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顧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顧誠

來自 名人簡歷網 的圖片

顧誠(1934年11月-2003年6月25日),男,江西南昌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原教授博士生導師[1],明清史專家[2]。1949年前,分別就讀於江西省立吉安中學、南昌一中。早在建國初期,顧誠先生就參加了革命工作。1957年9月,顧誠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1961年畢業留系任教,此後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會副理事長、顧問[3],中國明史學會常務理事。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原教授,博士生導師,明清史專家

出生日期----1934年11月

出生地點----江西南昌

逝世日期----2003年6月25日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專著《南明史》獲中國國家圖書獎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

代表作品----《明末農民戰爭史》《南明史》

人物簡介

顧誠(1934.11-2003.06.25),男,江西南昌人,有國際聲譽的當代明清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原教授、博士生導師。生前僅有兩部專著面世:《明末農民戰爭史》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南明史》獲國家圖書獎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顧先生生性耿直,視學術為生命,孤燈長夜,治學謹嚴,是當代考實之學的傑出代表,在明帝國疆域管理體制(衛所制度)、人口、耕地及明清易代史事(南明史)等領域均有精深獨到的研究,學術成果和歷史結論在明清史學界具開創和奠基意義。先生還是學界公認的"三好"學者:外語好、學問好,文筆好。翻開一部專著或論文,即開啟了一段美好而難忘的史學歷程。

他在《明前期耕地數新探》(注:《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4期。)、《明帝國的疆土管理體制》(注:《歷史研究》1989年第3期。)和《衛所制度在清代的變革》(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三篇文章中詳細闡述了明初全國土地分屬於行政系統和軍事系統的觀點,認為明代軍事系統的都司、衛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同行政系統的基層組織--州縣一樣是一種地理單位,管轄着大片不屬於行政系統的明帝國疆土。洪武二十六年官修《諸司職掌》中所載近850萬頃土地包括軍事系統管轄的土地,軍事系統管轄土地包括軍士的屯田和代管民籍人口耕種的土地。軍事和行政兩大系統之間具有可轉換性,總的趨勢是從都司、衛所轄地內劃出一部分設立州縣,但衛所轄地行政化在明代進展有限,這一進程直到清代才告完成。部分衛所轄有大片疆土的觀點最早由解毓才在《明代衛所制度興衰考》(注:《說文月刊》1940年第2卷。)一文中提出,解先生稱之為"實土衛所"。顧誠的研究將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在此基礎上,顧誠又發表了《談明代的衛籍》(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5 期。)一文,對衛所管理的衛籍人口以及衛籍人口與州縣軍戶之間的區別與聯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顧誠教授對明代衛所制度的基本觀點主要體現在四篇文章,即《明前期耕地數新探》(《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4期)、《衛所制度在清代的變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明帝國疆土管理體制》《歷史研究》1989年第3期和《談明代的衛籍》《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5期)這四篇文章系統論證了明朝疆域管理的"兩大系統"理論,即行政系統(縣、州--府、州--布政使司、直隸府州--六部)和軍事系統(衛、直隸都司的千戶所--都司、行都司、直隸衛--五軍都督府)各自管轄兩種不同的"地理單位",都司衛所是具有獨立管轄權的"地理單位",管轄田地、人口不隸屬於司府州縣。這一理論涉及到明代社會經濟領域中的許多重大問題,一是明帝國的耕地數,二是明代的官田數,三是清代耕地數與明代田畝數的比較,等等,並涉及明代人口管理,尤其是軍戶管理問題(衛籍)等。顧先生曾計劃圍繞衛所制度對明朝相關領域的影響到清代的改制進行綜合研究,形成一部專著(顧誠:《我與明史》,載《顧誠先生紀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91-404頁),惜不幸病逝,未克完成。可以說,顧誠先生以四篇論文揭示了明代衛所制度的基本屬性及其在明朝管理運行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他的明朝疆域管理理論,對把握明清兩代田地、戶籍等管理體制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個人作品

代表作

《明末農民戰爭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10月。

《南明史》,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5月。

顧誠著作

《南明史》,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8月。

《明末農民戰爭史》,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1月。

《明朝沒有沈萬三:顧誠文史札記》,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10月。

《隱匿的疆土:衛所制度與明帝國》,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10月。

《李岩質疑:明清易代史事探微》,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11月。

主要論文

《李自成起義軍究竟從何處入豫?--同姚雪垠同志商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78年第4期;

《李岩質疑》,《歷史研究》,1978年第5 期;

《再談李岩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79年第2期;

《"古元真龍皇帝"試釋》,《歷史研究》,1979年第8 期;

《從永昌元年詔書談到李自成何時稱帝》,《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0年第6期;

《李自成犧牲的前前後後--兼評石門縣為僧說》,《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2年第2 期;

《明初的兩道諭旨》,《紫禁城》,1982年第2 期;

《清初的遷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3年第3期;

《論大順政權失敗的主要原因》,《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3年第6期;

《王世貞的史學》,《明史研究論叢》第二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頁331-346;

《關於夔東十三家的抗清鬥爭》,《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

《明前期耕地數新探》,《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4期;

《衛所制度在清代的變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明帝國的疆土管理體制》,《歷史研究》,1989年第3期;

《談明代的衛籍》,《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5期;

《靖難之役和耿炳文、沐晟家族--婚姻關係在封建政治中作用之一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5期;

《順治十一年-明清之爭關鍵的一年》,《清史論叢》1993年號;

《沈萬三及其家族事跡考》,《歷史研究》,1999年第1期;

《南明史》(英文)》,《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9年第1期;

《我與明史》,《社會科學評論》,2003年第1期。

治學特點

顧誠先生刻苦治學,學風嚴謹,富有樸學精神。他興趣廣泛,既對中外歷史多有涉獵,又學有專門,是我國享譽海內外的明清史專家。自1978年在《歷史研究》發表《李岩質疑》一文之後,他寫了多篇關於明清史研究方面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受到史學界的矚目。他著有《明末農民戰爭史》、《南明史》(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專著,均為明清史研究領域最高學術水平的著作。《明末農民戰爭史》一出版,為農民戰爭史研究別開實證蹊徑,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尤其是他所著的《南明史》一書,是他花去十多年時間的嘔心瀝血之作,是南明史研究的里程碑,在海內外已有廣泛的影響,並榮獲了中國國家圖書獎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教學特點

他很少去探討那些比較偏僻的問題,所作大多是既利於科研的進展,又利於課堂教學這方面課題的研究,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歷史教學的水平,諸如《明帝國的疆域管理體制》、《明前期耕地數新探》、《談明代的衛籍》、《順治十一年--明清相爭關鍵的一年》等文章,所涉及到的明帝國的版圖、明帝國對疆域的管理、明朝究竟有多少耕地、人口多少和人口的分布情況,以及明清易代等問題,都是在歷史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研究紮實

他為了寫《明末農民戰爭史》一書,長期沉浸於圖書館的書海中,查閱的地方志,幾達1000多種,另外還包括很多正史、野史、文集、筆記、檔案方面的資料。

回顧顧誠先生一生,道德文章,擲地有聲。天不假年,僅得中壽,但其人其事當隨其著作之長存而永駐人間 。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