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從陌上來(王淑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從陌上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風從陌上來》中國當代作家王淑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風從陌上來

風行陌上,從三晉大地徐徐吹來,吹來太行山巔一個女子細膩的心思和淡淡的憂傷。

這個女子我見過,在蒲城,在榆林,她不言不語,我們相視一笑。不熟悉,也不陌生,文字早已為彼此的相遇埋下了伏筆。

一小時,一下午,一天。我把喧囂的塵世擱在一邊,靜靜地,看這本名為《風行陌上》的書,就像與那個安靜的女子對坐,聽她用古老優雅的山西方言講述那些發生在太行山的故事,故事裡有老屋,有小院,有戲台,有姥姥、姥爺、父親、母親、舅舅、妗子,有「昔陽孩」、瘋女人、老南、福鎖,還有女同學。她不急不緩地講述,語氣里少起波瀾,話語間不時夾雜着「俊蛋蛋」、「山坡坡」、「麻愣愣」、「土踏踏」、「喧乎乎」、「喜妍妍」、「瓷丁丁」、「恓惶惶」……等等這些足以萌化了心的疊音詞。這些疊音詞,是三晉大地的靈魂血肉,她把它們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了下來。

風從陌上來,一頁一頁,在紙頁上生動。這是一本很適合在午後陽光下,伴着一杯清茶閒閒閱讀的散文集。書中樸實的文字和舒緩的語調會讓人不由自主地安靜下來,日子變得分外溫柔,心思也隨着一篇篇簡短而幹練的文章變得細膩、潤澤,富有光華了起來。好的文字是性情的體現,讓人在讀後總能有聯想、思考或醒悟,從而與作者的思想達到高度的默契。生活中的彥芳沉默寡言,她把所有的心思都寫進了文字里,不急躁,不喧囂,不鬧騰,於平淡的敘述里展露着生活的真實,即使疼到心裡,也隱忍不發。這一點從她為文章取的題目就可窺見一斑:《黃昏的孤獨》《流年易逝簡靜前行》、《清明去尋一叢杏花》、《暮春,有風吹來》、《一路荒寒》……這不是一個筆尖有疾風驟雨的人會選擇的字詞組合,這是彥芳文字的獨特風格。

彥芳喜歡風,她除了給自己的書取名《風行陌上》外,還讓全書49篇文章中的46篇里都帶着「風」,「風」多的一篇能有十幾處,「風」少的一篇也有一兩處。「春風」、「秋風」、「颶風」、「寒風」、「涼風」、「清風」、「風輕雲淡」、「走風漏雨」、「飽經風霜」、「淒風苦雨」、「風生水起」、「血雨腥風」、「叱咤風雲」、「風煙俱淨」、「風華絕代」……她盡情地用風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就連《後記》里,也有「輕風拂過,牽牛花一閃一閃的,像夜幕里眨巴眨巴的星星」這樣的句子。一小時,一下午,一天,我像一個偵探,在彥芳的文字里尋找風,尋找與風有關的詞句與段落,與風有關的歡喜與悲憂。

在她的文字里,風是端坐在樹梢或屋脊上的,「腳步聲響起,它不動聲色地飄下來四下里去製造餘音。」風還可以「緊貼着牆根嗚嗚地叫。」而她「習慣在薄涼的城市固守自己,風和着鳥鳴淹沒繁蕪,這時候寧願寂靜若霜,消瘦成荒。」

風吹過的地方,落滿記憶。

吹過老屋屋頂的風荒蕪而蕭條,「是那棵年過百歲的老榆樹借了幾分秋風的力搖晃過來的。太老了,當它的頂冠在某年的一個風輕雲淡的日子無端斷裂後,它往昔的葳蕤也盡數散失。」 吹過杏花的風裡有溫暖,也有遺憾。着黑色平絨上衣,黑色褲子打着黑色裹腿,三寸金蓮套了雙精緻的黑色條絨鞋子,除腳上的白洋布襪和雪白的頭髮外,通身黑色的姥姥,踮着小腳摘下幾片花椒葉,做一小鍋香噴噴的毛毛拌湯,一聲:「外甥是狗,吃了就走,走吧,走吧!」溫暖了孫女一生的記憶;親人間說不清道不明的誤解,讓慈愛的姥爺突然變得不近人情,即使恩怨隨風散,也彌補不了彼此傷害的遺憾。

沉默的母親活在四季的風裡。春風裡的母親糊出帶着麵糊味兒的風車,夏風裡的母親包着稜角分明的粽子和柔韌筋道的涼粉,秋風裡的母親拖着椅子攆陽光,冬風裡的母親做繡花鞋,蒸喧乎乎的饅頭、包子、花卷……母親是彥芳文字的情感主線,沁入在她的每一篇文字里:看到青州街頭的樹,她想起母親墳頭的杏花;看到教堂,她想起被母親圈圈畫畫過的《聖經》;二舅喊着去他家摘杏,她想起母親院裡的杏也該成熟了;陪着二姨哭,是因為二姨像極了母親;就連夜行火車上的燈光,也能讓她想起母親住過的老屋……這是母親留給女兒的愛,無聲無息,卻無處不在。

父愛如山,厚重而深沉。「當他發現我做飯用的火是幾塊磚頭支起的電爐時,竟然圍着電爐轉了好幾圈,笑眯眯地跟我說:這多好,丫頭,做飯端鍋都黑不了手。看看你媽,一端鍋,一做火,就是一手黑,還是俺孩的火好。」可是,「父親回去後,跟母親提起我的境況,居然流了淚。」……彥芳就是這樣一個善於用細節描寫打動人心的作家,她進入寫作時,感官是打開的,視覺、聽覺與思維都是打開的,那一刻,她格外敏感。她對父親的這段描寫,像一把燒紅的烙鐵瞬間烙傷了我敏感的心。曾幾何時,我那倔犟剛強的父親將我送至幾百公里外的學校,臨別時笑着說,「學校的一切設施都挺好,爹放心了。」卻在給母親讀我寫給家裡的信時難過到淚流滿面。「丫頭啊,女兒家嫁人是找一輩子的靠山哩,會找的找當頭,不會找的看門樓。咱不跟旁人比彩禮,咱跟他們比人品……」讀着彥芳父親的殷殷叮嚀,想起在榆林時見到的那個才華橫溢的詩人楊樹,那是彥芳的靠山啊,一路風雨陪了來陪了去,平常日子裡你寫詩我寫文,偶爾相攜看山看水,多好的一對。

太行山的風一縷一縷在《風行陌上》的篇章段落里穿行,滿紙煙雲,到處是她的情、她的心、她的魂。她筆下的戲台、老院我沒去過,姥姥、姥爺、父親、母親以及「昔陽孩」和老南我也沒見過。但毫無疑問,不論她在寫什麼,她總在寫她自己,那些外在的風景折射着她內心的風景,那些珍藏在她生命里的親人、朋友甚至路人,遠比紙頁上的文字所表現出來的動人氣象更為豐富也更為深邃。

她的文字不動聲色。她在不動聲色里行走、書寫,似乎只是為了記錄與自己生命有關的記憶,不為打動他人,卻已打動了他人——她的文字里有光,善美的光。她憐憫孤苦無依的老南,並教會女兒尊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她疼惜沒有生育能力的二妗,二妗去世後她為她上墳;她掛念背井離鄉當學徒的「昔陽孩」,想和他再碰面,問問他有沒有去當兵,聊聊他的奶奶,奶奶的小屋,還有他們的同事;她原諒給她假幣的福鎖,希望他能像從前一樣坐在她家店門前稍事休息……

她傾心於她的家園,她愛家園的一切,家園的人,家園的事,家園的花草和樹木。她從晉中大地的深厚、安詳、淳樸中汲取養分滋養文字,而散文寫作講究的真實性讓她的情感得以釋放。

深刻而綿長的回憶是傷感的,在《風行陌上》中,冷靜、內斂、克制的氣息瀰漫在字裡行間,好像初秋的雨夜裡,無人深巷中緩緩穿行的風。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無從確定那一抹叫做命運的風會將我們引向何方,但這絲毫不會妨礙我們竭盡所能,去將這世界變得灑脫一點,快樂一點。雖然每個人的散文因為其處境不同,習慣以及生活態度的不同,感情表達的方式和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情感也是不同,但一部好的散文代表的不只是作家個人的心路歷程,更是一種高於生活的理念和思想。

竊以為,生活需要理性,需要冷靜的思考,但更多的時候,生活是火熱的,該大笑的時候要大笑,該擁抱的時候要擁抱。彥芳的文字過於理性克制,當然這也許是她的性格使然,但我還是願意看到她沉靜的文字里能夠多出幾分高昂的基調,像平靜的海面泛起波瀾,浪涌浪波連波,朵朵浪花點綴其間,也是一種別樣的美。

[1]

作者簡介

王淑萍,回族。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