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決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領導決策是名詞術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領導決策是指領導者在領導活動中,為了解決重大的現實問題,通過採用科學的決策方法和技術,從若干個有價值的方案中選擇其中一個最佳方案,並在實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實現領導目標的活動過程。
決策是領導者的一項基本職能。領導活動實際是領導者制定決策和實施決策的過程。作為一名領導,他每天面臨的各項工作實際上都是不斷地作出決策。領導者的任務就是對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決策的過程實際上是對諸多處理方案或方法的提出與選擇。在這個過程中,領導者面對着各種影響決策的因素,他必須依靠自身的經驗、思維等特質對它們進行篩選和運用。
領導決策的要素和類型
1、領導決策的要素
領導決策一般由決策者、決策目標、決策備選方案、決策情勢和決策後果五個要素組成。
(l)決策者。決策者是決策活動的主體,是決策最基本的要素。決策者處在決策系統內外信息的樞紐地位,是決策系統中最積極能動的因素,是決策系統的駕馭者和操縱者。決策者的素質、能力、水平如何,直接影響着決策活動的成敗。決策者既包括個人,也包括領導集體。
(2)決策目標。決策目標是指決策所要達到的目的。決策目標的確立是科學決策的起點,它為決策指明了方向,為選擇行動方案提供了衡量標準,也為決策實施的控制提供了依據。
(3)決策備選方案。領導決策實際是一種選擇方案的活動。對於決策的備選方案,選擇的目的是追求優化。由於客觀情況的複雜性,決定着決策目標和行動方案的多樣性,因此,對決策備選方案的選擇就要進行比較、鑑別,選擇出可行性方案。
(4)決策情勢。決策情勢是指決策面臨的時空狀態,即決策環境。一個決策是否正確,能否順利實施,它的影響效果如何,不僅取決於決策者和決策方案,而且直接取決於決策所處的環境和條件。
(5)決策後果。決策後果是指一項決策實施後所產生的效果和影響。一切決策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取得決策的結果。在作出最終決策之前,對每一備選方案的實施後果進行客觀、公正的預測和評價,既是保證決策科學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方案擇優的最終依據之一。決策後果一般以語言、文字、圖表、計算機軟件等形式表現,這使得決策可以迅速、準確、順利地實施。
2、領導決策的類型
(1)戰略決策與戰術決策。
按決策所涉及的範圍劃分,可以將領導決策劃分為戰略決策和戰術決策。戰略決策也稱宏觀決策或高層決策,是指對全局有長遠、重大影響的決策。戰略決策涉及的範圍大、因素多,帶有明顯的整體性、長期性、穩定性特點,主要表現在路線、方針、政策、規劃的制定上。
戰術決策也稱微觀決策,是指對帶有局部性的某一具體問題的決策。主要以實現戰略決策所規定的目標為決策的前提和標準,是宏觀決策的延續和具體化,具有單項性、具體性、定量化的特點。
(2)確定型決策和不確定型決策。
按決策所具備的條件劃分,領導決策可分為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和不確定型決策。確定型決策又稱常規性決策,是指在自然情況比較清楚、依此提出的不同方案的結果也是比較確定的前提下,根據決策目標所作出的肯定選擇的決策。這類決策相對地看是比較簡單的,但若可供選擇的方案很多,找出最佳方案也不那麼容易,往往需要求助於線性規劃、排列論、庫存論等數學方法。
不確定型決策也稱非常規性決策,是指決策者面臨可能出現的自然狀態有多種,各種自然狀態出現的可能性也無法作出主觀的分析和估計的決策。由於事物的不確定性,領導者在決策過程中對其發展條件、影響因素等不能完全控制,只能對發展的可能性進行概率性統計。決策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反饋上。常用處理不確定型決策的方法有:悲觀法(小中取大準則)、樂觀法(大中取大準則)、折中法(樂觀係數準則)、最小遺憾法(大中取小準則)、平均法等。
(3)經驗決策與科學決策。
按決策的方式分類,可把領導決策劃分為經驗決策與科學決策。經驗決策是決策者依靠個人的經驗、智慧和膽略作出的決策。經驗決策是歷史的產物,並且隨着歷史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而逐漸豐富完善,對現代科學決策有着重要的借鑑作用。
科學決策是指在現代科學理論和知識的指導下,決策者依靠專家和群眾,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所作出的決策。現代決策是伴隨着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生逐步發展起來的。社會化大生產一方面創造了空前的生產力,另一方面又使社會生活變得空前的複雜和多變。面對這種客觀現實,迫切要求領導者採用現代決策技術手段進行科學決策。現代系統理論的出現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為科學決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經驗決策與科學決策的本質區別在於方式方法的不同。經驗決策的主體一般表現為個體,而科學決策是集體智慧的產物;經驗決策主要憑藉決策者的主體素質,科學決策則儘可能採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經驗決策帶有直觀性,而科學決策不排斥經驗,但注重在理論的指導下處理決策問題。因此,應該把經驗決策與科學決策結合起來,實現決策的科學化。
(4)集體決策與個體決策。
按決策主體分類,可以把領導決策劃分為集體決策與個體決策。集體決策,是由領導集團制定並控制實施的決策。集體決策的長處在於集思廣益,提高決策優化的概率,不出或少出紙漏,同時也防止個人專斷。集體決策的局限性在於溝通情況、協調意見需要很多的時間,有時會因意見不一致而久議不決,貽誤時機。
個體決策,就是最後由一個人作出決斷的決策。個體決策的長處是決策者能夠迅速、靈活、機動地作出決策,在貫徹執行中也便於集中統一指揮,提高工作效率。個體決策的局限性,在於決策者個人素質決定着決策質量,如果缺少必要的制度,或者決策者主觀專斷,很可能導致家長制、一言堂。因此,採用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制,是把兩種決策方式結合起來的最佳方式。凡屬重大問題,如方向性、立法性、戰略性、規劃性、政策性、協調性的重大問題,都應該由集體決策;而日常工作中應急性、具體性、技術性、執行性、隨機性的事情,則由分工負責的領導者個體決策。
領導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1、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原則
(l)客觀性原則。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客觀規律決策。
(2)預測性原則。在決策過程中,要進行科學預測,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這是科學民主決策的重要原則。
(3)信息性原則。信息的準確是科學民主決策的重要原則。決策所需要的信息越準確、真實、可靠和全面,決策越具有科學性。
(4)系統性原則。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複雜系統。如果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待事物,而不能系統、全面地去認識和把握事物,肯定會造成決策失誤。因此,領導者決策必須做到系統全面、嚴謹規範。系統性本身是科學性的表現。
(5)可行性原則。任何一項決策都是為了實施,因而必須是可行的。要保證決策的可行性,必須分析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科學技術水平等主客觀條件,分析事物發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變化,分析決策實施後產生的各種影響,經過慎重地全面地科學地論證、審定、評估,作出可行性分析,確定可行性的程度,在此基礎上作出的決策才是科學的。
2.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機制建設
(1)進行調查研究,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2)提高決策透明度,逐步公開重大決策過程。
(3)建立健全決策的民主程序,保證決策層每個成員享有同等的發言權、決定權。
(4)完善決策的議事規則和程序,防止決策的隨意性。
(5)建立多層次、多學科的智囊網絡,充分發揮專家和研究諮詢機構的作用。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是怎樣起源的?源始於殷商?文字有600年的歷史?,搜狐,2022-09-15
- ↑ 揭秘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來源圖畫還是記號?,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