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紅兵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8月18日) |
顏紅兵 | |
---|---|
出生 | 1959年12月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主任醫師 |
知名於 | 近13年累計完成急診冠脈介入治療1600例以上,是完成急診介入手術例數最多的專家。此外,還有多年從事外周動脈疾病介入治療、心臟電生理和先心病介入治療的經歷。 |
知名作品 |
《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誌》 《老年心臟病學雜誌》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誌》 |
顏紅兵[1] 顏紅兵,內科教授,業務專長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冠脈介入治療。1959年12月生。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美國心臟病學院專科會員(FACC)。執業地點,阜外醫院。
個人簡介
在職信息:阜外醫院
所屬科室:心血管內科
職稱信息:主任醫師 教授
學歷信息:日本醫學博士
語言能力外語:英語和日語。
職務經歷
1、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冠心病中心副主任、胸痛中心副主任和15病區主任
2、是國內外每年完成的心臟介入手術例數最多的專家之一
3、《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誌》、《老年心臟病學雜誌》(英文版)、《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誌》、《心血管病學進展》和《心肺血管病雜誌》 編委
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華醫學雜誌》、《中華心血管病雜誌》 、《中華放射學雜誌》和《中國循環雜誌》審稿專家
5、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秘書長、中國CIT、美國TCT、日本CCT等國際眾多大型學術會議主席團成員和核心專家。
6、1982年-1985年武漢冶金醫專附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7、1988年-2004年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常務副主任
8、北京大學醫學部碩士生導師、副教授
9、2004年9月至2010年10月任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附屬北京安貞醫院28病區主任,主任醫師
10、2010年11月調入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工作 11、2014年10月18日,在第25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上,醫脈通就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療領域的一些熱點和爭議問題,特別採訪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顏紅兵教授。 12、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華醫學雜誌、中華心血管病雜誌、中華老年醫學雜誌等審稿專家,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誌、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誌、心臟病學進展、心肺血管雜誌等編委,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秘書長,國內外眾多大型學術會議主席團成員,國家發改委藥物評審專家。
13、博士研究生導師 14、美國心臟病學院專科會員(FACC)
15、經過顏紅兵教授短短3個月的辛苦努力,《美國不穩定型心絞痛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療指南》(2007修訂版)正式翻譯出版。在此,顏紅兵教授就新版的重要變化做了詳細解釋,同時,也對中國的醫生,特別是基層的醫生如何學習併合理的應用指南提出了建議。在此感謝顏紅兵教授對此次翻譯工作付出的辛苦!
學術專才
擅長:冠心病的診斷與介入治療 業務專長: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冠脈介入治療。 1977.7.武漢市第12中學高中畢業,是“文革”後恢復全國高考後的首批大學本科生。1982年12月年畢業於武漢大學醫學院並獲學士學位,1988年7月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並獲碩士學位,1994年4月畢業於日本國立濱松醫科大學並獲博士學位。承擔着多項國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文章200餘篇,專(譯)著30餘部。 近13年累計完成急診冠脈介入治療1600例以上,是完成急診介入手術例數最多的專家。此外,還有多年從事外周動脈疾病介入治療、心臟電生理和先心病介入治療的經歷。
職業成就
先後承擔過8項國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文章300篇,專(譯)著40部;獲美國冠心病診斷與治療指南(第2版) 首都醫科大學優秀教材3等獎;心房顫動經導管消融治療的研究中華醫學科技獎3等獎(第2研究人)。
心中有個太陽
顏紅兵和他的醫護團隊 在顏紅兵的心中,一直有個太陽:當一名好大夫,用良好的醫術和醫德去解除世人的病患之苦。
为了追逐心中的太阳,他在手术台上恪尽救死扶伤的职业伦理,带着白衣天使的大爱,把一个个心脏病患者从死亡线上拯救过来。
为了追逐心中的太阳,他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在世界医学前沿攻坚克难,以有涯之生探索无涯之知。
为了追逐心中的太阳,他和他的医护团队去年在病床只有43张的紧张情况下,完成介入手术3028例,手术质量与效率在全国乃至亚洲地区都处于领先水平。
盛夏时节,半月谈记者三次探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5病区,耳闻目睹了颜红兵和他的医护团队的动人事迹,更感受到一种倾情敬业、追求卓越的社会正能量。
一支充满爱心的团队,患者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今年55岁的颜红兵,不仅担任15病区主任,还兼任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副主任、胸痛中心副主任、美国心脏病学院专科会员(FACC),是国内外每年完成心脏介入手术例数排名在前的专家。
颜红兵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最多时一天做了33台手术,从早上8:30开台,一直做到次日凌晨三四点。他只在办公室窄小的沙发上休息几个小时,又开始紧张的早班交接工作。而这样的工作节奏,对于他来说,几乎是常态。
“医生每天是与病人打交道的,换句话讲,是拯救病人的。当你把一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或者让一个重病患者转危为安时,那种职业荣誉感和快乐感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颜红兵对半月谈记者说。
在颜红兵的带领下,15病区近些年来先后获得阜外医院“最佳医生集体奖”、“最佳护士集体奖”、“最佳病房奖”等。他也被评为“最佳病房主任”。
面对这些荣誉,颜红兵表示:“15病区的医护团队有非常好的基础,这里的大夫全是重点院校出来的,都是博士学位,专业很扎实。我就像老大哥一样,只要多替他们想一点,多替他们干一点,一切事情都好协调。”
孙羽是15病区的护士长,她漂亮干练、处事沉稳。在她的手下,有一支优秀的护士团队。“有什么事尽管来找我”是护士们的口头禅,这让患者感到像回到家一样,有安全感、亲切感。
护士贺娜兼任15病区教学老师。她告诉记者,病区有很多护士是90后,在家都没洗过碗、没叠过被子。但在病区里,她们会特别细心地给病人洗头、洗脚、剪指甲,甚至在有的病人排不出大便时,还会戴着手套帮助病人抠大便。“就在昨天,一家属给病人倒尿,没有站稳,值班护士赶紧扶过去,结果尿一下子全倒在她身上,这名护士也没有一丁点怨言。”
15病区是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作为一家之长,首先要有爱心。无论哪个医护人员家里有事,颜红兵都会尽全力帮助解决。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下工作,才会有效率和质量。颜红兵告诉记者,“如果医护人员受了委屈,我也能够理解。遇到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坐下来一起商量、解决。”
15病区医护人员的行为深深感动了病患者及其家属。卢先生因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住进15病区。他的女儿说,在网上看到病人对颜红兵主任评价非常高,就专程从东北赶到北京,来到15病区。事实证明,颜主任名副其实,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卢先生感叹道:“15病区医护人员给我们一种亲切、安全的感觉。遇到他们,让我感到生病后能在这里治疗也可以成为一件温暖的事。”
一支注重学习的团队,午餐时间变成业务学习会
颜红兵爱读书、好学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发表各类医学文章300多篇,专译著40余部,先后承担过10项国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记者问他如何分配时间,他笑答:“自己坚持的原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名医生,什么是有所为,就是要把时间花在临床上面,了解病人,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什么叫有所不为,像日常应酬、请客吃饭,我会尽量避免,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是一定的。鲁迅先生讲过,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颜红兵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批大学生,当年他18岁,是家族里考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他用“如饥似渴”形容那时的学习情景。武汉大学医学院本科是5年学制,共有10个寒暑假,最后一个假期因为要分配,其他9个寒暑假他都在学英语,这为他今后从事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颜红兵做了3年临床内科大夫,接着考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研究生,之后又到日本国立滨松医科大学学习,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当时,有一件事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躺在担架上,担架放得很低,日本医生高桥就单腿跪在地上,贴着耳边轻声问道:“奶奶,你哪里不舒服?”
这些学习经历使颜红兵受益颇多,他决心把15病区打造成学习型病区。国内外的一些医学会议,只要有机会,就给医护人员争取。
“15病区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每周二、周四的午餐时间变成了学术交流、病例讨论时间。各级医生既是参与者,又是主讲者。”孙羽说,讲座内容都很前沿,许多从15病区轮转走的进修医生也会专门回来参与学习讨论。
采访时,半月谈记者正好赶上15病区的一次午餐学习会,看到颜红兵主任快速扒拉了两口饭,就打开PPT给医护人员介绍目前欧洲最前沿的支架技术,医护人员也是手捧快餐,边吃边听。
“我们一般周二讲最新的医学知识,周四讲基础知识,这些东西需要反复学习。阜外医院是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形势;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收获。”颜红兵告诉记者。
15病区主治医师邵春丽说:“颜主任在医、教、研方面都非常优秀,总能给医生带来新理念、新思路。”
贺娜告诉记者,作为15病区的教学老师,她一方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护士们的护理水平;另一方面,自己也学习新的医学知识,尽量缩小与大夫之间的距离。这样医护就能配合默契,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我偶然梗了心,当地治不了,闹心又灰心。15病区大夫,用高尚的心、精益求精的技术,疏通了我堵住的心。15病区护士,个个都是火热的心、阳光的心。她们用爱心加诚心,精心加细心,呵护着每颗受伤的心,使患者宽心又顺心。”一位来自呼和浩特的患者在给15病区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一支制度完善的团队,工作强度大仍保持零差错
在阜外医院15病区门口,记者看到很多排队等候的病患者家属。据孙羽介绍,由于病人太多,他们不分白天、晚上还是节假日,都会收治。病房床位周转平均每天为15人次,手术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很大,但是连续几年,病区医护工作都是零差错。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靠的就是制度化管理。
“现代管理的模式,不是人管人,而是要用制度管人。那么这个制度,一定要符合你病区的特点。”颜红兵认为,一项制度管理模式不是拿到任何地方都通用。刚开始也要借鉴别人的东西,拿到自己的病房看看适不适合,不适合就改,适合的就学习和完善。
孙羽拿出了四大本规章制度,半月谈记者看到封皮上写着《15病区补充制度与流程》,翻开一看,里面内容十分详尽,有“护理管理制度与流程”、“患者安全制度与流程”以及“优质护理服务”等。每一项制度与流程里面,又分为制度内容与质量要求。比如,定期开家属座谈会,给予患者家属健康宣教;健康宣教语言要通俗易懂、容易理解等。
记者在医生办公室看到一张“15病区住院患者一览表”,表中清晰列出每位病人的出院、入院时间,姓名、性别、年龄、病史、术者、介入、保险等信息,让人一目了然。颜红兵介绍说:“这是值班医生每天必须填写的交班记录,非常符合我们病区的特点。因为病人流量实在太大了,医生实行的是轮班制,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一览表的话,很难了解每位病人的具体情况,容易出问题。”
副主任医师赵汉军告诉记者,他是2011年调到15病区的,工作量很大,可以说是以前的五六倍,但是非常有效率,团队合作也很和谐。如果有人要外出学习,别的医生就会帮助顶班,回来实在没有时间还班,大家也不会太计较。邵春丽亦有同感。她是去年10月来到15病区的,来之后感觉到这里的管理非常有秩序,每个环节都有细致的规定。
“这个团队是颜主任精心打造的,大家多年来合作一直很愉快。因为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很默契,也很到位。”15病区副主任医师华倚虹说。孙羽补充道:“我们这里的护士和大夫,无论谁遇到事情,都会相互提醒,弥补对方没有看到的漏洞。”
贺娜告诉记者,护士每个月都要进行培训和考核,并把每个人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改正。“此外,我们会给患者开健康讲座,让病人了解术前、术后的饮食等注意事项。心脏病患者一般不能多喝水,术后病人不知道喝多少,我们会给他买一个量杯,告诉具体的量。”
“15病区的制度管理很到位,特别注意细节。一日8次的送药,让我们看得很清楚。药袋信息、手带信息、患者信息,绝不会出错。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倡导文明医疗,践行生命守护。用老北京的话说,这就是个‘范儿’!”一位患者临出院时在《阜外感言》中如是说。
颜红兵常说一句话:“自己心中有个太阳。”而这个太阳,就是他的梦想,做一名好大夫。“什么叫好大夫,就是用最小的代价解决病人最大的问题。有了这个太阳,我总会感到自己有很多不足,所以一直在努力。我也希望未来能从15病区这个团队中成长起更多的医学专家以及优秀的医护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