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頂尖的村莊與一流的散文(周凌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頂尖的村莊與一流的散文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頂尖的村莊與一流的散文》中國當代作家周凌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頂尖的村莊與一流的散文

《屈原的村莊》簡介

秭歸縣文聯主席周凌雲的散文集《屈原的村莊》2016月12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系長篇散文,非虛構作品,共18萬字。全書共分四章:春分過後;端陽花開;中秋吟唱;大雪如花。寫的是秭歸縣一個名叫「屈原村」的山村,也叫「樂平里」,這個村子是屈原的誕生地。作者通過數十次的體驗生活和採風,從獨特的角度,以屈原村的文化、人物、風景為寫作背景,挖掘了這個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反映了屈原對這個村深遠的文化影響。同時作者以這個村為視角,解剖了當代農村和農民的變化,生動地描繪了屈原村農民的生活及文化情懷。

頂尖的村莊與一流的散文

——周凌雲《屈原的村莊》讀後

元辰

屈原的村莊是頂尖的村莊,因為這裡是屈原出生、成長的地方,兩千年來屈鄉人一直守候着屈原高古而長青的靈魂;《屈原的村莊》是一部難得一見的詩意生活大散文,周凌雲以洞察屈鄉精神內里的眼光、寧靜澄明的語言、縱控有度的節奏和慈悲柔愛的情懷完成了當代社會生活、底層情感、文化守望和地域文化散文的一次超越,把自己送上新漢語時代全國一流散文、宜昌與湖北傑出散文家的平台。在他之前,固然有沈從文、孫犁、賈平凹、余秋雨、劉亮程、任蒙等優秀散文家的長篇精彩紛呈,光芒四射,但也掩蓋不了《屈原的村莊》具備的詩意品質,中國散文史少不了會有這部散文精彩的一筆。

眾所周知,余秋雨以《文化苦旅》開啟文化大散文,劉亮程以《一個人的村莊》開啟社會生活大散文之後,趨者若鶩。不說其間的得失成敗,周凌雲若不是高標獨樹、獨自前行,也會有一萬個理由將《屈原的村莊》寫成長篇文化大散文。並且豐富的屈原文化積存與深厚的屈鄉文化習俗,比其它地方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素材,足夠周凌雲詩意一把、文化一把。但那樣寫出來,是否還是周凌雲爛熟於心的那個屈原的村莊,天知道。他也不走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親歷散文的路,沒有離開屈鄉人守望屈原的精神生活主線,去寫自己在屈鄉的種種見聞與思考。他把屈鄉的兩個高度——屈原詩歌精神的世界高度與屈鄉父老在世俗中倔強守望屈原的俚俗高度完美結合起來,開創了自己書寫詩意屈鄉父老鄉親、風俗人文的第三條路。最醇正的詩意標高與最草根的底層生活,有機融合在他的文本里,其間的難度與風險係數之大,不說如登散文的珠穆朗瑪峰,至少也超出《邊城》、《白洋淀》、《靜虛村筆記》、《一個人的村莊》等題材的難度。而且,讀過全書,我以為他的創作極其成功,帶給我難以抑制的驚喜和讚嘆。我姑且將其稱之為詩意生活大散文、地域文化風情大散文的典範之作。而周凌雲這部書最初的書名就叫《詩意的村莊》,詩意是他確定的標高。

周凌雲的主旨,不在泛泛地介紹屈原故里的屈原文化積存,也不在泛泛描述屈鄉後人的生活狀態,而在從二者固有的緊密聯繫中挖掘出屈原文化影響澎湃的詩意、屈鄉草根精英心中澎湃的詩意;從文化與生活紛繁雜的表象之下,找到最能觸動當代人心靈饑渴的那些風景、故事、人物和命運,來完成詩意生活圖景的構築。因而,與屈鄉相關的人、事、物進入了文本,屈鄉人的生老病死、酸甜苦辣進入了文本,屈鄉生活習俗、自然圖景、詩作歌謠進入了文本,熱愛屈原、嚮往屈原、不遠千里來與屈鄉人交朋結友的外鄉人進入了文本,甚至與屈原並無直接聯繫的餓死在野外的傻孩子、拍桌胸脯罵人的婦女形象,也進入了文本。按照高大全的審美理念或一般散文家的選材習慣,很多與屈原並不直接相關的事,可能會排斥在外。周凌雲卻以更高的審美眼光和更獨到的取材意向,增加了散文審美的寬度與真實生活的信度,不僅表明他不同凡響的選材見解和散文膽略,而且把散文家的大愛布施於更柔弱的關照對象,在精神層面也更好地與屈原博大的詩歌精神對接。屈原的偉大,不在於他對楚王之國唱出了多麼忠貞與絕望的內心,不在於他為歷代忠貞之士樹立了一個賢臣的榜樣,而在於他為天下黎民、家鄉父老樹立了人生的榜樣、人倫的榜樣、踐行人生理想的榜樣,他的詩歌關愛、哺育所有普通人的心靈,讓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在艱難曲折中堅守、在九死一生中保持信仰不死。周凌雲要的正是高端詩歌大象與底層現實生活交錯並存、曲折共生的真實之美,而不是除盡雜蕪、沒有土壤的拔高之美。沒有屈原,屈鄉詩意何在?沒有屈鄉人艱難困難中不棄的守候,屈原價值何在?二者本是相輔相成的共生關係,理所當然要在文本中最大限度地體現。僅這一點,就使他超拔於許多散文作者之上。

他的詩意美學紮根在人性最軟弱的部位,最能打動每一個正直善良的心,使我不得不佩服。他本是詩人出身,以詩歌的大愛承接祖先的傳統,審視人間萬事,對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視若知己,報以友愛。在散文立意和取材上,從心出發,從天地人生大美出發,不掩飾,不做作,不降低格局,不遷就流行的審美觀念。所以我們看到的屈原的村莊,是立體的多層面的有廣度和厚度的有血有肉的。既是屈原詩歌長流不息、高標獨樹於世界詩壇的浩蕩正義歌,又是凡夫俗子諸多無奈中頑強堅守的草根英雄氣,這種大樹和森林、詩祖和土壤的關係,在《屈原的村莊》得到完美體現,因而也更能走進普通讀者的心中。

周凌雲的散文技巧也是一流的。他善於構思,用春夏秋冬四個時態統領全篇,意味着屈原精神永流傳,四季輪迴,生生不已;善於從細微處入手,不動聲色地敘述故事,注重敘述細節的詩意質感,從容不迫把自己對對象的領悟、把握、解讀表達到極致;善於設置語境,在自己以為最澄明的語境中講述屈原故里的風景名勝、習俗風情、人物命運,置諸多通用語境於不顧,置窗外的喧囂飛揚、風花雪月於不顧,一以貫之自己對屈鄉底蘊的審美把握。在近現代散文中,僅就語境的獨特性和敘述的從容沉靜來說,包括孫犁的《白洋淀》、賈平凹的《靜虛村記》都難比擬,只有沈從文《邊城》可比。他的散文,有餘秋雨的縱橫開闔、董僑的隱隱傷感、蒙田隨筆的思辨力、東山魁夷的澄明冷靜,自成一體,熟練老成。我專注散文20餘年,既遍讀散文經典名作,亦每晚屏讀網上名家和普通作者的各類散文,全力嘗試過各類各體單篇散文,也寫完兩部長篇散文,但讀了他的散文後,我感到至少在敘述節奏的控制和從細微處入手冷靜敘述兩個方面自愧弗如,許多自以為已經得法的地方需要推到重來。

長篇散文最大的難處在於三點:

一、有足夠豐富與經典的素材、細節保持文本內容的濃郁厚重。

很多時候,作者以為自己對所寫的題材十分熟悉,似乎有滿腦子的人物故事足夠支撐一部長篇散文,可寫着寫着,卻發現熟悉的只是梗概,素材的豐富與細節的生動還在別人的頭腦中,明知文本需要,卻苦於沒有掌握。而猜度、設想,質量必然要打折扣。

《屈原的村莊》卻沒有這種軟肋。文本中諸多場景、人物、故事、細節都如行雲流水,跟着敘述節奏流淌,手到擒拿,自然而然。這得益於周凌雲多年來的殷勤積累。屈原故里是他多年的嚮往、關注之地,他對這方熱土投入太多的愛心和努力,屈鄉人物都是他交往多年的朋友,故事與細節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愛得深,關注久,了解透,使他在寫作時不必挖空心思去想有哪些素材可寫,只需根據進展需要恰如其分安排好每一個經典素材的用場。我們看到的屈鄉四季輪轉的風景也好,春蘭、黃楝樹、靈牛、鳥、山水也好,徐正端、木子夷、譚光沛、王明德、黃瓊、素素包括與作者大吵一架的向專等人物也好,既有濃郁的泥土氣息,深深紮根於屈鄉生活之中,又有超乎凡俗的仙氣,分明遊蕩於世俗得失之外。這便是妙用素材的好處,寫真不僵死於世俗限制之中;寫意不虛幻於人間煙火之外。

二、有足夠精彩的敘述方式保持文本的多樣性變化統一。

長篇散文要求一個個章節和人物、故事、場景構成有序,既完整統一又富於變化、跌宕起伏,各章節相對完整、獨立成篇,又按照主題意向的內在邏輯分布拓展,從而構成波瀾壯闊的完整畫卷,對散文家的敘述方式與敘述結構要求很高。既不能雷同重複,又不能雜亂無章,違背多樣性統一的原則。藝術積累不夠的作者,往往會在文本中留下很多遺憾。

《屈原的村莊》卻沒有這種遺憾。四章四十四節,貫穿屈原故里的一年四季,統照屈原故里的山水田園、歷史人文、習俗風物、人物命運,邏輯嚴謹,脈絡清晰,沒有明顯的遺漏,沒有累贅的重複,山水田園之美,歷史人文之重、風物習俗之真、人物命運之奇、作者在場之多,均得到有深度有厚度有細節有情趣的體現;各章節之間,彼此銜接回望,既獨立成篇,美奐美輪,又不遊走於主題之外;既注重了敘述方式的變化與多彩,又注重詩意品質的歷史真實,有技巧而不賣弄技巧。整體敘述結構得當合理,風格沉靜凝練,實為難得。

三、有高屋建瓴和細緻入微的雙重駕馭能力保持詩意主旨與詩意細節的完整。

長篇散文肯定需要高屋建瓴的統照,全方位展示對象的詩意主旨,同時也需要大量詩意情節和細節來支撐、豐富主旨。駕馭能力不強的作者,往往會失於整體關照或情節、細節的運用。長於細節描寫的,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整體主旨難以顯現;長於整體把握的,往往急於敘述對象的總體輪廓或故事梗概,忽視細節描寫的重要性,造成文本的乾癟。

《屈原的村莊》沒有這些缺憾。作者既完整把握了屈原故里歷史地理、人文風俗、生活情景、人生際遇的整體脈絡,該體現的在文中都有體現,又駕輕就熟於場景、命運、風物、交談、感悟的細節描寫,一個人物、一段往事、一處風景、一種風物,到他筆下,都那麼生動鮮明、詩意濃郁,甚至一個人的表情、舉動,一種植物的今世前生,一隻鳥的情態變化,都寫那麼富有質感。第三章的《鳥和幺姑鳥》一節曾以《屈鄉鳥》為題參加2017湖北網絡散文聯展,同是長篇散文高手的杜鴻看到後說:「周凌雲澄淨敘述的能力,的確可以和大師手筆相媲美!」

散文雖然是大眾文學樣式,幾乎有點文化的都能寫,但寫好難,寫好長篇更難。湖北雖為散文大省,宜昌雖為散文大市,但純正的長篇散文並不很多。比較有影響的散文如碧野的《情滿青山》、齊克的《霧渡河谷美如畫》、李華章的漵浦風情、甘茂華的鄂西風情、溫新階的《鄉村影像》,都是題材相對集中的散文集,而非嚴格意義上的長篇散文。就我所知,宜昌作家同類題材的長篇散文,只有杜鴻《懷想三峽》、周凌雲《屈原的村莊》、溫新階《夷水之湄》三部,另外還有王永紅的長篇人物散文《享受父愛》,朱白丹的長篇旅遊文化散文《滄桑百湖》、《走遍湖北》。長篇散文,尤其是地域社會生活長篇散文,還談不上百花盛開。而我以為,相對於文化大散文,地域生活大散文更是當代散文創作值得突破、應該突破的重要領域。因而《屈原的村莊》、《夷水之湄》就有引領和示範意義。只是《夷水之湄》才出版,我只看過其中部分章節。我相信,這兩部書共同為宜昌長篇散文創作樹立了新的標高。[1]

作者簡介

周凌雲,秭歸縣文聯主席,宜昌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宜昌市散文學會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