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溫亞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青海湖》是中國當代作家溫亞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青海湖
翻過日月山,沿着109國道一直西行,到達青海湖時已是中午。汽車在飛馳,青海湖在逼近,遠處的湖面越來越清晰,遊船由一個移動的黑點逐漸變大,湖水由白色逐漸變青變綠。遠處,湖天相接,一片湛藍,讓人分不清到底是湖水還是藍天。隨着視點的變化,湖變真切了,也更加神秘了。
大概是靠近青海湖的緣故,這裡的天空顯得格外的高、格外的藍。氣候也格外涼爽宜人。就在我們為這片淨土感慨的時候,遠處的天邊呈現出一片白茫茫的雲霧來,無邊無際,似神話中的仙境一般。其實,這不是雲,也不是霧,更不是什麼仙境,這便是真實的青海湖的遠景。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高原湖泊,它的面積有4600平方公里。我們遊覽的二郎劍,只是青海湖上最近的一個景點,湖中心的海心山、三塊石離我們還很遠。
說青海湖雄偉壯闊,恬靜秀麗,實在是名副其實,因為她是天下最具特色的避暑旅遊勝地。
青海湖是一個美麗的湖,也是一個神奇的湖。她的遼闊,她五顏六色的湖水,她遮天蔽日的飛鳥景象,本身就夠奇特的了,再加上一個個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又給它蒙上了一層濃濃的面紗。
據導遊講,關於青海湖的形成,漢、藏、蒙古各族各有不同的說法。
漢族的傳說——
青海湖原本是一眼神泉,二郎神楊戩奉旨討伐孫悟空時,怎麼也敵不過他那根如意金箍棒,只好逃到崑崙山下的神泉邊。他取來神水,架了一口羅鍋,用三塊白石頭頂着燒火做飯,卻忘記了取水後蓋好神泉的蓋子,剛把鹽撒到鍋里,泉水便溢成一片汪洋,情急之中,他順手抓起了一座山壓在神泉上,這就形成了今天的青海湖和湖中的海心山,支鍋的那三塊石頭,就是現在湖中的三個小島,因撒進鍋里的鹽和水混在一起,所以,湖水是鹹的。
青海湖又稱西海。據傳很早以前,東海老龍王有四個兒子,大兒子是北海王,二兒子是東海王,三兒子是南海王,唯獨小兒子無海而去。老龍王想憑藉自己的力量造一片大海,於是來到青海草原,看到這裡風光迷人,廣闊無邊,於是就匯集了108條河,造就了偌大一個西海,讓他的小兒子當了西海王,這西海就是今天的青海湖。
藏族的傳說——
在很早以前,千里草原上只有一眼清泉,一塊石板蓋在其上,泉水常流不溢。周圍居住的牧民們飲水後都要把石板蓋好,否則將會有大禍降臨。一年,吐蕃王朝宰相隆布嘎爾父子逃亡來到這裡,兒子在這裡飲水忘記了蓋石板,泉水便洶湧奔瀉而出,且越來越大,千里草原於是變成了汪洋大海,成千上萬的牧民被海水淹沒。此事震撼了天神,遂將印度赤德山岡的峰頭搬來壓住了泉眼,青海湖、海心山便這樣形成了。
蒙古族的傳說——
古時,青海湖美麗而寬廣,可一些部落頭人肆意欺壓百姓,有個叫庫庫淖爾的民族英雄,解仇釋怨,除暴安良,才使各民族人民團結和睦,親如一家。他死後,被天帝封為團結之神。蒙古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英雄,遂把青海湖稱為庫庫淖爾。
有關青海湖的神話傳說還有許多,可最讓人着迷的還是有關海怪的傳說。海怪的傳說並不是謠言,清乾隆初年編修的《西寧府新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青海住牧蒙古,見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質黑紋,毛雜赤綠,躍浪騰波,進如驚鶻,近岸見人,即潛入水中,不知其為何獸也。」
海怪的故事在環湖士著牧民中流傳了幾百年,至今都盛傳不衰。
真正的青海湖,對我們來說,仍然是一個未知的領域。不過,有這也就夠了,青海湖寬闊的胸懷,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她無與倫比的美,我們已經領略過了。此生中,最值得我驕傲和誇耀的一件事,便是我去過青海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