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頸動脈竇綜合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頸動脈竇綜合徵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頸動脈竇綜合徵(css)是一組自發地突發性頭昏、乏力、耳鳴以至暈厥的臨床綜合徵。於1930年由Roskam等首先報道,隨後Weiss和Baker對15例病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並提出頸動脈竇的超敏反應是發生暈厥的原因,又叫Weiss-Baker綜合徵,或Charcot-Weiss-Baker綜合徵。

病因

頸動脈竇位於頸內動脈的分叉部,該部形成擴張即稱為頸動脈竇,內有壓力感受器,經舌咽神經與延髓的孤束核、迷走神經背核相連。刺激頸動脈竇可影響動脈血壓、心率、心肌做功、心輸出量、動脈阻力及靜脈容量。其反射通路是經過竇神經(迷走神經的分支)至孤束核,再傳至迷走神經背核,經迷走神經傳出纖維,產生心率減慢和血壓下降。

頸動脈竇綜合徵患者,頸動脈竇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異常增高,當感受外界刺激時,一方面副交感神經張力明顯增加,引起竇性心率明顯減慢,PR間期延長,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或三者兼而有之,心輸出量明顯減少而引起腦缺血,可發生暈厥;另一方面,繼發於交感神經活性降低,可引起全身動脈鬆弛,血壓明顯下降而引起腦血流灌注壓驟然降低,可發生暈厥。也有一部分患者,雖無明顯的心率和血壓變化,但刺激頸動脈竇時,腦血管收縮,引起腦缺血,也可發生暈厥。

臨床表現

1.心臟抑制型

心臟抑制型刺激頸動脈竇時出現心室停搏≥3秒。心室停搏常由整個心臟驟停引起但偶爾也可出現阻滯的P波。此型占頸動脈竇綜合徵患者的60%~80%左右。此型患者的暈厥發作是由於反射性心臟收縮功能不全而致腦缺血。

2.單純血壓降低型

單純血壓降低型刺激頸動脈竇時出現收縮壓降低≥6.7kPa(50mmHg)。此型約占頸動脈竇綜合徵患者的5%~11%左右。此型暈厥以瘦長型個體為主,暈厥發作是由於血壓過低引起腦缺血。

3.混合型

混合型刺激頸動脈竇時,心臟抑制和血壓降低均出現。一般以按摩頸動脈竇時心率減慢50%以上,收縮壓降低5.3kPa(40mmHg)以上作為此型的診斷標準。此型約占頸動脈竇綜合徵的30%左右。

4.原發性腦型

原發性腦型刺激頸動脈竇時,儘管無明顯的心率及血壓變化,但患者出現暈厥或暈厥先兆的症狀,常極為短暫。常見於頸動脈大腦前動脈及椎-基底動脈系統的阻塞性病變患者。常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一般因突然轉動頭部或衣領過緊而誘發。此型暈厥的發作機制未明,可能為腦血管收縮而引起腦缺血的一種暈厥。此型發作時,腦電圖顯示在頸動脈竇受壓一側可顯示慢頻高幅波,而對側則出現抽搐或痙攣性局限性神經徵象。近來有人發現,伴有自主神經症狀的青年女性,突然轉動頭部或衣領過緊時亦易出現本病。

檢查

1.頸動脈竇刺激試驗

頸動脈刺激誘發心動過緩和血壓下降或出現暈厥者常可確定診斷。

2.直立傾斜試驗

約50%的頸動脈竇綜合徵患者在此試驗中出現陽性,因此在與血管抑制性暈厥中的鑑別方面,直立傾斜試驗的價值不大。

診斷

中老年患者常出現暈厥,尤其是暈厥發作時與頭部突然轉動,仰頭或穿緊領衣等誘因有關時應疑為本病,可行頸動脈竇刺激實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