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韋編三絕,漢語成語,拼音是wéi biān sān jué,本指孔子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後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刻苦治學。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目錄

成語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示例

◎我們提倡韋編三絕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湧現。

◎孔子讀書勤奮以至韋編三絕的故事激勵無數讀書人用功學習。

◎如果學生讀書都能有韋編三絕的精神,書本內容完全理解,那就什麼題目都難不倒了。

解釋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

三:概數,表示多次;

絕:斷。

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成語故事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1]

視頻

韋編三絕故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