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靜默寺,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北長街81號、83號,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現為西城區普查登記文物。[1]
為關帝廟,有載其為為明崇禎元年(1628年)募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原址重建為寺。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敕令雕印《大藏經》,又稱《龍藏》或《清藏》。
完成於乾隆三年(1738年),稱為《乾隆版大藏經》。主持者為莊親王允祿、和親王弘晝。參加者即有靜默寺住「賢首宗」的持海寬,還有賢良寺住持「臨濟宗」的超盛、萬壽寺住持「臨濟宗」的超廣、大慈觀音寺住持「賢首宗兼慈恩宗」的自塏。
歷史
靜默寺的原址是一座元朝的關帝廟,後來在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31年)重修,賜名靜默寺。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該寺臨街的山門被改建為北長街居民委員會,寺內成為居民院。院內的大殿以及配殿全部成為民居,石碑則被砌入居民自建的廚房內。據該院居民稱,過去該寺大殿內曾供奉有關帝的青龍偃月刀。原來該寺門前的石獅現埋於地下。[2]
住持「賢首宗」的持海寬參加雕印《大藏經》,可見,靜默寺當時也是有相當規格等級的。民國後仍為寺,據《1928年北平特別市寺廟登記》載:「本廟面積約四畝,房屋七十八間。管理及使用狀況為本寺和尚管理,以便信仰燒香。廟內法物有泥像兩尊,木像七尊,銅鐘兩口,皮鼓兩面,木五供四堂,木魚一個,鐵磬一個,藏經殘部七百餘套,另有石碑兩座,梧桐樹兩株。」今該寺山門為北長街居民委員會,後皆成為民居。
山門東向,面對北長街,全寺坐西朝東。山門三間,硬山調大脊灰筒瓦頂,有額為「敕建靜默禪林」,山門北有一小門。前殿三間,前出抱廈一間,抱廈為懸山頂箍頭脊,殿為硬山調大脊灰筒瓦頂,南北有配房。中殿三間,硬山調大脊灰筒瓦頂,額為「靜默寺」,該殿有等級最高的和璽彩畫,也由此可見該寺的地位,南北配殿三間,硬山調大脊筒瓦頂,南北寮房各五間,硬山合瓦頂。後殿三間,硬山調大脊灰筒瓦頂,額為「璿樞轉福」皆為康熙皇帝所書。南北配房各三間,硬山合瓦頂。傳大殿內曾供有關公的青龍偃月刀,門前的石獅現埋在地下。
參考文獻
- ↑ 西城區普查登記項目,西城文化網,2014-06-10. [2014-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馬寶忠,環繞在紫禁城周邊 北京故宮外八廟,人民網,2002年9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