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一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靜一靜》是智利當代著名詩人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的詩作,他在拉美文學史上是繼現代主義之後崛起的偉大詩人。[1]
作品原文
讓我們從一數到十二,
然後大家靜一靜。
讓我們試一次,在地球上
住口不講任何語言,
安靜一秒鐘,
讓我們停止動手。
想必是神妙的一刻,
不慌不忙,沒有機車,
在瞬息的不安中,
讓我們互相靠緊。
在寒冷的海上,
讓漁夫停止捕殺鯨魚,
讓採鹽的人
看看自己勞損的手。
製造綠色戰爭的人,
製造瓦斯彈燒夷彈的人,
趕盡殺絕的勝利者,
讓他們換上乾淨衣裳,
什麼都不干,只跟兄弟們
去樹陰下散步。
別誤會,我並非
要求無所事事:
我只要求生活,
我不要跟死亡打交道。
即使我們不能同意
改變自己的生活,
總可以試一試什麼也不干,
也許片刻的深沉靜默
能夠暫時消除這種悲哀。
這種無盡期的隔膜,
和互相取命的恐嚇,
也許大地會教會我們領悟
當一切似乎已經死去,
其實卻還活着。
現在跟我數到十二,
等你們靜下來,我便走。 [2]
作者簡介
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當代著名詩人。
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他的詩歌既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又接受了波德萊爾等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詩歌特點,又從沃爾特·惠特曼的創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傾心的形式。聶魯達的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愛情。他早期的愛情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聶魯達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一生中曾經三次到過中國。1928年他作為外交官赴緬甸上任時,出發來中國,給宋慶齡頒發列寧國際和平獎,此行中,他還見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學界名流,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訪問中國時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譯名中的「聶」字是由三隻耳朵(繁體「聶」)組成,於是說:「我有三隻耳朵,第三隻耳朵專門用來傾聽大海的聲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