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眼觀世界(丁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靜眼觀世界》是中國當代作家丁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靜眼觀世界
有些事情,用靜眼看待,也就尋找到了解決方案。不同於浮躁的目光觀其事物。靜眼觀世界,把自己置身於局外,方可直擊問題根源所在。從而更快速且有效的解決問題,促進事態良性發展。
當代社會是高速發展的社會,進而也導致了人們的腳步不得不加快。快節奏的生活模式,留給我們靜思的時間寥寥無幾。於側面發展角度而言,也正因如此,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便接重而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3年統計,全球約2.8億人患有抑鬱症。每年超過72萬人死於自殺。根據《2023年中國抑鬱症藍皮書》顯示中國抑鬱症人數為9500萬人。這些數字無疑是駭人聽聞的,且近年來一直呈增長趨勢。在這種現象的背後,也深深地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靜言思之,究其根源。無疑是少了一個「靜」字。
道家思想所倡導「清靜無為」。此亦非也毫不作為,混天度日。而是倡導人們不忘為,不過分的去處理或干涉事物。古人云:「水滿則溢,器滿則傾」。皆同此理。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下,每天要處理的事物繁多。留給我們靜思、冥想的時間屈指可數。用浮躁的心態與飛速動態的雙目觀其世事,只會讓更多的意外煩惱生根發芽、節外生枝。不妨每天晚上靜坐一段時間,一個人心如止水般的去看待事物,解決方案便會不請自來。如此一來,方可更高效地解決問題。亦或有人心生疑問,為何要到晚上而非白天呢?據道家思想認識論中,白天屬動態,而夜晚屬靜態。雖然當代亦有不少人夜晚仍處於工作勞動,但較於白天而言亦為其少數。遠不及白天工作人數之多。換而言之,白天各行各業絕大部分處於工作狀態。如此枯燥繁忙且精神高度集中的時空下,有何其時靜心思考呢。夜晚之時大環境接近於靜態。而非絕對靜態。這時大環境近於靜態,如又能做到心如止水般的心態,便會更容易、更全面的認識問題。進而分析問題病源所在,從而進一步解決問題。這一系列環環相扣、層層疊加。究其功,仍歸於「靜」字。靜非躺平、擺爛,靜中所藏爭字。
古人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一味置身局中,各種因素會讓局中者眼花繚亂,迷失自我。沉浸其中,或喜、或悲,久久難以脫身。而當跳出局外,以旁觀者角度分析看待其問題。便能直擊問題所在。當局者是以非靜之心目,觀察於種種事物。而旁觀者是以靜態之心目分析問題。細而思之,其功亦難逃「靜」字。假以長跑喻之。當人長時間處於跑步這類消耗人體能量較大的運動時,身體整體而言處於動態。假設有人在4分鐘長跑2000米之時,讓他處於長跑之時在3分鐘內穿針引線數十枚。這無疑是是十分困難的,甚至可以說是難以完成的。如果讓一個閒暇品茶之人亦是在同樣3分鐘之內,穿針引線數十枚則相對容易。數量上亦會遠超於處於長時間長跑之人所穿數量,甚至能接近於目標。由此不難看出,以靜之心目看待處理事物更容易解決問題。再而言之,當一個人處於發怒之時(所處動態下),所做的98%的決定都是錯誤的。如此之例,枚不勝舉。余亦皆同此理。
在此,我斗膽引用天地之道《周易·繫辭》名言,曰其「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吉凶者,成敗也。言之簡意:事情的成敗與否,取決於動。動者,其結果無二。一曰成功,二曰失敗。對某一件事物採取相應的舉措或處理辦法即為動,其結果無非成功或失敗。如果以靜眼觀察事物,發現適宜之機,進而動之。則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甚至收穫意外之喜。亦可見其「靜」於其中的重要性。致力於周易學術研究與應用數年來,所接觸到的各種各樣的案例枚不勝舉。常常會有來拜訪的客人問到「你們為什麼能預測正確種種事件」之問。我往往笑而答曰「除學術知識外,亦離不開心目之靜」。拋去學術知識體系之外,心如止水亦是關鍵。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更有古聖賢作曰「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靜眼觀世界是處理當下快節奏生活矛盾問題的關鍵因素。適當處於清淨之心目觀察事物,則更容易高效便捷的分析與解決問題。靜非毫不作為,孰不知「靜」中所藏「爭」字。靜中即亦有動。
正如道家經典《清靜經》所言「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是也。[1]
作者簡介
丁林,原名張國鑫,山東聊城人。周易學術研究與應用學者、傳統文化學者。長期致力於一線學術研究與應用。近年來酷愛文學寫作,筆耕不綴。用文字播撒智慧,書寫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