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島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島戰役(日語:青島の戦い,德語:Belagerung von Tsingtau)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進攻德國膠州灣殖民地及其首府青島的一場戰役,也是一戰遠東戰區唯一的一場戰役[1]

青島自1898年在德國強租後成為其殖民地,建有大量現代化設施和軍事要塞,也是其「東亞分艦隊」母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以「英日同盟」為由加入戰爭,藉此謀求在中國的擴張以及報復20年前德國協同法國和俄國強迫其放棄遼東半島權益之恥辱。8月15日,日本向德國遞交最後通牒,要求後者將港內艦隊解除武裝,並無條件移交膠州予日本,為德國所拒。8月23日,通牒期限已至,日本對德宣戰。27日,日本海軍開始對膠州灣進行海上封鎖。9月2日,日軍於宣布中立的中國領土——山東龍口-萊州一線登陸。同月19日,日軍再於青島東北嶗山仰口灣登陸。27日,駐守膠州的德軍已陷入四面合圍的情勢,但依託現代化防禦工事使日軍難以推進,直至11月1日日軍發動總攻,德軍彈藥耗盡,各要塞最終紛紛投降。11月7日,德軍總司令麥維德簽署降書。10日,日軍占領膠州灣全境。

日本占領青島後一直到1922年撤軍為止,透過武力、移民、商業活動等方式實質控制了中國山東全境,也改變了列強在華勢力格局,加深了中日兩國間的矛盾,更對中國近代歷史造成深遠的影響,日本從此確立了箝制北京的戰略優勢,於占領青島兩個月後提出了危及中國主權的「二十一條要求」,日後「山東問題」更成了中國加入世界大戰、參與巴黎和會的關鍵因素,也進而引發影響深遠的「五四運動」。

背景

青島位於中國山東半島南部,是山東半島的門戶,東臨黃海、渤海,是具交通樞紐、海防要塞和商貿口岸的多功能城市,其境內的半封閉海灣——膠州灣港闊水深,向北可控制京津,南下則可通達江淮,兩者皆具有很高的經濟、軍事和政治地位,也因此有了「能為京師患者,莫如山東」一說,也因此成了列強欲奪取的目標。身為列強之一的德國也因商貿活動蓬勃發展,迫切需要海外據點,早在統一前即兩度派遣地理學者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前往中國考察,其於第三次考察之旅中注意到山東的煤炭資源,並從地圖上得知膠州灣此一海灣,他在報告中稱膠州灣是「中國北半部最大和最好的港口」,認為有優越的裝船條件,也可修建鐵路將省府濟南連接,為山東出口煤炭帶來便利。不過當時因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力主歐洲的均勢,在殖民事務上相當節制,直到1888年登基的新皇帝威廉二世才拋棄此一「大陸政策」,展開走出歐洲、追求世界強權地位「世界政策」。

1895年3月13日,中國因「甲午戰爭」戰敗而被迫同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德國政府擔心中國若成為日本的保護國,將為其於東亞的擴張造成嚴重障礙,因此聯合俄國和法國對日進行強硬幹涉,日本基於軍事和外交上的劣勢,被迫放棄永久領有遼東半島,是為「三國干涉還遼」。「甲午戰爭」後,德國海軍將目光放到東亞,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萊因哈特·舍爾以及海軍國務秘書弗里德里希·馮·霍爾曼等人皆認為取得一個海外基地,為遠東施加本國影響力、制衡中日兩國成了急迫之事。在歷經一番選港之爭後,德國最終選定占領膠州灣。不久後,中國發生「巨野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威廉二世以此為藉口,動員海軍於1897年11月13日出兵占領膠州灣,並在1898年3月6日迫使清政府簽署了《膠澳租借條約》[2],德國租得膠州灣及南北兩岸陸地,租期99年,且一反將殖民地交給外交部管理的慣例,將膠澳租借地交由德國海軍管理。

日本對山東的侵略意圖

日本很早便試圖占領山東,早在「甲午戰爭」前就曾多次派遣間諜收集威海煙臺等地的資料以為日後侵略準備,而在「甲午戰爭」時便出兵攻占了威海,甚至在擬定媾和條約時一度考慮將要求清廷割讓山東,但因害怕引起列強幹涉而未採納。「三國干涉還遼」發生後,日本對此極其飲恨,日人將此稱作「遺恨二十年」,1906年時一名退伍的德國海軍軍官也對此坦言:「德日在法制、學術教育領域極為親善,但兩國關係並不拘於此。此事(三國干涉還遼)之後,日人對德國的感情全然一變」。1898年德國強租膠州灣後,日本更為忿恨,稱德此舉「勢必危急遠東和平」,而其議院「日夜聚議,大有攘臂出頭之勢」,僅因後來德國支持日本對福建省的侵略而有所隱忍,改以經濟滲透山東的形式,與德國資本進行爭奪。

視頻

青島戰役相關視頻

一戰時日本的野心和陰謀一樣大,欺騙清朝占領青島
<1897年11月14日德國侵占青島膠州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