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額穆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額穆鎮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下轄鎮,地處敦化市西北部,東與清溝子鄉、雁鳴湖鎮接壤,南與黃泥河鎮、黑石鄉相連,西以張廣才嶺為界與蛟河市前進鄉、南崗子鄉毗鄰,西北、北、東北與黑龍江省五常市沖河鎮沙河子鎮,海林市長汀鎮、舊街鄉交界, 行政區域面積169.11平方千米。

周朝時期,屬肅慎氏族;1984年,額穆鄉改鎮。截至2018年末,額穆鎮戶籍人口有11532人。截至2020年6月,額穆鎮下轄15個行政村。

2011年,額穆鎮財政總收入535萬元,比上年增長1%。人均財政收入443元,比上年增長0.9%。農民人均純收入7753元。2018年,額穆鎮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4個。[1]

建置沿革

周朝時期,屬肅慎氏族。

唐代渤海國,設湯州靈峰縣,屬中京顯德府。

遼代時期,屬東丹國。

金代時期,屬上京會寧府。

元朝時期,屬斡多里萬戶府。

明代時期,屬建州衛。

明永樂五年(1407年),設驛路和驛站(曷木遜邏)。

清乾隆元年(1736年),設額穆赫索羅佐領署,轄額穆及敦化縣境。

清光緒八年(1882年),屬敦化縣。

清宣統元年(1909年),設額穆縣。

民國元年(1912年),屬吉林省東南路道(後改稱延吉道)。

民國十二年(1923年),由吉林省直轄。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額穆縣公署遷駐蛟河鎮,在額穆索設行署,後稱嶺東辦事處。

民國二十一年(1939年)10月,額穆縣更名蛟河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先後將蛟河縣所轄張廣才嶺以東的黑石、官地、塔拉、額穆索等地劃歸敦化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設額穆縣,將敦化縣北部黃泥河、黑石、官地、額穆、沙河沿等地劃歸額穆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撤額穆縣,併入敦化縣,設第十區。

1956年,第十區分為額穆、青溝子、民眾3鄉。

1958年,額穆、民眾2鄉合併為額穆公社。

1983年,額穆公社改鄉。

1984年,額穆鄉改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額穆鎮下轄15個行政村:五道、新民、靠山、黎明、新集、大崴子、額穆、河南、中心、民眾、十里、樺樹、珠爾多河、北大秧、西北岔;下設42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額穆鎮下轄15個行政村:西北岔村、北大秧村、珠爾多河村、樺樹林子村、十里堡村、中心村、民眾村、河南村、新民村、五道溝村、靠山村、黎明村、新集村、大崴子村、額穆村, 鎮人民政府駐額穆村。[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額穆鎮地處敦化市西北部,東與清溝子鄉、雁鳴湖鎮接壤,南與黃泥河鎮、黑石鄉相連,西以張廣才嶺為界與蛟河市前進鄉、南崗子鄉毗鄰,西北、北、東北與黑龍江省五常市沖河鎮、沙河子鎮,海林市長汀鎮、舊街鄉交界, 行政區域面積169.1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額穆鎮地處敦化市北部、張廣才嶺東麓,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分為山地、丘陵、河谷盆地3種類型。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老爺嶺、老禿頂、平頂山、禿頂子、琵琶頂子、羊草山、毛子旗等11座,境內最高峰老爺嶺位於西北邊界與五常市交界處,海拔1696米;最低點位於珠爾多河注入牡丹江處,海拔360米。

氣候

額穆鎮屬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其特點是冬長夏短,四季更替明顯,隨海拔高度變化可分為4個小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2.4℃。無霜期年平均120天左右。

水文

額穆鎮境內河流屬松花江水系,主要河流有二級河珠爾多河、海浪河、威虎河、馬鹿河以及南部邊界的牡丹江。除牡丹江外均為二、三級河流,境內最大的河流為珠爾多河,發源於張廣才嶺主峰老爺嶺西麓,由北向南流向牡丹江,境內流長80千米,流域面積1750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額穆鎮境內已探明礦藏資源主要有鉬礦、硅藻土、花崗岩、石墨、橄欖綠寶石、砂金等。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林地面積236840公頃,占總面積的92.3%,森林覆蓋率93%。主要樹種有松、杉、椴、柞、樺、色、榆、楊、柳、楸、槐、橡等數十種,珍貴樹種有紅松、偃松、雲杉、紫椴、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等十餘種。有人參、黨參、靈芝、細辛、黃芪、黃柏、木通、平貝母、刺五加、五味子、龍膽草、返魂草、益母草、蒲公英、車前子等中藥材,木耳、猴頭、元蘑、榛蘑、蕨菜、薇菜、刺嫩芽、狗棗子、山里紅、山葡萄、山丁子、山梨、山杏、榛子、核桃、松籽等食用植物。野生動物有貉、狐狸、豹貓、獾子、水獺、刺蝟、松鼠、麝鼠、黃鼬、香鼬、野兔、野雞、野鴨、蝙蝠、蒼鷹、山雀、蛇、蛙等百餘種,國家一、二級珍稀保護動物有東北虎、金錢豹、黑熊、馬鹿、梅花鹿、紫貂、鴛鴦、百靈、黑琴雞、啄木鳥、貓頭鷹等十餘種。

人口

2011年末,額穆鎮總人口12202人。另有流動人口125人。總人口中,男性6331人,占51.9%;女性5871人,占48.1%;18歲以下1748人,占14.3%;18-60歲8993人,占73.7%;60歲以上1461人,占1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0847人,占88.9%;有朝鮮、滿、回、蒙古4個少數民族,共1355人,占11.1%。其中朝鮮族833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61.5%;滿族485人,占35.8%。2011年,人口出生率10.6‰,人口死亡率2.1‰,人口自然增長率8.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人。

截至2018年末,額穆鎮戶籍人口有11532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額穆鎮財政總收入535萬元,比上年增長1%。人均財政收入443元,比上年增長0.9%。農民人均純收入7753元。

2018年,額穆鎮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4個。

農業

2011年,額穆鎮有耕地面積85365畝,人均7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2億元,比上年增長11%,實現農業增加值0.9億元,占生產總值的31.7%。糧食作物以玉米、大豆、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1670噸,其中玉米19233噸,水稻6373噸,大豆4155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煙葉、中藥材、蔬菜等。畜牧業以飼養牛、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牛飼養量6173頭,年末存欄4880頭;生豬飼養量5667頭,年末存欄3301頭;羊飼養量4932隻,年末存欄2670隻;家禽飼養量6.3萬羽,上市家禽4.2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434噸;禽蛋25噸,鮮奶158噸;畜牧業總產值1640萬元。漁業以養殖鯉魚、草魚等為主。2011年,漁業總產值668萬元。2011年,大中型農業機械821台(輛),農業機械總動力22925千瓦。

工業

2011年,額穆鎮工業總產值8950萬元,比上年增長21%,實現工業增加值5502萬元,占生產總值的19.4%。2011年,額穆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職工175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350萬元,比上年增長20.3%。

商業

2011年末,額穆鎮有商業網點30個。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600萬元,比上年增長8%;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9658萬元,比上年增長6%。

金融業

2001年末,額穆鎮各類存款餘額8782萬元,比上年增長3.1%;人均儲蓄7197元;各項貸款餘額1560萬元,比上年增長0.4%。[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額穆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242人,專任教師23人;小學1所,在校生590人,專任教師8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初中1所,在校生209人,專任教師4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5%,小升初升學率96%,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98%。2011年,教育經費達739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706萬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額穆鎮有文化站(農民文體活動中心)1個,文化廣場1座;村民文化活動室15個;圖書室16個,藏書0.48萬冊。文化藝術團體2個,會員48人,年內舉辦大型文藝演出8場次;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額穆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6個,其中衛生院1個,村衛生所15個;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有病床28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3張,固定資產總值502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7人,其中執業醫師13人,註冊護士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4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3146人次,住院手術115台次,出院病人325人次。

2011年,額穆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83/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0%;孕產婦死亡率為0。

體育事業

2011年末,額穆鎮有體育場地1個。26%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25%。

社會保障

2011年,額穆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9戶,人數52人,支出18.8萬元,比上年增長18%,月人均301元,比上年增長21%;城市醫療救助2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2人次,共支出9.8萬元,比上年增長1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44戶,人數626人,支出87.9萬元,比上年增長22%,月人均117元,比上年增長21%;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1人,支出12.4萬元,比上年增長39.6%;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8人,支出13.3萬元,比上年增長26%;農村醫療救助13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11人次,共支出32.1萬元,比上年增長48%;農村臨時救濟30人次,支出8.6萬元,比上年增長2.3%。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9.5萬元,比上年增長14.3%。[5]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額穆鎮源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此地設置額穆赫索羅佐領衙門,"額穆赫"滿語意為水濱,"索羅"為十人戍所。後經音譯簡化稱額穆。額穆赫、額穆索、俄漠惠、曷木遜邏等均為不同歷史時期見於史書所用的名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