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面天樹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面天樹蛙Kurixalus idiootocus

俗名:Meintein tree frog、Temple tree frog

科名:樹蛙科

界名:動物界

門名:脊索動物門

綱名:兩生綱/保育等級

目名:無尾目

型態特徵

成蛙

小型,背部具有X或H深色斑紋,四肢外側具白色顆粒突起,腋部具有一對大型黑斑。蝌蚪:小型褐色,口位於腹面,鰭半透明。 生態習性 棲息於中低海拔闊葉林與混生林、農地。偏好森林、灌叢、草叢、水田與池塘等環境。將卵產在地表,以腐葉覆蓋。卵顆顆分離,沒有黏性。蝌蚪主食為藻類、落葉;成蛙主食為小型無脊椎動物。廣泛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山區,比艾氏樹蛙常見些。

成體特徵

體長:小型,♂2-3cm,♀4-5cm

頭部:頭長略等於頭寬,吻端尖。鼓膜及顳褶不明顯。

背部:體色會隨環境變成淡褐色或深褐色。兩眼間有深色橫帶,背部有一個X或H型的深色斑。

皮膚:粗糙,有許多顆粒性小突起。

腹部:白色,散佈一些灰黑色斑點。

前肢:上臂及手部外側散佈一些白色顆粒性突出,有黑色橫帶。指間有微蹼,趾端有吸盤,內掌突不特別明顯。

後肢:細長,有黑色橫帶。小腿及足部外側散佈一排白色鋸齒般的顆粒性突起,以小腿和足部相接的關節處的白點特別大。趾間蹼及趾端吸盤發達,無外蹠突。

第二性徵

雄蛙有單一咽下外鳴囊,體型較雌蛙小很多。

蝌蚪

小型,褐色,口位於腹面。

一粒粒分散在土末臟漶C每次產卵100-300顆,一次產完,但常常有好幾對配對在同一個地方產卵,所以形成一大片,乍看之下,好像不小心翻倒、散落一地的青蛙下蛋粉圓冰。

繁殖期

2-9月,以6、7月最常見。

分布

廣泛分布於 台灣西部中低海拔山區,幾乎只要有艾氏樹蛙地方,都能發現面天樹蛙。


行為

面天樹蛙的叫聲和艾氏樹蛙很像,都是「ㄅ一」聲,但比較響亮,而且常連續發出好幾個急促的「ㄅ一、ㄅ一」。雄蛙常爬在小草上面或者躲在樹林底層或土堆中鳴叫,也會積極四處遊走主動尋找雌蛙交配,因此經常會錯抱到其他種類青蛙。交配之後,雌蛙會帶著雄蛙到落葉堆底下或泥縫中產卵。白天雄蛙很喜歡靜靜的平貼在芒草葉上作日光浴,此時身體顏色會變得很淡,很容易被觀察到。

聲音特徵

1.鳴叫時間間隔 4.362±4.68(秒) 2.鳴叫長度 1.996±2.567(秒) 3.主要頻率 2565±66.5(Hz)

物種概述

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長得很像,但體型略小,約2至5公分。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的皮膚上都有許多顆粒狀的突起,背部也都有一個X或H形深褐色斑,前肢、小腿及第五趾外側都散布著細小的白點,但以小腿和足部相接處的白點最明顯。面天樹蛙的體色相當多變,但以褐色為主,不會變綠,而艾氏樹蛙體色經常帶點淺綠色。面天樹蛙的拇指基部內掌瘤並不特別發達,腹部有很多的深色小斑點,尤其靠近腋部有兩個大黑斑,這和艾氏樹蛙有顯著差異,是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最重要的分辨特徵。面天樹蛙繁殖期從二月到九月,相當長。在暖冬的時候,繁殖期甚至可達全年。繁殖期間,雄蛙會在夜晚聚集到水邊低矮的植物體上或地上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逼、逼、逼」和艾氏樹蛙類似,但比較短促而且凌亂。白天雄蛙很喜歡靜靜的平貼在芒草葉上作日光浴,此時身體顏色會變得接近白色。卵很大(卵徑約2.4mm),常因沾有沙粒而呈土褐色,每次產卵100-300顆,一次產完,但常常有好幾對配對在同一個地方產卵,所以形成一大片,乍看之下,好像不小心翻倒、散落一地的青蛙下蛋粉圓冰。蝌蚪小型褐色,口位於腹面。 地理分佈 面天樹蛙是台灣的特有種,廣泛分佈於台灣的西部中低海拔地區。


快速鑑定方式

1.體型小型

2.背部有一個X或H型的深色斑

3.四肢外側有白色顆粒突出

4.體色以褐色為主,不會變綠

相近種類比較

艾氏樹蛙的內掌突發達,體色可以變綠。

參考文獻

楊懿如,2002。賞蛙圖鑑。

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