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雩亭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後避諱改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諡曰宣,後世又稱張宣公。南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市)人,右相張浚之子。南宋初期學者、教育家。
張栻繼承了二程的理本體思想[1],提出天、性、心三者,名異實同,皆同體於理。
“ |
眷麓山之面隩有弦誦之一宮。郁青林兮對起, 背絕壁之穹隆。獨樵牧之往來, 委榛莽其蒙茸。試芟夷而卻視, 翕眾景之來宗。擢連娟之修竹, 森偃騫之喬松。山靡靡以旁轉, 谷窈窈而潛通。翩兩翼兮前張, 擁千麾兮後從。帶湘江之浮淥, 矗遠岫兮橫空。何地靈之久閟, 昉經始乎今公。怳棟宇之宏開, 列闌楯之周重。撫勝概以獨出, 信茲山之有逢。予揆名而諏義, 爰遠取於舞雩之風。昔洙泗之諸子, 侍函丈以從容。因聖師之有問, 各跽陳其所衷。獨點也之操志, 與二三子兮不同。方舍瑟而鏗然, 諒其樂之素充。味所陳之紆餘, 夫何有於事功。蓋不忘而不助, 示何始而何終。於鳶飛而魚躍, 實天理之中庸。覺唐虞之遺烈, 儼洋洋乎目中。惟夫子所與, 豈虛言之是崇。嗟學子兮念此, 遡千載以希蹤。希蹤兮奈何, 盍務勉乎敬恭。審操舍兮斯須, 凜戒懼兮冥濛。防物變之外誘, 遏氣羽之內訌。浸私意之脫落, 自本心之昭融。斯昔人之妙旨, 可實得於予躬。循點也之所造, 極顏氏之深工。登斯亭而有感, 期用力於無窮。 |
” |
— [南宋]張栻 |
人物評價
張栻理學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頤《太極圖說》,以"太極"為萬物本原,主張格物致知,知行互發。在知行關係上他認為"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蓋致知以達其行,而行精其知"(《論語解·序》)。曾創建善化(今長沙)城南書院,主持嶽麓書院[2],並先後在寧鄉道山、衡山南軒、湘潭碧泉等書院聚徒講學,聲名極一時之盛。其弟子胡大時、彭龜年、吳獵、游九功、游九言,皆為湖湘學派之巨子。政治上誓不與秦檜為伍,力主抗金,學術上雖承二程,但有別於程朱而又異於陸學。
在張栻的影響下,湖湘弟子把重視"經濟之學"作為"踐履"的重要標準。他在嶽麓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弟子,成為湖湘學派的中堅力量。李肖聃《湘學略》說:"南軒進學於嶽麓,傳道於二江(靜江和江陵),湘蜀門徒之盛,一時無兩"。門生們的學術和政治活動使湖湘學派更加流光溢彩。
視頻
風雩亭詞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精品】二程理學微探,道客巴巴,2014-07-30
- ↑ 長沙嶽麓書院——中國千年學府,古建家園,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