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環雙鋸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頸環雙鋸魚 |
頸環雙鋸魚(學名:Amphiprion perideraion)是雀鯛科、雙鋸魚屬一種熱帶海水魚類。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9-2.2倍。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圓錐狀。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鋸齒;各鰓蓋骨後緣皆具鋸齒。體被細鱗;側線之有孔鱗片32-43個。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略呈圓形,硬棘Ⅸ-Ⅹ,軟條16-17;臀鰭硬棘Ⅱ,軟條12-13;胸鰭鰭條16-18;雄、雌魚尾鰭皆呈圓形。體一至呈橘紅色,各鰭淡色。頭部及軀幹部間具一白色窄垂直白色;體背由吻部沿背鰭基底延伸至尾柄另具一白窄帶。
簡介
頸環雙鋸魚主要棲息於潟湖及珊瑚礁區,棲息深度可達約38米。和海葵具共生之行為,體表之黏液可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行一夫一妻制。偶有與克氏海葵魚同時出現,但無克氏海葵魚的攻擊性,而僅是緊依着海葵叢不離開。雜食性,以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布於印度洋至太平洋,由聖誕島至薩摩亞和東加,北至琉球群島,南至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台灣南部、西南部、東南部、小琉球和綠島等海域及南海。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聖誕島至薩摩亞和東加,北至琉球群島,南至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台灣主要分布於南部、西南部、東南部、小琉球和綠島等海域及南海。
評價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9-2.2倍。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圓錐狀。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鋸齒;各鰓蓋骨後緣皆具鋸齒。體被細鱗;側線之有孔鱗片32-43個。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略呈圓形,硬棘IX-X,軟條16-17;臀鰭硬棘II,軟條12-13;胸鰭鰭條16-18;雄、雌魚尾鰭皆呈圓形。體一至呈橘紅色,各鰭淡色。頭部及軀幹部間具一白色窄垂直白色;體背由吻部沿背鰭基底延伸至尾柄另具一白窄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