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青島民俗

中文名: 青島居住民俗

地理標誌: 山東省青島市

青島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但也在向世界展示着地方民俗特色文化。地方民俗勾勒並凸顯了青島一地文化中的城市特色,而青島能夠為世界留下深刻記憶的,也正是囊括了民間傳統文化在內的城市特色人文風貌。能夠反映青島一地人文風貌的,遠不止於五花八門的傳統民間工藝與民間小吃,還有近百年來青島民間居住形式的里院建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戲劇茂腔、柳腔;以媽祖為代表的沿海民間民俗信仰及各種民族文化節等。[1]

目錄

服飾

服飾民俗是指人們在服裝、鞋帽、佩戴、裝飾方面的風俗習慣。服飾和飲食一樣,是每個人都離不開的。

時代、氣候以至人的地位、職業、性別、年齡都對服飾有着直接的影響,所以服飾民俗也有着十分廣泛的內容。人們為了適應季節變化,製作出了單衣、袷衣、棉衣、皮衣等各類服裝;為了裝飾和美化生活,按照不同性別、年齡,創造了各個時期不同的髮型、首飾和佩戴方式;為了區別不同的職業分工,又出現了樣式各異的職業服裝,使人們可以明顯地看出穿着者的身份和職業。

生活水平的高低對服飾民俗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舊時,青島地區農民大都一年只有兩套服裝(一套單衣和一套棉衣),還要「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並不是為了節儉,而是貧窮所致。穿衣只是為了遮蔽身體、抵禦風寒,根本談不上裝飾和審美功能。50年代以後農民開始穿針織或細布內衣,服裝布料不斷更新。改革開放以後,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類款式的服裝爭奇鬥豔,人們的服飾再不是單純為了蔽體禦寒,而更多的則是為了美化生活而從款式、用料、色彩等多方面進行選擇和穿戴。

帽子 辛亥革命前,男子多戴瓜皮帽,俗稱「半帽」或「瓜皮子」,因其形狀象半個西瓜而得名。瓜皮帽是用上尖下寬的多塊綢布做成,用琉璃蛋或絨布結為頂飾(叫「帽葫蘆」)。紅色頂飾為青年人所戴;中老年戴的頂飾為藍色;家中遇有喪事,則頂飾用白布包住。

氈帽,又稱「氈帽頭」,農民和商販多在天冷時戴用。帽分左、右、後3塊,翻上去是一圓形帽頭,折下來可蓋住面頰和後頸,多為褐色。

「老頭樂」是老年人冬季愛戴的一種帽子,也叫「擼頭帽」或「滿頭擼」。帽子為圓筒形,卷上去是一軟胎絨線帽;擼下來,則臉和後頸全可遮掩,僅露出雙眼,由於寒效果甚佳,青年人也多戴用。

為防嚴寒,男子出門多戴「耳捂」。耳捂是用藍黑綢布作面料,里絮棉花,邊緣縫上兔毛,中系一繩,掛兩耳上。也有人叫其為「耳套」。

20年代起,禮帽在民間流行,多與長衫配合穿用。

葦笠為農民和市販勞動者夏季戴用,呈六角形,由葦篾或高粱千篾編制而成,布帶系頦下,用以遮陽和避雨。城鎮男人夏季則多戴草辮編的形同禮帽的草帽或圓頂草帽。

中青年婦女多不戴帽,有的老年婦女戴一種叫頭箍的「箍帽」,是用兩片約6厘米寬的絨布做好後,用兩根小帶箍在頭上。另一種是用黑色平絨做成的軟帽,帽前飾以綠色琉璃「帽珠」,叫「老婆帽子」。

「虎頭帽」是7歲以下小孩戴的風帽,前短後長,帽頂的兩旁縫一撮白色兔毛,正中繡一「王」字。嶗山民間認為,山中野獸很多,易傷孩子,虎為獸中王,戴虎帽可消災避難。

建國後,「幹部帽」流行,「鴨舌帽」卻受人冷落,原因是在戲劇電影以至民間秧歌中,扮演特務者都戴這種帽子,所以人們都叫它「特務帽」。

軍帽在「文革」初期特別受人喜愛,一些青年人以戴上一頂綠色軍帽而感榮耀。

進入80年代,隨着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帽子除實用功能外,其裝飾美化生活的功能日顯突出,不同樣式、不同色調的單帽、棉帽、草帽等,爭奇鬥豔,使服飾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髮型 辛亥革命後,男子剪去長辮子,鄉間人多剃光頭,俗稱「和尚頭」。城鎮人多蓄髮,髮式有平頭、分頭兩種,分頭又有正分、偏分、背頭等樣式。

女子髮型是幼年扎「髻」,即在頭部綰雙髻。長大未婚時梳一長辮,辮稍扎頭繩,垂背後。結婚後綰一圓髻,套發網,盤腦後,稱「綰纂」。年老頭髮稀疏,纂小,稱「鬏鬏」。

男童髮型,有的在前額留片發,其餘頭髮全部推光,叫「瓦瓦檐檐」。

40年代,中青年婦女多剪短髮,俗稱「披毛」。一種額前頭髮隆起的叫做「飛機頭」的髮型曾在即墨、嶗山一帶已婚婦女中盛行一時。

解放初期,興梳雙辮,有人認為辮子越長越美,最長者幾可垂地。

70年代,留短髮者增多,有的在頭兩側各梳一短辮,叫「扎兩把刷子」。在腦後將頭髮攏起,群眾戲稱「鴉鵲尾巴」。

80年代,流行燙髮,初傳到農村時,農婦們曾謔稱為「鴉鵲窩」,如今燙髮者很普遍,髮式越來越多樣化了。

上衣、下衣 清代,豪門富家男子穿長袍馬褂。馬褂是一個半身小罩褂,馬蹄袖,穿時袖口白野子翻出。女子穿右襟上衣,下系長裙或肥褲。一般人家,男女都穿粗布短衣,俗稱「更衣」,上衣分單衫(亦叫「小褂」)、夾襖、棉襖3類。男上衣為對襟,下端左右兩邊有兩個長方兜,一排布制扣子,稱「子母扣」。女上衣都逞大襟,大襟從左到右可把全胸裹住。老年人還喜歡用約10厘米寬的布帶扎腿,布帶稱「腿帶」,多為黑色。

20年代後,馬褂漸被淘汰,但長袍、長衫(亦稱「大褂」)仍很流行,是知識分子、商人、鄉紳們的常用服裝。戴禮帽、穿長衫是會親放友和禮節交往中的最好穿戴。直到50年代長衫才逐漸淘汰,如今,說唱藝人在舞台上也很少穿用了。

旗袍也從20年代起廣為流行。40年代,一種仁丹士林布的藍色旗袍很受青年學生青睞。

50年代,男子穿中山服和學生服的居多。冬季穿棉大衣或呢子大衣(鄉間人習慣稱呢子大衣為「大氅」),夏季興穿制服短褲。女子多穿列寧服和連衣裙,但流行時間不長,冬季穿一種帽子和上衣連在一起的短大衣,有棉、皮兩種,分別叫「棉猴」和「皮猴」。農民仍多着便衣褲褂,布料有所改善,土布漸汰淘汰,燈芯絨布普遍。春秋衫針織品穿着也很廣泛。

60年代到70年代,化纖、化棉混紡布暢,補丁衣服基本絕跡。80年代,男女穿西服的增多,各類衣服顏色也由灰、黃、藍變為五顏六色。

90年代,服裝樣式更趨多樣化,人們追求款式、追求新潮。西服、夾克服、太空服、T恤衫、獵裝、裘皮服裝等絢多彩。老年人服裝也重視款式,追求鮮艷色調。

除常用服裝外,民間尚有一些服飾為不同年齡的人專用。

「緊身」,一種紅色內衣,布扣密密麻麻,穿時緊貼上身,為青年女子婚前必備,婚後也要穿一段時間。

「肚兜」,也是青年婦女的一種內衣,正方形,上部成淺半圓,下角圓形,設布帶系腰圍間,兜面多繡石榴、壽桃等吉祥圖案。兒童也在夏季穿戴。

「*褲」,也叫「套褲」,是老年人穿的一種開襠棉褲。臀部及大腿後上部裸露,穿時套在單褲外。

「百家衣」,亦稱「百納衣」,由百十戶人家討來的各色花布做成,為兒童穿用,舊俗認為穿「百家衣」的孩童好養活。

鞋、襪 布鞋在青島民間已流行100餘年,因穿着舒適輕便,至今仍受到人們特別是老年人的喜愛。布鞋一般為圓頭、圓口、布幫、布底,做時要經過搓麻繩、納鞋底、做鞋幫、鞝鞋等多道工序。舊時,新媳婦過門前要給婆家每一個人做一雙新鞋,婆家以針線活的好壞,評說媳婦的巧拙。如今,機制商品鞋到處都有,已很少有人自己做鞋穿了。

30年代到40年代,繡花鞋在農婦中曾廣為流行。繡花鞋亦布底、布幫、圓口,只是在鞋頭、鞋幫處用絲線繡上梅花、蘭花、荷花、菊花等花樣,新婚婦女必穿。

過去還有幾種民間自製的、實用而不美觀的靴鞋受到農民的歡迎。

豬皮靴(俗名「豬皮綁」),是用整塊豬皮縫製的,內裝牛、羊毛,既禦寒,又防滑。據傳此靴源於戰國時期,齊國軍師孫臏為保護被削去髕骨的傷腿,用獸皮製成有史以來第一雙過膝皮靴,供作戰時穿用,齊人盡效仿,流傳下來。

熬皮綁,是用輪胎外帶作鞋底、帘子布作鞋面製成的。因結實耐穿、價格低廉,嶗山、即墨等山區農民多穿用。

夫子履,是在鞋前用較硬皮革做成單條或雙條凸筋,分別叫「單梁夫子履」和「雙梁夫子履」。因其形如抓勾,所以又叫「抓勾鞋」。鞋的前頭堅硬結實,踢到硬物時可保護腳趾,平度一帶山民穿用者較多。

另有虎頭鞋,為孩童穿用,與虎頭帽用意相同,意在消災。

如今,農民平時勞動多穿膠鞋,節日和會親訪友時穿皮鞋。在城鎮,皮鞋、皮靴、旅遊鞋都很流行,款式繁多。

襪子,從前農民穿布襪,多用手搖紡車織的「小土布」做成,耐穿,但粗糙厚重。後來,機制線襪傳入,因穿着舒適,很快流行開來。線襪不結實,易破,破時用碎布補綴。如今,人們普遍穿尼龍襪,但精製線襪也很時興。

首飾、佩戴 舊時,婦女的飾物佩戴有耳墜、頭簪、手鐲、項鎖、戒指等多種。耳墜俗稱「墜子」,平時佩戴是一對圓圈形的小耳環,也叫「圈兒」,節日和禮儀往來則戴長墜。有的男

手鐲在民間也很流行,成年人戴的為平板式,飾有花紋。小孩戴的為圓形,對接處有兩個小圓豆,以避免損傷皮肉。有的在手鐲上系一對小鈴鐺,小孩搖動小手,嘩嘩作響,饒有情趣。小孩還戴鎖,是鎖住小孩好養的意思。百家鎖(也叫「長命鎖」)是小孩過百日時的必戴飾物。

舊時,除富戶、官宦人家有金鐲、金墜、金戒指外,一般人家的飾物都是銀制的。近幾年,戴金戒指、金耳環很普遍,金項鍊、金手鍊、金腳鏈也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在服飾民俗中,服飾的顏色、樣式、製作方法都有許多禁忌。如子女在服孝期間不能穿紅、黃、綠等鮮艷色彩服裝,只能穿白、灰、黑等素色;婚嫁、生育、過年等喜慶日子則忌穿白、有的禁忌與諧音有關,如做壽衣忌用緞子,「緞」與「斷」同音,恐斷子絕孫。

黑素色,結婚時甚至新郎穿的襯衣也不用白布;衣服的下擺忌有毛邊,帶毛邊的是喪服,穿了不吉利。

在民間,許多習俗中都認為雙數吉利,衣服扣子卻喜單忌雙,說是「四六不成才」,雙數會影響穿衣人事業的成功。

衣服破了或掉了扣子,忌穿在身上縫補。如果必須在身上補,被縫者口中要銜一根草,說這樣針不扎人。

男人還忌從晾曬的女人褲下走過,說這會妨礙男人運氣,實際上是輕視婦女的一種表現

孩子只在左耳朵上戴一隻小墜子,說是「曳」着好養活。

結婚後的婦女帶簪,梳頭時插在纂上。簪一般為平板式,上部微彎,下部尖細。另有一種針形簪子,簪頭鑲有珠子或珠花。

飲食

青島地區的食俗屬於我國北方類型,受京津一帶影響很深。人們的飲食以玉米、小麥、地瓜為主,雜以穀子、高粱、豆類(黃豆、綠豆、豇豆、紅豆)、黍子等五穀雜糧.副食以蔬菜為主,肉類、蛋類過去是尋常人家辦喜事和待客的珍品。 城市和農村都通行一日三餐,早晚稱「朝飯」,午飯稱「晌飯」,晚飯稱「夜飯」。農村在冬閒時則一日兩餐,稱「吃兩頓飯」。過去,農村朝飯一般為小米稀飯或高粱面、玉米面稀飯,配以玉米餅子、地瓜、地瓜干。高梁面、玉米面稀飯統稱「粘粥」,也叫「糊塗」。晌飯是小米乾飯,有時摻上豇豆或綠豆。夜飯是麵湯(麵條)。這種飲食安排叫「兩稀一干」。如今農村飲食變化較大,大米白面成為尋常人家的家常便飯,魚肉習以為常,玉米餅子、地瓜干已很少食用,農閒時的「兩頓飯」也多改為一日三餐,然而早飯吃稀粥的習慣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都沒有改變。下面就具體介紹幾種「美食」。玉米餅子:這是過去青島人的主要食品,人們習慣叫「苞米餅子」,是用玉米面和帶頭同加水放入鍋內做成,有烀餅子、蒸餅子和菜餅子等多種。菜餅子是用玉米面加野菜或青菜葉子上鍋蒸熟,是人們度荒年時的主食,現已無人食用。另外還有用少許白面(小麥面)做成的「發糕」,則屬玉米做法中的上品,多在節日中食用。玉米餅子就鹹魚、蝦醬是青島沿海漁民中最常見的吃法。鹹魚中以咸鮁魚、咸刀魚(帶魚)和咸白鱗為最佳,蝦醬則有蝦子醬、蟹醬和蝦頭醬(用對蝦頭磨成)等。山地人喜歡大蔥蘸大醬就餅子吃,大醬都是農家自己製作的,有豆瓣醬、面醬(用小麥製作),其中用黃豆發酵做成的豆豉,摻以蘿蔔丁、胡蘿蔔丁、白菜絲等,吃起來鮮美可品,特別受人們喜愛。地瓜:學名甘薯,是青島地區,特別是即墨、萊西、嶗山一帶人們的主食。由於地瓜產量高,莖葉是餵牲畜的好飼料,又適于山嶺薄地種植,所以在青島山區廣泛栽種。 鮮地瓜怕凍,不好儲藏。萊西等地冬天多把地瓜放在屋內頂棚上;即墨、嶗山等地則多堆積在生火的炕頭,或在屋內挖地窖存放。一般可吃到來年春,所以有「地瓜半年糧」的說法。 地瓜的吃法多種多樣,除鮮地瓜煮食或擦絲煮粥外,主要地切片和擦絲曬乾,分別叫「地瓜干」、「地瓜絲」。將地瓜干、地瓜絲碾碎磨成面,即為地瓜面。 地瓜絲可用來做成「豆包」,不太好吃,所以就有了「別拿着豆包不當乾糧的俗語,意思是別瞧不起人。 地瓜干只能煮着吃,由於吃起來不可口,如今很少有人食用,只能做飼料了。 地瓜面可單獨和面烙餅或烀餅子,還可與其他麵粉混合包餃子、擀麵條或做其他麵食。有些做法很有特色,如采一種叫「筋骨草」的野菜或榆樹皮,搗碎後和地瓜面混合,擀成麵條,放鍋內箅子上蒸,鍋底煮上菜鹵,熟悉後將菜鹵澆在麵條上食用,這種飯菜一鍋熟的 做法,人們給起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叫「二起樓」。還有一種叫「金銀卷」的食品,是用白面(小麥面)、玉米面、地瓜面分3層捲起,上鍋蒸熟而成。金銀卷黃、白、黑三色相間,吃起來香里透甜,這種做法在青島地區也很盛行。 地瓜以前是青島人的主食之一,所以,在吃法和做法上有很多花樣。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地瓜作為主食的時代已成為歷史,但「地瓜食品」仍深受人們喜愛。烤地瓜、地瓜棗、炸地瓜片還擁有大批的愛好者。地瓜棗(萊西叫地瓜陰乾)是在冬天把煮熟的地瓜切片曬乾後密封於缸、壇內,到春天取出,上面一層白醭,味道甚佳。炸地瓜片則是把鮮地瓜切成薄片,上鍋用食油炸熟後,撒上砂糖,吃起來香脆可口。如今地瓜棗、炸地瓜 片,在食品攤和食品店裡多有出售。米飯:青島地區不產大米,過去,大米飯只有在有錢人家的餐桌上方能見到,尋常人家吃的多是小米乾飯。即墨等地把做乾飯叫做「撈乾飯」,作法是把小米加水煮成半熟後,把湯濾出再上鍋蒸,濾出來的飯汁叫「飲湯」,這樣,飯做好後吃的喝的就全有了。這種既省柴草又省工的作法,世代相傳,直到如今。 小米乾飯里如加上紅豆,或綠豆,則飯更香,味道也各不相同。有時人們還用胡米(高粱米)或慘子米做乾飯。慘子皮厚產量低,做出的飯味道不佳,如今已無人栽種。 用黍子米做的飯叫「大黃米飯」,多用它包上麵皮蒸糕,是一種節日食品。稀飯:農家常吃的是小米稀飯、胡休米稀飯和玉米渣子飯,或用玉米面、胡休面熬成的各種面子飯。 小米稀飯營養豐富,是婦女「坐月子」和伺候老人、病人時的佳品。用少許玉米面摻上野菜、再加點鹽做成的稀飯叫「菜飯」是以前度荒年的食品。餑餑:也叫「饅頭」,是逢年過節、祭祖供神和親友之間禮儀往來的主要食品,花樣繁多。 棗餑餑是在餑餑頂端做上5個棗鼻子,嵌上紅棗蒸熟,作供品用;磕餑餑則是用面模(俗稱「餑餑磕子」)磕出蓮蓬、魚、桃、蟬、獅、猴等形狀的麵食,用以贈送親友和節日期間食用。 在重要節慶日,如祭海,漁婦們還在餑餑上做上魚、蝦、蟹、貝、花卉或雞、燕等動植物麵塑,形象逼真,造型美觀,使人樂於觀賞,不忍心吃掉。麵條:青島人習慣叫「麵湯」,由農婦們和面用擀麵杖擀成,按形狀分,有寬麵湯、棋子塊麵湯(用刀切成菱角型)和細麵湯等,寬麵湯(也叫「寬心面」)是結婚時新郎新娘必吃的食品,現在城鄉婚禮中仍很流行。按糧食品類分,有白百湯、豌豆麵湯、雜麵湯由白面、豆面混合而成)、「三條腿麵湯」(由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成)等。用直豆面褂成的麵湯,片薄光滑,吃起來非常可口。餃子:在青島農村叫「滑扎」,是青島人最愛吃的一種食品。過去,老百姓家只有過節或招待客人時才包餃子。常見的有白菜豬肉餡、蘿蔔絲蝦皮餡、韭菜餡等餃子。沿海一帶的魚餃子很有特色,其中以鮁魚餃子為最佳。青島市區至今在穀雨前後鮁魚上市 時,子女還有向老人送鮁魚、讓父母嘗鮮鮁魚餃子的習俗。 近年來,還有一種野菜(薺菜)餡餃子很得青島人青睞,春季在一些大飯店的餐桌上常可見到。

2015年10月1日,藏馬莊民俗村開園納客。每年春節,藏馬莊民俗村都會舉行盛大的民俗文化廟會。

參考來源

青島文化探尋之——青島禮儀民俗

參考資料

  1. 青島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知乎 , 2021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