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非洲霸王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非洲霸王樹

中文學名:非洲霸王樹

拉丁學名:Pachypodium lamerei Drake

別稱:馬達加斯加棕櫚、棒錘樹、長莖瓶干樹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捩花目

科:夾竹桃科

屬:棒錘樹屬

非洲霸王樹屬多肉植物,褐綠色圓柱形莖幹,肥大挺拔,密生3枚一簇的硬刺,較粗稍短。莖頂叢生翠綠色長廣線形葉,尖頭,葉柄及葉脈淡綠色。花白色。喜溫暖及陽光充足,耐乾旱。外觀奇特,盆栽觀賞,為多肉植物中的珍稀品種。非洲霸王樹很適合放在開空調的房間,能淨化空氣,其肉質莖上的氣孔白天關閉,夜間打開後能吸收二氧化碳[1]
原產非洲馬達加斯加島西南部的熱帶地區。性喜溫暖、乾熱和陽光充足的環境,但能半萌,生長適溫為20-25℃,冬季室溫應不低於15℃,若夏季溫度超過35℃,葉片易枯黃睨落,冬季氣溫低於10℃以下,易受冷害和凍害。 其外觀奇特,多採用盆栽觀賞,可擺設於陽光充足的窗台旁,是多肉植物中的珍稀品種。

形態特徵

莖幹肥大挺拔,高可達5米,直徑可達30厘米,圓柱形、褐綠色,密生3枚一簇的銀灰色的硬刺,較粗短,長2-6厘米。莖頂叢生翠綠色長廣線形葉片,尖頭,葉柄及葉脈淡綠色。花白色,中央黃色,直徑約5-8厘米,有清香,開花期多在春季至早夏。

產地生境

非洲霸王樹原產非洲馬達加斯加島西南部的熱帶地區。性喜溫暖、乾熱和陽光充足的環境,但能半萌,生長適溫為20-25℃,冬季室溫應不低於15℃,若夏季溫度超過35℃,葉片易枯黃睨落,冬季氣溫低於10℃以下,易受冷害和凍害。

繁殖方法

可採用播種、扦插和分櫱繁殖,但以種子繁殖為主。 播種:非洲霸王樹的種子長約1厘米,寬0.2厘米,呈棒槌狀,灰白色。播種時間宜在四五月,播種前,先用溫水浸種24小時,播種溫度18-25℃最為適宜,濕度95%最佳。播種基質可採用泥炭:珍珠岩:粗沙=8:1:1的比例配製。播種後一般用細泥炭覆蓋。非洲霸王樹一些種子播種後3-5天後可發芽,但有些種子需要5-6個月。剛出芽的小苗應遮蔭50%,半個月後即可進行全日照管理,小苗期間苗士應保持濕潤和通氣。出苗後1個月,視長勢情況,其進行煉苗處理,以增強抗性。 扦插:非洲霸王樹的扦插繁殖較易成活,一股在春天剪下植株上郡的枝條乾燥5-8天後進行沙插即可。 分櫱:一般也在春季進行,直接切割植株基部的萌櫱進行栽種。

栽培技術

濕度和澆水:耐乾旱,忌積水。新葉長出時,要保持盆土濕潤,但避免盆土過分潮濕,每買澆水前,應檢查盆土,待其盆士表面發乾後才澆水。夏季如氣溫過高,易導致其葉片院落進入半體眠狀態控制澆水,冬天時也只需保持盆土濕潤即可。 栽培基質和施肥:栽培基質宜採用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壊士。在栽培中可用泥炭、珍珠岩、粗沙按1.2:1:2的比例配製培養土,生長李節,小苗期按氮、磷、鉀1:1:1配比,每半月施一爽;大苗按氮、磷、鉀1.2:0.8:1配比,每10天澆一災。也可施少量多元緩釋複合肥穎粒於盆面。 換盆:換盆時要注意少根系損壞,同時避免用力捏具根頸部,以防植株受傷造成植株爛。

病蟲防治

病害

主要病害有根頸腐病和葉枯尖病兩種。 根頸腐病:多在幼苗期發生,發病時,植株根莖基部腐爛而引起整株植物死亡。特別易發生在換盆之後以及排水不良的盆內。因此在換盆時要注少損傷,同時避免澆水過勤。 葉枯尖病:發病時,嫩葉葉尖先出現黃色斑點,隨後色轉褐、變黑、嚴重時整片葉乾枯脫落。主要原因在於氮、磷、鉀比例失調,氮肥過多、長勢過旺、抗病性差所引起。可採用疫霜錳鋅800倍液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多菌靈800倍液防治。

蟲害

蟲害較少,只在春、秋季時葉心部有夜幼蟲危害,可用敵敵畏1500倍液或殺滅菊2000倍防治。

主要價值

園林用途

既然是作為一種高大的喬木,再加上獨特的外形和新穎的顏色搭配,非洲霸王樹自然成了一種觀賞價值十分高大上的觀賞植物,而且非洲霸王樹比較少見,所以屬於多肉植物中比較罕見珍惜的品種。

收藏價值

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多肉植物已經不再是默默無聞,而成為了一種花卉養殖屆的流行和浪潮。大量的愛好者選擇種植一些多肉植物,作為多肉植物里的珍品,非洲霸王樹自然吸引了眾多擁簇者的目光,在這些愛好者的眼中,非洲霸王樹具有絕佳的收藏價值和養殖意義。

綠化意義

非洲霸王樹的生命力頑強的特點決定了它可以作為一種街頭的綠化植物存在,可以吸收掉汽車排放的尾氣,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美好。

參考來源

  1. 非洲霸王樹, 裕花谷,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