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顓頊帝嚳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顓頊帝嚳陵

顓頊帝嚳陵,陵位於河南省安陽市黃縣梁莊鎮,俗稱"二帝陵",民間稱"高王廟",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墓。陵地占地面積350餘畝,南北長2050米,東西寬1060米。陵地古屬東郡濮陽,金大定七年(1167年)劃歸滑縣,1940年劃歸新置的高陵縣,1949年劃入內黃縣。

史載二帝葬於"鮒山之陽",即指此處。封土冢南北長約65米,東西寬約54米,頂高25米,陵墓底部都殘存有高1米左右的磚砌陵牆,南面陵牆上分別鑲嵌有"顓頊陵"和"帝嚳陵"石碑各一通。院中元代石碑記載,磚砌圍牆系元代天曆二年重修時所築。在二帝陵廟之前的高台地上,還殘存有元代至元十一年重修的陵廟拜殿和左右配殿。

近幾年,在拜殿和配殿前後清理出歷代碑碣165通。為元、明、清時期的遺物,內容多為歷代王朝派遣特使來此祭奠的祭文、歷代重修陵廟的廟記,以及文人墨客的拜謁賦詩。2000年晉升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顓頊帝嚳陵文物景區 [2]

地理位置 河南省內黃縣梁莊鎮

26ace01947d747d99af7bc18267203cc.jpg

氣候條件 大陸性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早9:00--下午5:00

景點級別 AA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 31元

占地面積 350 畝

著名景點 顓頊陵、帝嚳陵、山門、拜殿、欞星門、碑廊等

別名 高王廟、二帝陵

內涵 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

顓頊帝嚳陵2.jpg

概述

記載

史書記載:"從宋徽宗正和二年開始,確立歷代所祭之陵墓祠廟,在澶州祭高陽顓頊和帝嚳"二帝陵前碑碣數量之豐,是其他各地傳說帝陵少有的。

地下還發現有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存,說明這裡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前的原始時代就有先民居住。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址位於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村,民間稱"高王廟"、"二帝陵

",是上古"三皇五帝"中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的陵寢。據史料記載,漢代建陵,唐代立廟,宋代修繕,金代重修,後經元、明、清歷代多次修葺。昔日建築宏偉,古樸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鬱。清末,被黃沙湮埋,1986年清沙時重見天日。顓頊帝嚳陵,雙陵並峙。

經考古確認均為漢代初建、元代修繕,發現有御橋、御道、神道、水井、山門、欞星門、廟院、寢殿、享殿等基址。其中165通曆朝歷代祭祀碑,古樸蒼勁,記錄帝陵的歷史。顓頊陵有元、清標誌碑,帝嚳陵有明代標誌碑。元、明、清三代陵碑均立於兩位上古帝王陵前,實屬罕見。

內涵

顓頊帝嚳陵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是研究上古帝王陵的珍貴實物資料。陵區內發現有大量仰韶文化時期的泥質以及夾砂紅頂陶片,同時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在距陵區25公里的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有用蚌殼雕塑的龍虎圖騰,這與傳說中"五帝"時期的年代相吻合。

在陵區眾遺蹟中,元代以來御祭碑碣165通,充分證明了華夏民族對顓頊、帝嚳的尊崇,表明了祭祀活動數千年不衰,這在我國上古帝王陵中也十分罕見。這些御祭碑真實記錄了歷朝各代的興衰歷史、文化特徵、大事記略,是研究歷代官職、地域風俗、政區沿革的重要資料,也是難得的書法、石刻藝術瑰寶。

顓頊帝嚳陵3.jpg

河南文化遺產日

顓頊、帝嚳位列"五帝",前承炎黃,後啟堯舜,開創和發展了燦爛的華夏文明,改革和繼承了傳統祭祀文化,奠定和豐富了姓氏文化,是中國姓氏尋根文化研究界公認的數百家姓氏的起源,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延續起着重要的作用,被尊為華夏人文始祖。顓頊帝嚳陵是頗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被譽為中華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的發源地,華夏尋根祭祖聖地。現為 "河南文化遺產日"重點開放景區。

帝嚳與顓頊誰先為帝

顓頊在先,帝嚳在後,顓頊是帝嚳的叔父。

顓頊(zhuān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

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後的夏國、楚國都是他的子孫。顓頊生於若水之野(蜀地),實處空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高陽鎮)。

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號「高陽氏」。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後,始都窮桑,又遷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

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玄囂(少昊)之孫高辛(帝嚳)繼位。顓頊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在流傳下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帝嚳(kù)(前2275-前2176年):

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於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據說是黃帝的曾孫,中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是《山海經》里天帝帝俊的原型。

顓頊帝嚳陵4.jpg

姬俊的祖父玄囂(少昊)是黃帝元妃嫘祖的長子,父親名叫蟜極。姬俊5歲時受封為辛侯,15歲輔佐叔父顓頊,顓頊死後,時年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為都城,以木德為帝,號高辛氏,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建有帝嚳陵。

春秋戰國後,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嚳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周兩朝先祖,帝摯、棄、契、帝堯之父。

擴展資料

顓頊散聞軼事:

爭位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後裔,與軒轅氏家族本就矛盾重重。帝顓頊踐帝位後,共工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共同反對顓頊。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

帝顓頊聞變,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一場酷烈的戰鬥展開了,幾個過去,帝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由光山趕至,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毒蠍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眾越殺越少,櫃比的脖子被砍得只連一層皮,披頭散髮,一隻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不周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去路。此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朝不周山拚命撞去,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

天柱既經折斷,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不能再保持在原位置上,身不由己地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

6121958a231746418b67bec37eed98fa.jpg

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共工氏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帝嚳散聞軼事:

嫁女盤瓠

高辛氏有一位老婦居住在王室,夜夢天降婁金狗下界托生,醒耳內疼痛,旨召名醫醫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長的金蟲,以玉盤貯養,以瓠葉為蓋,一日長一寸,身長一丈二,形似鳳凰,取名麟狗,號稱盤瓠,身紋錦繡,頭有二十四斑黃點。

其時犬戎興兵犯,帝嚳下詔求賢,提出誰如果能斬番王頭,就把三公主(帝嚳之女)嫁他為妻。龍犬揭榜後即往敵國,乘番王酒醉,咬斷其頭,國獻給帝嚳。帝嚳因他是犬而想悔婚。三公主聽說後認為不應該違背承諾,請求出嫁。於是帝嚳同意了女兒的要求,盤瓠與公主結了婚。

婚後,公主隨盤瓠入居深山,以狩獵和山耕為生。生三子一女,長子姓盤,名能,次子姓藍,名光輝,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兒嫁給鍾智深(亦作「字」)。畲族人民世代相傳和歌頌始祖盤瓠的功績。盤瓠是畲族圖騰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以擬人化的手法,把盤瓠描塑成神奇、機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為畲族的始祖。

揭秘顓頊與帝嚳之間的關係如何

顓頊和帝嚳都是我國上古時代中的著名的帝王,並且都為了華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也都是我國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的帝王,還有顓頊和帝嚳同時安葬在了顓頊帝嚳二帝陵中,可以說顓頊和帝嚳兩個人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顓頊帝嚳陵6.jpg

顓頊帝嚳同時黃帝的後代,兩個人在基本的親緣關係上面來講的話也是極為親近的叔侄關係,顓頊是帝嚳的叔伯,顓頊即位期間,年少的帝嚳便開始給顓頊處理一些簡單的事務了。同時顓頊退位之後便是帝嚳即位了,由此可見兩個人也是先後帝王的關係。

顓頊和帝嚳都是我國上古時代中著名的賢君,為我國的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顓頊和帝嚳不僅僅是在基本的王家關係上面有着莫大的關聯,便是在個人的品行才學上面都有着極為驚人的相似之處,顓頊的個人品行是極高的,基本上是處於聖人級別的,而帝嚳也不甘示弱,年少的時候便懂得諸多的事理,能夠自如地做好運籌帷幄的工作,為部落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兩個人都是品德高尚,博聞強識,都有着胸懷天下的抱負和氣度。

顓頊和帝嚳不單單是極為的相近,兩個人在某些方面還是有一許的不同的,顓頊更加地注重等級制度,甚至是剝削女性的權利,但是帝嚳則是更加看重得是國家的德治教化,不同於顓頊的法治性思想,帝嚳提倡德治。顓頊和帝嚳都是上古時代的明君,從古至今兩個人都受到了眾人的敬仰。

根據中國相關的歷史記載,顓頊一生中有過兩個妃子,鄒屠氏和顓頊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禹祖,而另一個妃子勝奔氏和顓頊共生下了三個兒子,分別是伯稱、卷章、季禺,其中伯稱正常被人稱為伯服,而卷章則被人稱為老童。

顓頊帝嚳陵7.jpg

當然顓頊還有其他的孩子,其中得到了顓頊的姓的兒子中共有二十四人,可以說顓頊的兒子中有很多都得到了顓頊的姓。但是顓頊的兒子們卻都是差強人意的,由於顓頊對於自己的兒子缺乏管教,導致了顓頊的孩子中許多人都是暴斂恣睢的人物,如今已經被人們形容成為了各種各樣的妖魔猛獸了。顓頊的兒子中多半都是為害人間的,極少是能夠為人世間造福的。

顓頊的孩子們中有今天常委任知曉的灶神窮蟬,也有很多地方成灶神為灶王爺,但是大多都是指的是窮蟬,關於灶王爺的故事,窮蟬基本上都不是以一個正面的形象來刻畫的,主要都是表現出人民對於一年來收成的敬畏之情,只是害怕窮蟬任性在天帝面前胡言亂語才堵住了窮蟬的嘴,如此便是祭灶的由來。

另外,顓頊的孩子們中還有吃人的各種妖魔鬼怪,比如以吃人為樂趣的檮杌,無人能夠制止他的心性,成為了華夏中的禍害之源。顓頊的兒子中也有很多的賢能之士,禹祖便是今天常說的大禹的父親了,可以說大禹的父親鯀也是有才能的,只是在選用的方法上面出現了偏差。

顓頊是中國上古時代中以為十分著名的帝王,顓頊是「三皇五帝」之一,他的身上有着數不盡的迷,同樣的關於顓頊故里的說法,歷來人們都是各執一詞的。有人認為顓頊的故里在若水(便是今天雅安滎經),也有人認為顓頊的故里在窮桑,還有人認為顓頊的故里在顓頊定都的地方高陽,同樣的還有人認為顓頊的故里在阜新,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小眾性的說法。那麼顓頊的故里究竟在何處呢?

認為顓頊的故里在若水是有道理的,根據中國史書《史記》以及《山海經》等著作,從中可以看出顓頊是初生與若水的,一般人都是直接認為出生地便是自己的故里,因此有了顓頊故里便是若水的說法。而認為顓頊的故里在窮桑,主要是因為雖然顓頊出生在若水,但是顓頊並不曾真正在若水生活過,而是在窮桑度過了無數個美好的時光,因此可以認為顓頊的故里便是窮桑。

顓頊中的絕大多數的時光都是在定都之後,而顓頊是定都在高陽的,因此便有了顓頊故里是高陽的說法。而認為顓頊故里在阜新則是由於今天的考古學家的考量揣測的,雖然最具有科學性,卻是最難以為人接受的一種說法。

其實無論顓頊的故里在哪裡,都改變不了後人對於顓頊的無限的敬意以及愛戴之情,顓頊是華夏具有開天闢地影響力的人物,如今很多地方都在爭顓頊的故里,目的其實都只有一個便是出於對顓頊的尊敬。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