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景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景畫通俗地說是以風景為題材的繪畫。中國畫中的山水畫屬於風景畫,但不用此概念。該詞約在20世紀傳入中國,僅使用於西方傳入的油畫、水彩畫等。西方的油畫風景、中國的山水畫最早只作為人物畫的背景,以後才逐步發展為獨立的畫科。

在西方,風景畫獨立成科,德國畫家A.丟勒的水彩畫和A.阿爾特多費爾的油畫中,出現地方性志風景畫。該畫種成熟於17世紀的荷蘭。J.van雷斯達爾、J.維采爾、M.霍貝瑪對風景畫的發展有較大貢獻。與此同時,又產生了海景畫夜景畫街景畫主要分科。意大利又有牧歌式的理想風景畫,法國有古代神話人物點景的英雄風景畫等。18世紀的英國畫家J.康斯特布爾使風景畫取得決定性發展。其直接描寫自然的寫生態度,影響到法國印象主義畫家。19世紀的畫家還注意表現高山、大海、晚秋、晨霧等前人未描繪過的自然風景。以C.柯羅 、J.-F.米萊為首的法國巴比松畫派,開始採取自然主義的態度表現風景。19世紀後期,印象主義畫家以明暗和色彩的微妙協調使風景畫成為繪畫中的重要門類。俄國的風景畫以I.I.希什金、I.I.列維坦為代表。日本則以東山魁夷為代表。西方繪畫傳入中國後,顏文梁作為早期的風景畫家而知名,吳冠中的風景畫富於民族情調 東西方差異 中國山水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審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同樣,在西方畫壇占重要地位的風景畫也是如此。 這兩種表現相同的對象卻採用不同的表現手法的藝術形式,在世界藝術寶庫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分別處在兩種不同的文明當中,不管是在東方古老璀璨的歷史和文化中,還是在古希臘及羅馬的巨大藝術成就中,這兩種藝術的審美價值都是人類發展的寶貴遺產。二者之間的異同的比較,有助於兩種偉大藝術的交流和發展。不管那一種藝術只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獲得更強的生命力。

所以,我們就以東方藝術的一個代表——中國山水畫,與西方文化的一個支流同樣也是影響巨大的——風景畫進行比較,看看中西方藝術之間的差異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當中國藝術家在儒道的影響下,致力於自身與天道的融合,西方的畫家則是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光環中完成自己理想的嬗變。我們要比較二者之間的異同,就需要從他們不同的發展歷程入手,從他們所處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環境出發去分析。因為藝術的根本區別和差異並不在單純的技法與材料,它們所賴以發展的思想基礎和美學理念才是相互比較的關鍵。

所以,本文理所當然將雙方的美學基礎和美學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儘管敘述深刻需要較好的美學素養及理論修養,儘管作者的理論水平不能讓這段美學思想的異同的語言寫的有見地,但是這個中西方藝術——甚至是不管那兩種藝術——相互比較的首要前提還是應放在重要的地位。當然兩者之間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也是比較的一個重點,這是直觀明了了解兩種藝術區別的最有效的方法。不管那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有本民族特有的表達方式。譬如當亞洲人在用筆渲染他們對自然的理解和熱愛時,非洲的土著卻在用刀刻劃着自己獨特的思想與執著的崇拜。

所以,本文將具體我們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首先是兩個畫種幾乎相近的起源;其次是發展過程中不同的美學思想和審美情趣;最後我們看看中西方風景畫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的異同,以及工具材料上的區別。

觸發靈感

畫畫不但能豐富孩提時代的生活,而且能幫助孩子進行智力的開發和對形象世界的認知,使他們受益終生。畫是美的體現,是形象思維的競技場。畫畫使孩子在思維上樹立空間概念,有助於孩子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解決一些疑難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通過畫畫,孩子能以準確捕捉形象的眼睛觀察世界,認識美、表現美、創造美。

風景 畫風景畫是孩子的繪畫作品從稚嫩慢慢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幼兒時期的風景畫一開始很少有實際景物的描繪,只是畫主觀印象中和想像中的景物。孩子慢慢地成長,對周圍的客觀事物、景象能夠進行認真觀察、比較了,加上自己的主觀感受,才能較真實地畫出想表現的對象。為了更多地增加孩子的繪畫素材和更好地提高繪畫能力,應該經常帶孩子去畫寫生畫。當我們面對的景象較為複雜和煩瑣,使人眼花繚亂而無從下手時,可對所看到的事物進行刪減,移動,取自己所需,使畫面主題更明確。 畫風景除了可以現場寫生,還可以通過記憶來畫。通過畫記憶畫,不但能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記憶能力,也能提高孩子的組織能力、表現能力和理解能力,促進孩子對四周環境信息的消化吸收和反饋,促進智力發展。

寫生畫和記憶畫的最終目的是為孩子進行創作畫收集素材,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孩子的繪畫語言表達能力。創作畫是孩子自我的表現,是孩子對周圍環境在觀察和理解後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和景物,加上豐富的想像的個性再現。畫創作畫應鼓勵孩子大膽想像,給孩子以自信、激發孩子的好奇心,這些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大有幫助。希望孩子們在學畫的過程中,能夠把寫生畫、記憶畫和創作畫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提高繪畫水平,在繪畫中享受創作的愉悅。

技法要點

空間距離的表現方法是根據形體的透視原理和空氣色彩的透視變化,表現景物之間的遠近層次關係。首先要處理好畫面的透視關係。畫者對基本的透視原理要掌握,如平行透視、成角透視等變化規律要懂得運用,學會處理視平線和景物的關係;其次要理解運用色彩透視規律。概括來說距離越近,色彩的純度越高,明暗對比越強,冷暖對比越明確 ,且前面的色彩比遠處的色彩要暖。此外空氣層也有一定的色素,越遠的景物,越失去它本來的面目,而與天空的色調接近,成為一片淡藍色。 還可以利用主次、濃淡和虛實加強空間感,在表現手法上有意識地將主要與次要、虛與實結合起來處理。前面的、主要的景物可畫得實、濃一些,反之要虛、淡。這樣不但表現出畫面的情趣,也增強了空間感。

空間層次的表現,關鍵在於處理好近、中、遠三個層次的景物。我們要學會面對複雜的景物,有意識地進行組織,將景物加以歸納,運用透視、色彩知識及各種處理手法,如水彩畫特有的乾濕畫法及技法表現中的虛實關係,力求層次分明。

西方大師

戈延

戈延(Jan van Goyen,l596--1656)是第一代風景畫家中的佼佼者,他擅長表現江河景色。他的名作《鄉村景色》(約1645),真實地再現了荷蘭的自然風貌。雲天占據着大部分畫面,壓得很低的視平線把觀眾與河邊景象拉近了,這種構圖方式,成為荷蘭風景畫中常見的手法。

薩恩列達姆

與戈延同屬一代的薩恩列達姆(Pieter Saenredam,l597--1665)是一位很特殊的畫家。絕大多數風景畫家描繪的都是露天的自然景色,當他們表現建築物時,往往也是描繪它們的外觀。薩恩列達姆卻與此不同,他喜歡錶現建築物內部。一看他那四壁潔白的《聖巴沃教堂》(1660)等作品,就會對崇尚簡樸的荷蘭新教精神有所體味。在這樣的環境中,無法產生意大利那樣的美術。薩恩列達姆精於再現建築空間的才能,在他一系列描繪教堂內景的作品上得到了充分發揮。

揚·斯丁

荷蘭風俗畫家揚·斯丁的作品具有古典美,他的風景畫也具有故事性,而同時期的荷蘭風俗畫家維米爾在《代爾夫特風景》中以精確的筆法維我們如實的描繪了他的家鄉代爾夫特的風景。 荷蘭風景畫全盛時期的代表人物,首推彼得·德·霍赫,雅·雷斯達爾(Jacobvan Ruisdael,1628/1629--1682)和他的學生霍貝瑪(Meyndert Hobbema,1638--1709)。

洛蘭

法國古典主義畫家中,洛蘭的風景畫中人物只是點綴,他的風景是浪漫詩意的,充滿了抒情意味。《風景:以撒和利百加的婚禮》是洛蘭更出色的風景畫。

雷斯達爾

雷斯達爾生在哈萊姆城,1657年移居阿姆斯特丹,在那裡,他收了一批弟子,其中就包括霍貝瑪。勒依斯達爾描繪的題材較為多樣,在那些運用並不算怎麼豐富的色彩描繪的風景畫中,他生動地傳達出變化中的自然形態、光線、氛圍,並把主觀感受融入客觀景物。 雷斯達爾是荷蘭風景畫中傑出的一位,作品《埃克河邊德磨房》是典型的荷蘭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動力的讚頌。 《哈萊姆風光》(約1670)以開闊的構圖展現出這個城市郊外的景致,高遠的天空上移動着層層雲片,陽光從雲隙間投射下來,使地上的景色具有了強烈對比,整個作品於生動中洋溢着一種戲劇性感覺。代表作還有《韋克的風車》

霍貝瑪

荷蘭 霍貝瑪代表作《林間小道》又稱《米德爾哈尼斯林蔭道》(1689)。 跟著名的老師相比,霍貝瑪的繪畫顯得更加平和,開闊明朗,代表做《林間小道》這幅畫在美術技法教學上一直被用作古典的示範作品。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明晰,構圖處理有力地表現出空間的推移,使人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成為運用透視法的典範。

格列科

16世紀文藝復興後期樣式主義畫家格列科畫的《托萊多風景》展示了他的獨特畫風。

勃魯蓋爾

尼德蘭現實主義畫家勃魯蓋爾,《雪中獵人》是他1565年創作德六幅田園式風景畫之一。勃魯蓋爾有格綽號叫「農民勃魯蓋爾」,他以深刻德筆觸,精準德表達了土地上生活着的精神面貌。

阿爾特多費爾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阿爾特多費爾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較有成就的風景畫家,也是德國風景畫的奠基人。《有城堡的景色》是第一批獨立的風景畫之一。 中國畫 兩年前,一部名為《極端的時代:20世紀世界史》的外國歷史著作,把即將過去的這個世紀概括為「不僅僅是盡人皆知的有過巨大社會災難的世紀,也是人類自石器時代以來,在人的行為上發生最深刻的變革的一個世紀。」對於中國而言,20世紀也是中國社會生活發生廣泛、深刻變動的世紀。社會文化的變遷牽動中國人對待自然的心情和態度,也牽動中國人對待藝術的心情和態度。出畫面上的自然風景,曲折地反映着社會文化、心理的變遷,有時候表現為期望,有時候表現為迷惘,有時候表現為適應,有時候則是一種追憶。而從事風景畫創作的畫家,通過自然景色,反映了與其社會身份、社會角色相適應的心境。通過一些作品回顧百年來中國風景畫的發展歷程。它們不一定是我所考察的時期和我所舉出的畫家的最優秀的風景回,但它們可以代表這些階段風景畫的不同文化類型,它們的作者也代表着不同時期的不同社會角色。

1、承接着40年代的戰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確實是20世紀中國藝術的轉折點。毛澤東文藝思想是列寧主義文學藝術觀的中國化,中國共產黨要求一切文藝工作成為黨所領導的,革命事業的「齒輪和螺絲釘」。文藝作品的審美標準是工農兵群眾的「喜聞樂見」,風景畫當然不能置身事外。

1953年 6月,中共中央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以此為「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秋天,第二次文代會在北京舉行,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作《為總路線而奮鬥的文藝工作者的任務》的報告,會議號召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加強學習,掌握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創作高度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

在風景畫創作方面,董希文的《春到西藏》、吳作人的《佛子嶺水庫》、艾中信的《通往烏魯木齊》,是當時備受好評的作品。董希文的《春到西藏》作於1954年,那是青藏、康藏(即川藏)公路通車的一年。作者自覺遵照黨的文藝工作方針,學習黨的民族政策,深入生活之後完成了這幅風景畫作品。該作品構圖、色彩都體現着50年代主流文化的取向,在繪畫處理上,董希文繼續探求民族、民間繪畫形式在油畫創作中的運用,畫面鮮艷、明朗、開闊、樂觀,藍天下盛開的花朵、寬廣的待開墾的土地、在陽光下耕作的藏族婦女……組成寓意明確的圖像,而點題的細節是沿着遠處新修的公路源源而至的解放軍車隊。自然界的春天是畫家「比興」的材料,作品的主題是表現西藏人民翻身解放的政治春天。這幅畫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原則在風景畫創作中取得成功的例證。[1]


董希文的油畫創作不是一以貫之的直線發展,自1949年以後,他極力探求一種通俗風格。從《開國大典》到《春到西藏》,這種通俗的寫實風格似乎達到頂點。後期的人物畫和風景畫又有另一種追求,但他未能走到他預期的目的。與《春到西藏》同一年問世的《通往烏魯木齊》,是艾中信的作品。那是蘭新鐵路正在河西走廊緊張修築的時期,這幅畫是作者深入蘭新鐵路工地體驗生活的成果。畫家把西北高原壯麗的自然和沸騰的築路工地組織起來,吸取山水畫長卷的構圖方式,山脈、雲霞、煙塵、冰雪和無盡的人群組成一往無前的動勢。這和《春到西藏》一樣,它不是通常意義的山水或風景,而是一種「歷史風景」,它的主題是人對自然的征服。

正是這種作品,成為50年代中國油畫風景的主流樣式。這些畫是中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產生的,它們是配合、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的藝術作品。畫面上充滿了當時舉國上下共有的豪邁、樂觀氣氛。也只有這個時期才有這樣的氣氛。《春到西藏》和《通往烏魯木齊》不一定能代表兩位畫家繪畫創作的藝術成就,但很能代表50年代中國主流藝術中的風景畫模式。

2 、從1957年夏季開始,中國社會政治形勢急轉直下。在反右「陰謀」中,50萬知識分子、幹部、學生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開始了狂熱的「大躍進」,全國農村普遍建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4億人進入公社食堂吃飯,許多地方宣布已經進入共產主義;隨之而來的是曠古未有的大饑荒。在文藝領域,經過反右、交心、拔白旗、興無滅資、反右傾等一系列政治運動之後,毛澤東提出的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兩結合」創作方法,成為全黨全國全民文藝創作的指導思想。

50年代後期,繪畫創作出現了一種新的樣式,那就是以毛澤東詩詞為題,而以山水為畫面主體的繪畫。油畫家大都忙於反映「火熱的鬥爭生活」,這給水墨畫家留下了施展才能的空間。傅抱石和關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完成於1959年,這件幅面巨大的水墨設色作品是為新建的人民大會堂創作的,曾經各級領導反覆審查認可,完成時由毛澤東親自題寫「江山如此多嬌」,然後安置在人民大會堂的中心部位。選擇《江山如此多嬌》這個題目作畫,是由於毛澤東寫過《沁園春 詠雪》這首詞。

這個創作任務的中心,就是如何再現毛澤東原詞所描述的北國風光。而在北國雪景之中所貫穿的則是毛澤東本人高視闊步、睥睨千古的英雄主義氣概。也就是說,畫家的任務是通過特殊的山水形式,讚頌毛澤東的英雄主義氣概。作為首都紀念國慶10周年的「十大建築」之首的人民大會堂,曾被國外建築家形容為「給巨人準備的房子」,它的一切都追求着一種超正常標準的巨大。《江山如此多嬌》當然得極大,這對習慣於小幅宣紙上揮灑水墨的畫家來說,顯然是勉為其難。完成之後的作品曾贏得一片喝彩,但在近距離看過原作的畫家們,大都不置可否。作者之一的傅抱石自己就極不滿意,曾鄭重要求重畫而未能如願。傅抱石回憶說,他畫《江山如此多嬌》時,時時都感到緊張。這固然有工具材料、習慣了的技法與特大畫面的矛盾(陳傳席教授記述過傅抱石無酒不能放手作畫的習慣,而在繪製這幅大畫時苦於無酒,想來這也是一種矛盾),但根本的矛盾是嚴重的政治要求與畫家藝術個性之間的矛盾。

60年代初期,以毛主席詩詞為繪畫主題的水墨畫創作十分普遍,傅抱石和關山月畫了不少以毛主席詩詞為題的作品,李可染、錢松岳甚至潘天壽也都有這種作品。客觀地看,在「突出政治」的喧囂日甚一日的年代,毛主席詩詞為山水畫創作留下了一方狹小卻能生存的空間。這類創作都沒有發揮出畫家應有的藝術水平,它為藝術史留下了那個特殊年代的特殊藝術氣氛,透過這類作品,可以參悟當時畫家的特殊心態。

3 、1964年冬天,具有上千年歷史的風景——山水畫創作出現中斷。此後10年間,風景畫和別的許多文化現象一樣銷聲匿跡。據後來考證,當時未被關進監獄或「牛棚」的畫家中,也有十分勇敢的人,他們在私下擅自畫畫,其中就有畫山水或風景的人。但在當時公開場合,可以展覽和出版的,只有像《毛主席去安源》這樣的畫。到70年代初期,出現了有數的幾張山水畫和風景畫,後來有關部門又組織畫家為賓館和外貿作畫,山水、風景畫又陸續出現。李可染畫的《韶山》,王路畫的《古田光輝染層林》是可以代表那個時期文化特色的山水、風景畫。「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李可染被批鬥、抄家,戴高帽子、掛「牛鬼蛇神」大牌遊街,然後被關進牛棚接受審查。

1970年,李可染與中央美術學院部分教師一起,下放湖北丹江口「五七幹校」接受再教育,分派給李可染的工作是看管自行車。1972年,他奉調回京,開始為革命畫畫。《韶山》是作於1974年的作品,它的全名是《韶山革命聖地予主席舊居》。作品構圖與當時流行的韶山照片差不多,但畫家車前景添加了一排參天的松樹,房屋周圍畫了一隊隊高舉紅旗要來哼仰革命聖地的人物,他們有的來這裡開「講用會」,有的在列隊合影,從衣着看,當屬各民族群眾無疑。畫面上方,有作者題跋,除標題和「可染敬寫」等字樣外,還有用小字寫的「中國人民偉大領袖毛主席就誕生在韶山這座農舍里……」約150餘字的長跋。李可染是中國當代最具才華和個性色彩的山水畫家,善用濃墨層層暈染,構成渾厚華滋的山林奇境。「文革」前,曾有人批評其山水畫為「江山如此多黑」

但在這件作品中,他喜歡的深重墨爭被革命聖地的無際光焰「蕩滌』』得不知去向,而他那早已為人們熟悉的蒼潤筆墨,幾乎全被拘謹的勾描所代替。自從湘潭韶山成為「聖地」,許多作者在描畫它的時候難免受制於宗教迷狂。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中本來缺乏宗教精神,所以「聖地」往往帶有土地廟或灶王爺神龕式的裝飾趣味。1959年傅抱石畫望((毛主席故居》,與1974年李可染的這件作品之間的趣味差異是十分清楚的。就在這幅頌聖之作完成之時,李可染被推人「批判資產階級文藝黑線回潮」的大批判濁浪狂潮之中。這次大批判摧毀了李可染的身心健康,留給畫家的疾患再也沒有恢復。

王路的《古田光輝染層林》描繪的是「古田會議」原址,畫面正中是紅楓蒼松簇擁着的古田會議院落。房屋上面豎立着「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紅色大字,院落周圍是飄揚的紅旗和前來瞻仰革命聖地的工農兵群眾,前景是正在金色的田野里收割稻穀的公社社員。當年舉行古田會議的地方,是一所舊式鄉村院落,要是如實描繪,就不可能顯示這一革命紀念地的偉大崇高光輝神聖。作者通過屋後山林和遠處群山的渲染,襯出這一座房屋的鮮麗明朗。建築物的絕對對稱,豐收季節的的溫暖色調,高大挺拔的松樹,雲霧繚繞的群山……在當時都是具有特定寓意的符號。所有的畫家和所有的觀眾,也都十分了解這些符號的寓意。

在與革命聖地有關的繪畫作品中,不論油畫國畫,幾乎沒有不使用這些符號的。《古田光輝染層林》是為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創作的,題材牽涉到中共黨史,這類作品都得經過各級領導層層把關審查。最終審查通過的作品,實際上並不完全是作者個人藝術意圖的體現,按當時的說法,它是黨的領導和群眾智慧的產物,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碩果,而創作這幅風景畫的人,只是執行毛主席革命文藝路線,接受黨的領導,聽取群眾意見的普通勞動者,他畫了一幅風景畫,與工人生產出一個機器零件的性質沒有什麼兩樣——這已經是當時的畫家所能得到的最高評價了。

4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政府開始清理「文革」後各個領域中「左」的政策及其嚴重後果,包括「左」的文藝政策及其後果,這使中國的畫家們絕處逢生,獲得了自1957年以來從未有過的活動空間。由胡耀邦負責實施的平反「冤、假、錯案」行動,使大批蒙受政治迫害的無辜者獲得解放。被戴上各色政治「帽子」的藝術家恢復了人身自由和藝術創作的權利。

70年代末,在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中被下放到邊遠地區的畫家,陸續返回原先工作的地方,重新拿起了畫筆。張欽若和朱乃正是552877名右派分子中的兩個,他們在70年代末得到平反,挽回了失去的藝術青春,隨即創作了多幅風景畫。這些作品不僅表現他們曾長期生活的邊地風貌,而且也反映了他們個人和絕大部分中國藝術家當時的心境。

張欽若在北大荒和黑龍江一帶勞動生活了20年。1979年獲得平反以後,連續畫出《黑土地》、《初春》、《山莊秋艷》等描繪白山黑水自然風光的作品。這些作品以自由的筆觸和溫暖的色調,表達了東北大地特有的坦蕩質樸,反映了畫家在生活重新開始時滿懷希望的樂觀胸懷。長期的曠野生活,對於張欽若的藝術氣質不可能沒有影響。80年代以後的作品,顯然變得自由、灑脫,不再拘泥於如實反映真人實境的細節,而更具有表現性。朱乃正是在當學生的時候被打成右派分子的,按當時的政策,對學生中的右派寬大處理。他在青海高原工作20年,1979年獲得平反之後回到北京,創作了一批取材於西北高原的風景畫,進入他繪畫創作的全盛期。《青海長雲》是他這一時期風景畫的代表作,作品以夏日青海高遠澄澈的天空為主體,遊蕩着日影的高原和奇峰峻岭似的白雲,給人崇高壯美的感覺,畫面空闊而不空泛。

這種景象在南方是不可能看到的,在西北高原卻司空見慣。生長在江南的朱乃正曾說,中國人要畫出好畫,得到北方去。這句話意味深長,不止於對北方自然景色的偏好。張欽若這一時期的風景畫是親切和自由的,朱乃正則表現出詩意的崇高,他們共同的特點是一種不計前嫌的曠達。中國知識分子對強暴橫逆之淡然處之,和在遭受迫害之後的不計前嫌,可以說是20世紀人類文化史上特異的一頁,這對於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發展將會產生什麼後果,有待歷史的驗證。

5、中國畫家對環境的興趣,一直其中在非人工的自然上。從20世紀初期開始的油畫風景創作,也以自然風景為主體。

50年代開始,山水——風景畫作品出現了人民「戰天鬥地「的場面和戰鬥的成果。改革開放以後,」四個現代化「建設吸引了一些藝術家的注意。與過去的建設景象不同的是,21世紀不再讚頌建設工程中大搞群眾運動,中國人開始以欣羨的眼光關注科學技術,這使畫家有可能以新的視角和新的心態描畫現代化建設的景象,為中國風景畫的歷史序列增加前所未有的畫面。

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畫家當推韋啟美。韋啟美於80年代先後畫出《立交橋》、《秋天的公路》、《雲》、《子夜》、《五號碼頭》、《大壩的構思》、《新線》等一系列描繪現代設施的作品。這也是「風景」,一種被現代人的智慧和工業——科技力量改變了原有形態的「風景」。他用垂直、水平的直線,勻整優美的弧線,精確的塊、面,表現他所謂的「純淨而堅實,嚴密而空靈的世界」。韋啟美的這些風景畫,不僅僅是風景題材的改變。在這些由人工造成的景象里,迴蕩着一種樂觀、智慧、明朗的現代情調,它所蘊涵的感情絕不是刻板和膚淺的。在有些作品中,可以品味出人類對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含有驚愕的欣賞;而在另外一些作品裡,又能感受到置身於第二自然的現代人難以排遣的孤獨和迷惘。 就描寫工業——科技建設景物的風景畫而言,韋啟美的作品顯然超越了50一60年代幾位油畫前輩的作品,包括像吳作人的《佛子嶺水庫》、常書鴻的《劉家峽水庫》和許幸之的海港、工廠,原因在於韋啟美的作品不只是新建設的圖像報道,他表現了現代人含蓄而微妙的心緒。進人90年代以來,韋啟美繼續有類似風格和題材的作品問世。但很明顯的事實是,像韋啟美這樣,從當代建設中獲得創作靈感的中國風景畫家幾乎是絕無僅有。

6、80年代是中國現代藝術發展的轉折時期,許多畫家開始對幾十年來一直居於主流地位的通俗寫實風格表示懷疑。率先對主流繪畫觀念公開提出挑戰的,是當時已經不年輕的吳冠中,正是由於吳冠中的年齡和經歷,主流藝術不能不正視他的挑戰。他從油畫、水墨畫和藝術評論幾個方面同時發難。連續幾篇關於形式美、抽象美和繪畫內容與繪畫形式關係的文章,使體制內藝術觀念陣腳大亂,使得一些人耿耿於懷,沒齒不忘。而他的水墨畫創作在中國畫行內的反應則是「毀譽參半」,箇中原委在於對他的水墨畫的評價,必然連帶一些根本的藝術信念,例如對於「筆墨」習規和對於「文人畫」傳統的信念等等。從80年代開始,吳冠中的一批水墨風景畫引起藝壇關注,《春雪》、《松魂》和稍後的《春山雪霽》等,以獨特的形式節律表現了他個人心目中的中國山水精神。他的水墨風景畫畫得十分輕快,畫面單純、開朗,筆致清逸而大氣盤桓,個性特徵(不論人們如何評價這種特徵)十分突出。[2]


這種創作態度在此前幾十年中國風景畫創作中幾近絕跡,其中包括因其藝術風格難以見容於「左」的文藝體制而轉入「地下」的林風眠的風景畫創作。而吳冠中在形式上的變化,較乃師林風眠更為大膽。從「文化大革命」中,在「兩結合」創作方法,「三結合」創作體制之下創作的革命風景畫,到吳冠中的具有抽象表現性的風景畫,其間反差極其巨大,這反映出中國畫家的創作環境和思想狀況發生了相當深刻的變化,也告訴人們,「左」的統治並未如其所願地摧毀中國風景畫藝術的創造活力。在吳冠中集中展示他的這批作品之前,一些中年畫家也在畫具有抽象意味的風景,如曹達立,但他遲遲未獲集中展示的時機。吳冠中作品的公開展覽,說明中國風景畫創作終於進入了一個變革階段。這種變革引起各種批評,批評者仍然在計較筆墨功夫、色彩、造型規律……與同時期給予黃秋園作品的無保留的熱情形成有趣的對比。這反映出中國主流藝術的結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7、90年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發展,是體制內外同時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復歸傳統成為一種潮流,儘管不同的力量對此有不同的動機,但它已經形成合力,影響面之廣,超出「五四」以後的任何階段。在美術界,除「重寫」中國美術史(如重新評價「四王」,重新評價20世紀初期對傳統繪畫的批判,重新評價引進西方美術等)之外,在美術創作上,也有從題材和形式兩方面復歸傳統文化的跡象。在風景畫創作中,最顯著的是畫家和觀眾對古老歷史景物的偏好和從傳統水墨畫中汲取形式處理的方式。

早在羅工柳、吳冠中60年代的部分風景畫作品中,就已經可以看出中國油畫家對吸收傳統繪畫形式的興趣。到90年代,一些油畫家開始以「名正言順」的氣概,進行這方面的試驗,洪凌和曹吉岡的作品可以作為這類創作的代表。洪凌在90年代初期拿出了他的油畫山水,一開始就受到關注。他的油畫山水不是簡單地搬用水墨畫的皴擦點染,而是要把油畫的色調和空間處理與中國山水的氣韻糅和起來。由於他將筆墨觀念用到作品中,同時避免強調景物的空間透視關係,所以他的作品顯得斑駁凝重,又具有現代繪畫的平面性。如果以古人評論諸家山水的話來說,洪凌屬於「得山林之質」的一路。

洪凌的畫仍然注重色彩,筆墨韻味的借鑑並沒有降低畫面色彩的豐富性。相形之下,曹吉岡的油畫風景就更接近水墨。他毫不猶豫地在油畫風景中挖掘黑色的豐富而微妙的表現力,以油畫筆觸模擬水墨山水畫中的皴擦,充分發揮油畫在表現空間深度方面的特長,使那些略似北宋山水局部的景物顯得蒼茫深邃,而放大了的溪澗岩岫的形體,使畫面帶有超現實意味。類似的試驗遠不止這兩位,他們都悟出中國油畫風景在學習西方繪畫的同時,完全可以從本土繪畫藝術中挖掘有益的養分。因為對於表現中國人的山水趣味來說,由中國本土發展起來的繪畫藝術必然具有外來藝術不可能有的便利之處。他們的試驗得以順利開展,開放的文化環境是決定性因素之一。

而50年代以後類似的試驗,曾經面臨不可逾越的障礙,即傳統水墨畫的形式特徵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繪畫為政治鬥爭服務的矛盾,對於畫家來說,那首先是一種審美趣味的矛盾。如果油畫家以表現「三大革命鬥爭」為自己的藝術使命的話,傳統水墨的沉靜、幽雅、含蓄,與「三大革命鬥爭」在繪畫形式方面的特殊審美要求,永遠是格格不入的。而像洪凌、曹吉岡他們的作品,正是在表現山水的沉靜、幽雅和含蓄方面最為得心應手。

100年來,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確實發生了許多變化,但風景畫內容和形式的變化,並不全是自然環境引起的變化,它更反映着人們心境的變化,反映着中國人在觀看自然、思索自然時的心情和由此引發的感慨。影響中國畫家心情思緒的環境因素很多,就20世紀而言,政治形勢的變動是異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它有時迫使畫家作出並非自願的藝術表現,作品表面的氣氛也許與作者當時的心境完全相反,這在風景畫史上是十分特殊的一頁,因而就特別值得關注。而從整體上看,中國人對自然的深切感情,在任何文化環境裡都不曾消失,這是風景畫在新的世紀裡不會從中國文化中消失的根本原因。

賞析步驟

1:了解作者,國籍,生平,年代,流派(很有用的,如果做研究的話)。 2:了解創作這幅畫的原因,沒有原因則了解這幅畫的內容。 3:了解是怎麼畫的,技法,材料,大小,風格。 4:了解歷史上的批評家對它的評價,對作者的評價。 5:(最重要的一點)你對它的最直觀的評價,不要因為它是大師的作品而猶豫,當今世界任何人都是藝術家。

風景油畫

風景油畫是以自然景物為描繪對象,用油畫材料進行繪畫創作,稱為風景油畫,早期的繪畫並沒有這一獨立的門類,風景油畫只是在一些人物畫中以背景或陪襯的形式出現。直至文藝復興以後的16世紀,風景油畫才作為獨立的繪畫體裁出現於歐洲畫壇,並得到極大發展。

風景油畫按類別可分為:寫實風景油畫,印象風景油畫,抽象風景油畫,古典風景油畫,現代風景油畫,歐美風景油畫,俄羅斯風景油畫,荷蘭風景油畫,地中海風景油畫,托馬斯風景油畫,森林風景油畫,高山流水風景油畫,田園風光風景油畫,.桂林山水風景油畫,白樺樹林風景油畫等各地的名勝古蹟畫家也都進行過描繪創作。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