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潮中奮起的中國教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風潮中奮起的中國教會》是趙紫宸所著作品,出自於《趙紫宸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

艱難痛苦,是天然與人生演進的歷程中,促進奮鬥,激起創造最經濟的方法。艱難不廣大,人有容忍耐受的餘地;痛苦不劇烈,人有苟安旦夕的可能。等到艱難轉為危險,痛苦瀕於死亡,人必要入地登天,鑽頭覓縫,尋一出路,使危險為平安,使痛苦變快愉。不逢不得已的事情,人就不肯擔負重大的責任,不逢至不得已的事情,人決不肯死心塌地去徹底地解決當前的問題。中國教會,久已應有徹底的思想與改造;只因為內缺懇切的要求,外無兇猛的刺激,故有停鞭按轡的現狀。現在則不然了。反基督教運動藉着政治的權勢,開始與基督教為難。南方的國民政府,對於基督教會及教會學校有收回主權,實行立案的種種明文。在此情勢之下,中華基督徒不得不作徹底的思考,立鮮明的表幟。人間萬事,若要有徹底的解決,即非容易;不過不徹底解決,只可以暫時避免艱難與痛苦,斷不能將艱難剷除,痛苦消滅了。今日中國教會決不再要用嗎啡針來止痛,乃要「一摑一掌血,一棒一條痕」地創造她自己的生命。教會現在逢到了廣大的艱難,劇烈的痛苦麼?可賀!微明復暗,在雞唱之後,果然;然而立刻要天曉了!

教會為什麼必待艱難痛苦而後奮起呢?豈非投機麼?趨時而隨波逐流麼?人盡可如此說,我盡可不如此想。中國沒有艱難痛苦,能有全民運動如此洶湧澎湃,要將一切不平等不公義淹沒麼?中國人民豈皆作投機事業的麼?好。不過教會是引導群生,使皆得救的;何故不做引導的工作,而反被引導,受指點呢?生之端緒,豈惟一二,因果互轉,表里為用;教會可為引導的事功,亦可受指點於社會,蓋教會亦一社會制度耳。昔曾有貢獻者,今日受訓練與指導;今日受訓導者,他日當有更大的貢獻。受訓導者有受之之力,因而改作創造,躍上正軌,而發揚人生的精神生活,其力量還系內發,決非外鑠之勢力所能轉移。無力量而隨波逐流則謂之投機,有權衡而因風轉帆則謂之創造。中國教會果作投機之事與否,不能以今日的改變為斷定,應當以此後的精神為準則。東風東倒,西風西倒,猶之無定的垂柳,便是投機。時機到而發生徹底的覺悟,一往直前,不畏難,不退轉,以創造新局面,是乘機,不是投機。投機乘機,其間不可以道里計。中國教會乘此時機,躍入軌道,作切實光明的貢獻,正不必「故作小紅桃杏色」也!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我主耶穌基督說:「心裡貧乏者有福,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為義受逼害的人有福,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生命的原理,古今中外的聖賢都早已道著,就是:生於憂患。會在於今日總算是生於憂患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廣東、福建、陝西等省的西宣教師,尤其是英國宣教師,有許多已經離開他們建立在中國的教會。他們離開了,他們背後的教友尚不免於群羊失了牧人的情況。他們的教會,能像「落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在[非]人間」麼?有些地方,中國教士,身受恥辱,如湖南瀏陽的某牧師,負手遊街,口呼自己為帝國主義的走狗。其同道者,因畏退縮,與教會脫離關係,以免恥辱的痛苦。湖南的教會學校一一關閉,湖北武漢的學校與信徒,出於急迫,力與合作,雖尚支持,已不免於投機的譏誚。據傳聞之言,去年一年中廣東教會減少了近萬信徒。廣東教會鑒此情形,已經積極預備,去應付時局,建設自己的事業。「迅雷不及掩耳」,試問明日的中國的教會如何?

出處收錄

此文出自於《趙紫宸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趙紫宸(1888—1979),舉世公認的中國基督教神學家和教育家,中國基督教本色化神學奠基人,基督教詩人。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碩士,東吳大學榮譽文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神學博士。任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東吳大學校務長、燕京大學宗教學院教授及院長,世界基督教協進會六位主席之一。他深受西方基督教自由神學的薰陶,終生努力嘗試將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神學精華進行融合。他的著述是研究中國基督教神學、中國基督教史的必讀書目。

神學(theology),又稱聖經學。是歐洲著名的經院哲學的前身。最早的神學起源於聖保羅[1],聖保羅用基督的話語來解釋天地奧秘、人生百態,遂成神學之基礎。5世紀左右,聖安東尼奧用聖經來補充他自己的元素論,進一步為神學奠定基礎。到了中世紀早期,神學家只是對基督教的聖經、信條加以闡述,或對文獻、經籍的一些段落進行注釋。到11世紀,神學命題日益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在回答這些問題時,人們將正反兩面的理由或意見列舉出來,然後加以分析,得出結論。當時稱這種方法為辯證法。而辯證法也成為經院哲學的基礎。並日益成為神學的理論基礎。而教授神學的學校即為神學院。最早的神學院是的巴黎大學,羅馬大學後來居上,成為當時羅馬教廷名下的第一神學院。13至15世紀的樞機主教[2]大多從這裡畢業。當今的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也是羅馬大學神學院的神學院長。

編者簡介

趙曉陽,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基督宗教史、近代社會史、中西交流史。出版專著《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本土和現代的探索》,譯著《革命之火的洗禮:美國社會福音和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北京的行會》、《尋找老北京》,編譯《北京研究外文文獻題錄》,發表論文60餘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