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穴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穴寺又名香積寺、千峰寺,白雲禪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汝州市區東北9公里的中嶽嵩山少室山南麓風穴山中。[1]

風穴寺,始建於東漢初平元年,後經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歷代重修與擴建。

風穴寺總面積約50餘畝,現存主要建築有天王殿、中佛殿、懸鐘閣、藏經閣、七祖塔等。在中原四大名寺中保留下諸多唐宋金元明清的建築遺存,為中國建築史上留下厚重的實物資料,被古建專家譽為中國的古建博物院。

2020年2月,為向醫務工作者表達感謝和敬意,自景區恢復運營開始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含港澳台地區)所有醫務工作者憑有效證件可免票入園。

中文名稱: 風穴寺

外文名稱: Fengxue Temple

地理位置: 河南省汝州市東北九公里風穴山中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性氣候

占地面積: 50餘畝

開放時間: 8:00-20:00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免費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河南省汝州市

文物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榮 譽: 中國的古建博物院、中原四大名剎

歷史起源

風穴寺始建於東漢初平元年(西元190年),毀於董卓之亂,重建於北齊,距今有1800餘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當時滿山野花,芳香鬱積,故名香積寺。又因寺北山峰林立,崢嶸奇秀,故名"千峰寺"。

隋代又名千峰寺。後漢乾祐三年改為白雲寺。北魏重建寺院時,寺院地點定在白馬石溝中的銀洞山下。傳說當時物料齊備,正要破土動工時,一陣狂風將磚石木料刮到現在寺址,故名"風穴寺"。又據《風穴寺志略》載:寺東龍山陽坡有大小風穴兩個,山因名風穴山,寺因山名。曾與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齊名,被稱為「中原四大名剎」。

風穴寺在明代萬曆年間香火最為鼎盛,曾有僧眾600餘人,房舍300多間,土地2000餘畝。風穴寺雖是北方寺院,卻不沿中軸線布局,而是依山就勢而建,具有江南園林風光。

布局結構

寺內現存有明代漢白玉石佛和緬甸送的佛像及明代嘉靖年間石佛30餘尊、木雕佛像7尊。

寺內碑碣林立,或記事、或題詠,楷、草、隸、篆風格迥異,存有唐代的尼陀羅咒、宋代的經幢、元代的塔銘。

文物保護

1963年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風穴寺遠離都市,地處深山谷中,加上文革期間有部隊醫院占用,在中原四大名寺中保留下諸多唐宋金元明清的建築遺存,為中國建築史上留下厚重的實物資料,被古建專家譽為中國的古建博物院。

文化遺產

周圍景觀星羅棋布,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稱。更重要的是風穴寺保存了祖國燦爛的文化遺產,現存唐至清歷代建築140餘間;唐開元二十六年所建的「七祖塔」為全國現存七座唐代高塔之一;宋代懸鐘閣內懸掛一口宋宣和七年鐵鑄大鐘,重9999斤,被譽為「中原第一鍾」;中佛殿為金代建築,為單檐歇山式,梁架結構科學嚴謹;漣漪亭是河南僅有的明代雙層六角亭;西面山坡上的上、下塔林是中國第三大塔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