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新津北橋樓得郊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題新津北橋樓得郊字》 | |
---|---|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 |
別名 | 。 |
《題新津北橋樓得郊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詞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題新津北橋樓得郊字
創作年代;唐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作者;杜甫
本段原文
《題新津北橋樓得郊字》
望極春城上,開筵近鳥巢。
白花檐外朵,青柳檻前梢。
池水觀為政,廚煙覺遠庖。
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
本段注釋
新津,乃蜀州屬縣,朱氏編在上元二年。《杜臆》:此蓋新津令設宴於樓上也。
望極春城上①,開筵近鳥巢②。白花檐外朵,青柳檻前梢。池水觀為政③,廚煙覺遠庖④。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⑤。
(通首皆樓上所見者,望極二字,直貫至末。春城、鳥巢,屬外景;花檐、柳檻,屬內景;池水、廚煙,又屬席前之景。末則嘆美江郊也。《杜臆》:設宴者乃邑令,故以池水比其官清。廚煙遠庖,又稱其有好生之仁。江郊供客眼,必田野辟而稻梁肥也。)[1]
①吳邁遠詩:"春城起風色。"②梁簡帝詩:"開筵命羽觴。"何遜詩:"檐外鶯啼罷。"③庾信詩:"池水朝含墨。"《世說》:漢陽任棠,有奇節,隱居教授。龐仲達為太守,到,先候之。棠不交言,但以水一盂置戶屏前。仲達思其微意,良久,曰:"水者,欲吾清也。"在職以惠政得民。④《列子》:"庖廚之下,不絕煙火。"《玉藻》:"君子遠庖廚。"⑤鮑照詩:"江郊靄微明。"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3]「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4]
杜甫故里景區位於河南鄭州鞏義市城區西北5公里處的康店鎮康店村西部邙嶺上。占地34畝,座北向南,主體建築有大門樓、杜甫大型雕像、雙層亭、詩聖碑林、杜甫墓、吟詩亭、望鄉亭、草亭、獻殿等組成。整個景區種植花木3000餘株,奇花異草點綴、綠樹成蔭、松柏輝映,巍偉莊重,各種設施具有園林建築風格,已成為邙嶺上閃閃發光的一顆明珠。
視頻
參考資料
- ↑ 《題新津北橋樓得郊字》 詩詞文句網
- ↑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 ↑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 ↑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