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虹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飛虹塔 |
飛虹塔
飛虹塔,位於山西省洪洞縣的廣勝寺景區內,其前身是始建於漢代的阿育王塔,即佛祖舍利塔。現塔為明嘉靖六年(1527年)建成,明天啟二年(1622年 )塔身加裝琉璃。
飛虹塔為樓閣式塔,琉璃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層,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磚砌而成,十字歇山頂。外形輪廓由下至上逐層收縮,形如錐體。全塔的琉璃貼面反映了山西民間高超的琉璃燒造技藝和智慧結晶,為中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飛虹塔是央視86版《西遊記》中《掃塔辯奇冤》唐僧掃塔的拍攝場地。
1961年3月,包含飛虹塔在內的廣勝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8月,經世界紀錄認證官方工作人員現場測量審核,該建築被確定為「世界最高得多彩琉璃塔」。
歷史文化
飛虹塔,始建於東漢,原名阿育王塔,後來因年久失修坍塌。
東漢建和元年(147年),修建廣勝寺,因為寺內建有阿育王塔,又名阿育王塔院。
《霍山志》卷之一「地輿志」記載:南北朝時期,北朝保定二年(562年),有位正覺和尚開始在阿育王塔舊址重建佛塔。 至唐肅宗年間(756~762年),佛塔建成。
元代,佛塔毀於地震。
明正德十年(1515年),廣勝寺達連和尚開始原址興建飛虹塔。
明嘉靖六年(1527年),歷時12年,飛虹塔建成。因達連和尚法號飛虹,遂起名曰飛虹塔。
明天啟二年(1622年),飛虹塔增修了底層迴廊,並在塔身上加裝了琉璃。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中國建築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廣勝寺對上寺、下寺、水神廟及飛虹塔考察,對飛虹塔的轉身台階以及廣勝寺梁架結構等作出了高度的評價。
1958年,中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四枚特種郵票《中國四大名塔》,飛虹塔就是其中之一。
飛虹塔為樓閣式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層,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磚砌而成,十字歇山頂。飛虹塔底部周長136米,外形輪廓由下至上逐層收縮,形如錐體。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各層皆有琉璃出檐,塔底層設有迴廊,迴廊南面入口處突出一間二層屋。底層塔心室內有琉璃藻井。
飛虹塔輪廓線不是魏晉隋唐以來常見的柔和的拋物線,而是一條直線,比較僵直,但鋪滿全塔的琉璃貼面反映了山西民間高超的琉璃燒造技藝,為中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整座琉璃塔在陽光的照耀下,赤、橙、黃、綠、青、藍、紫,勝似道道雨後彩虹,從而也印證了塔名「飛虹」。
飛虹塔塔身二層以上外表全部鑲嵌着藍、綠、黃、白、黑五彩琉璃雕飾。各層皆有琉璃出檐,琉璃仿木構斗拱與蓮瓣隔層相間,第三至第十層各面均砌築有佛龕、門洞和枋心,內置佛、菩薩、童子像,門洞兩側鑲嵌琉璃盤龍、寶珠等飾物。塔身第二層設平座一周,施琉璃勾欄、望柱,平座之上有佛、菩薩、天王、弟子、金剛等像。第三層東、西、南、北四面施券拱門,各面正中有琉璃燒造的四大天王像,正南天王像兩側有明王駕龍琉璃像,正北則以鳳凰居中,二金剛披甲跨獸脅侍兩旁。第二層以上塔身外表全部鑲嵌有琉璃仿木構件,各層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蓮柱,以及屋宇、樓閣、亭台、角柱、佛龕、花卉、人物、翔鳳、獅、象等琉璃構件,一層一組圖案,形式多樣,造型優美,製做精巧,色彩絢麗,全塔上下存有百餘個鐵鈴叮。
文物價值
飛虹塔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琉璃塔,全塔的琉璃貼面反映了山西民間高超的琉璃燒造技藝和智慧結晶,為中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在建築和藝術上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1]
參考文獻
- ↑ 山西飛虹塔近500歲風采依舊 五色琉璃流光溢彩,網易新聞2011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