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食人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食人鯊

學名  Carcharodon carcharias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英文名 White shark

別名  Carcharias atwoodi、噬人鯊、

    大白鯊、食人鮫、馬加舅

觀賞魚/食用魚  否/是

最大體長     594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鼠鯊 Lamniformes

  鼠鯊 Lamnidae

  噬人鯊 Carcharodon

食人鯊,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壯。頭一般長。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尾柄具側突。吻較短而尖突。眼中大,圓形,無瞬膜。前鼻瓣細小突出;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弧形,下頜極短,口閉時露齒;頜齒大型,邊緣具鋸齒,前面齒窄長而如鑽子狀,側面齒側扁如刀狀,往後則漸低小,齒無小齒尖。噴水孔微小,有時消失。

背鰭2個,第一背鰭稍大,起點與胸鰭後端相對或稍中,後緣凹入,上角略尖圓,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鰭很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微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微尖突;胸鰭寬大型,鐮刀狀,後緣微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尾鰭寬短,尾椎軸稍上揚,上尾叉較長大,由上葉、尾椎軸及下葉中後部組成;下尾叉較短小,由尾鰭下葉前部的突出部分組成。

體背側青灰色,或暗褐色,或近黑色;腹側淡色至白色。胸鰭腋上具一黑色斑塊;腹鰭白色,前部具一青灰色斑塊;背鰭、胸鰭和尾鰭後部暗色。[1]

棲地環境及深度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棲息深度0 - 1280公尺

近海上層大型鯊魚,性兇猛,善游泳,速度快,有時會躍出水面,是掠食動物中體型最大者,也是對人類三大危險鯊魚之一,襲人事件一般大多發生在淺沙灘。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大陸棚及島棚水域,但也常游動於遠離陸地及島嶼之大洋中。棲息深度由表層至深達1280公尺左右。獨游或成對巡遊,或可發現有10尾或更多一起進行覓食遷移,但不聚集成一大群。掠食各種魚類、鯊魚、魟、頭足類、蟹類、海鳥、海龜、海豹、海豚、鯨魚、動物腐屍等,有襲擊船隻及攻擊人類的紀錄。 [2]

分佈

世界性的。西大西洋加拿大紐芬蘭阿根廷墨西哥灣北部,巴哈馬古巴小安地列斯群島。東大西洋:法國南非,包括地中海印度洋南非塞舌爾;還有留尼汪島毛里求斯。西太平洋西伯利亞至新西蘭和馬紹爾群島;也是南澳大利亞州。中太平洋:夏威夷。東太平洋:阿拉斯加智利台灣東部、南部、東北部[3]

繁殖

表現卵胎生(胎盤胎生),卵黃囊被吸收後,胚胎以母體產生的其他卵為食(卵生)。

保育

脆弱(VU) (A2cd + 3cd); 評估日期: 2005年10月1日

視頻

Great White Shark - Carcharodon carcharias

參考文獻

  1. 食人鯊,fishdb.sinica.edu.tw
  2. 食人鯊,fishdb.sinica.edu.tw
  3. Eptatretus cheni ,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