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內動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頸內動脈 |
頸內動脈:頸內動脈是頸總動脈的終支之一。平甲狀軟骨上緣自頸總動脈發出。先在頸外動脈的後外側,然後轉向後內側上升至顱底,經頸動脈管入顱腔。該動脈在頸部無分支,在顱內分支主要分布於大腦的前2/3部和視器(詳見中樞神經系統腦的血管條)。從甲狀軟骨的上緣與下頜頸的後緣之間的連線,即為頸內動脈的體表投影。
頸總動脈的分支。是分布於腦的動脈干。在寰枕關節腹側自頸總動脈分出,向前上方延伸經破裂孔入顱腔。經岩下竇入海綿竇,在海綿竇內形成一S形彎曲,再向前延伸穿過腦硬膜,分支有後交通支、大腦前和中動脈,參與構成大腦動脈環。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頸內動脈
- 外文名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目錄
1 解剖結構
2 頸內動脈的走向及其周圍結構
3 與頸內動脈相關的疾病
▪ 診斷要點
▪ 治療
▪ CT表現
解剖結構
頸內動脈於甲狀軟骨上緣平面由頸總動脈分出,初居頸外動脈後外方,繼而轉到它的後內側,沿咽側壁上升至顱底,經顳骨岩部的頸動脈管外口進入頸動脈管,出頸動脈管內口入顱腔。在頸動脈管內動脈由垂直方向轉為水平方向,於破裂孔處出管,動脈沿蝶鞍外側的頸動脈溝通過海綿竇。在竇內,動脈平蝶鞍底由後向前行,在前行中漸偏向外側;抵前床突下方後又彎向上,於前床突尖端的內側出海綿竇面和向後,入蛛網膜下腔,從而形成一個向前的凸曲,彎曲的上部向後抵後床突上方後,又轉向上外側而到腦的底面,末端分為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2個終支。由於頸內動脈在顱內的行徑中並非直行而有多個彎曲,依其行徑可分為于海綿竇內的海綿竇段、平前床突尖端內側以上的床突上段和末端分為終支以前的腦底段等。其中海綿竇段和床突上段合稱虹吸部,床突上段為虹吸部的上半部,海綿竇段為虹吸部的下半部,兩者之間的移行部分稱頸動脈虹吸彎或虹吸。正常時虹吸可呈「U」、「C」、「V」、「S」等形狀。老年人可因動脈硬化變長而彎曲。
臨床上常用頸內動脈造影以診斷顱內占位性病變。頸內動脈顱內的分支有眼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自甲狀軟骨上緣向上至頜頸後緣間的連線,即表示頸內動脈的體表投影。
頸內動脈的走向及其周圍結構
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從頸總動脈剛分出後,居於頸外動脈的外側,隨後即斜向上後,居於頸外動脈之內面。頸內動脈在頸部不分支,自甲狀軟骨上緣向上至下頜頸後緣間之連線,即頸內動脈的體表面投影。頸內動脈進入頸動脈孔以後,在顳骨岩部頸動脈管內前行,然後轉向上進入顱中窩。
頸內動脈從下而上,其淺面有舌下神經、枕動脈、二腹肌後腹和頸外動脈跨過。頸內、外動脈之間有莖突舌骨韌帶、莖突咽肌、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的咽支穿過。頸內動脈之內側有咽上縮肌、扁桃體窩。從口咽部看,頸內動脈離翼突下端的後方約3cm,因此用咬骨鉗咬除翼突不會損傷頸內動脈。頸內動脈位於咽後壁和咽側壁交界處之後外部,離扁桃體之距離約1.5cm。
在上部,重要毗鄰關係有:在頸內動脈和位於其後方的頭長肌之間有上交感節和迷走神經。頸內靜脈從其外或後方向通過。在這個水平面副神經和舌下神經通常走行在動脈和靜脈之間,第1頸椎的橫突恰好位於它後方。
與頸內動脈相關的疾病
頸內動脈海綿竇瘺
某種原因使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受到損傷,動脈血液經損傷破口直接流入海綿竇內,即形成頸內動脈海綿竇瘺。本病分為外傷性和自發性2種,以外傷性占多數。
診斷要點
(一)多數病例有外傷史,常見於頭部受到擠壓傷,產生顱底骨折,頸內動脈海綿竇段直接或間接受到損傷。
(二)顱腦外傷後逐漸出現傷側眼球突出,伴有與脈搏一致的波動,眼結膜及眼瞼靜脈曲張和水腫,甚至眼瞼不能閉合、球結膜出血、眼眶周圍及面額部靜脈怒張。
(三)觸診突出的眼球可有震顫,患側額部、眶部、顳部可聽到血管雜音,以收縮期更增強。壓迫患者頸總動脈,雜音消失或減輕,壓迫對側雜音仍存在。
(四)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第1、2支和外展神經,均可因海綿竇內高壓而受到壓迫,以致眼靜脈回流受阻,產生眼球運動障礙、視神經水腫或萎縮、視力減退等。
(五)雙側瘺者兩眼同時或先後出現上述表現。
(六)單側或雙側頸動脈造影可確定瘺口的位置和血液循環情況。
治療
(一)頸總動脈壓迫試驗:患者仰臥,於其甲狀軟骨上緣平面,將患側頸總動脈壓迫在頸椎橫突上,當顳淺動脈搏動消失時,表明壓迫有效。每次壓迫5~10min,逐漸增加至0.5h,每日壓迫2~3次。
(二)根據瘺的具體情況和技術條件,可分別選擇採用頸部結紮頸動脈,孤立手術以及各種栓塞術。
(三)顯微神經外科的進步,為直接打開海綿竇尋找瘺口,行縫合或修補成為可能。此種方法要求有優良的設備條件,熟練的技術和熟悉的解剖知識。
CT表現
1.可表現為海綿竇膨大,眼上靜脈擴張、眼球突出及眼外肌增粗等,其中眼上靜脈擴張是CCF最具特異性的影像學徵象。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部分可顯示瘺口。
2.頸內動脈動脈瘤:頸內動脈動脈瘤好發於與後交通動脈的交接處,其他部位有海綿竇內、眼動脈起始部位、頸內動脈終末分叉處及與脈絡膜前動脈的交接處等。
3.頸內動脈扭曲:頸內動脈扭曲系指頸段的頸內動脈有曲張、打圈、成襻等畸形。為一罕見的腦血管疾病。可發生於一側,也可為雙側,一般以右側較多或程度較重。本病常為先天性,但亦可繼發於高血壓動脈硬化,使主動脈弓擴張上抬,引起主動脈各分支的相對變長而扭曲。亦可由於纖維肌肉發育不良而使動脈管壁削弱變形。頸內動脈的曲張成襻使血流阻力增大,影響腦的血液運行,嚴重者可引起腦的供血不足。發生繼發頸內動脈血栓形成的機會亦較多見。臨床表現與其他各種腦血供不足性疾病相似,常有陣發性意識障礙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在轉動頸部時尤易誘發。常被診斷為腦卒中,頸部體檢可摸到扭曲,增粗,打圈的動脈,並可聽到雜音,因此容易誤診為頸動脈瘤、頸動脈球瘤、咽部膿腫、甲狀腺腫瘤及其他血供豐富的腫瘤。頸動脈造影對確定診斷最有幫助。治療可採用頸動脈成形術,將扭曲成袢的動脈游離拉直,切除過長的部分,然後再行對端吻合。亦可用頸外動脈的近端移接於扭曲動脈之遠側以代替頸內動脈扭曲段的功能。顱內外動脈搭橋手術特別是顳淺動脈及大腦中動脈吻合術對扭曲程度較重者亦可適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