有一個小莊子,緊臨淮河。
我們從張店東邊的一條小路往東南走。因為怕人偷着亂踩河沙,一座南北走向的多孔平橋被截斷了。看那橋,很古樸,有些年頭了。我們只好下到橋西邊的草灘,跳過一條嘩嘩流淌的小溪,往高高的河岸走。草灘可能是故河道,長着很多青綠的雜草,裡邊有很多牛屎糞,西邊遠處恰有幾頭黃牛正低頭啃草,增添幾分情趣。
爬上一米多高的河岸,站在大沙堆上,我們左右觀望淮河全景。這一段恰巧是個河灣,右邊是個大河汊子,但水還沒到我們剛才經過的草灘,估計七八月份水漲時會漫過草灘。從我們站的地方到西岸水面很是寬闊,近200米,呈一個長形湖泊,不知深淺,水特別渾濁。左邊是個小河汊,水往東北流個300多米拐向東南。主河道在南邊半里處,寬200多米,打個灣,向東流去。河水很平靜,看不見波浪,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着一片白光。現在是初夏,水小河靜,淮河像條溫順的蟒蛇。但一到汛期,尤其是暴雨過後,它就會像條蛟龍,白浪滔滔,滾滾東流。主河道與小河汊之間形成一個紡錘形島嶼,有幾個人坐着垂釣,一動不動,悠閒自在。對面河岸高高低低,種樹成林,正好作為很好的拍照背景。順着大河往西南望去,水天相接,煙霧縹緲,隱約可見一座多孔的過河平橋,真似畫般物象,又似人間仙境。
據歷史文獻統計,1949年前的2200年中,淮河每百年平均發生水災27次,16世紀到新中國成立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發生水災竟達94次,幾乎年年遭災。解放後,在「蓄泄兼籌」治淮方針的指導下,經過近70年的不懈努力,淮河流域興建了大量的水利設施,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防洪、灌溉、供水的工程水系。現在政府正加大治淮力度,嚴禁亂采河沙,整治流域內排污企業,擴大兩岸綠化面積。等幾年我們再來的時候,淮河水也許會變得很清晰,兩岸會綠化得更青蔥,淮河的景色會更迷人。[1]
作者簡介
曹進勇,男,50歲,河南省確山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