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食在尋常阡陌間-醃鹹菜(夏迎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食在尋常阡陌間-醃鹹菜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食在尋常阡陌間-醃鹹菜》中國當代作家夏迎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食在尋常阡陌間-醃鹹菜

深秋時節,霜凝大地,正是醃製各種鹹菜的最佳時期,但凡從地裡面收穫的蔬菜,都有人家拿來醃製,而且是千變萬化、各有各的方法,這些微不足道的小鹹菜,成為日常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之一。

我的家鄉地處丘陵,應時而種的蔬菜莫過於辣菜、白菜、蘿蔔、冬瓜、韭菜、蔥蒜、辣椒等,雖然品種不多,但是,經過嬸嬸大娘、小媳婦們的巧手一翻飭,就變幻出豐富多彩的模樣和味道來,讓人驚羨不已。

雪裡紅·秋辣菜

雪裡紅是現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醃菜品種,基本上是在初秋播種、育苗,待秧苗長到兩三寸高的時候再移栽定苗,第二年春天裡收穫、醃製。雪裡紅的醃製比較單一,很多的家庭都喜歡整棵整棵地先醃起來,臨吃時切碎了炒一炒即可。生活精細一點的人家則是把菜切碎了,與鹽揉搓均勻盛缸,拿菜杵子壓緊實後,放一塊或幾塊青石再壓緊,封缸,月余方能食用。不論用什麼方法醃製出來的雪裡紅,吃在嘴裡的感覺都非常的脆爽、開胃,因此很受公眾的喜愛。

我們家鄉有一種很原始的、與雪裡紅屬一個大家族的蔬菜,名字叫做「辣菜」,它們葉莖的長相差不多,但是比雪裡紅的個頭高許多,還有一些辛辣味,所以被稱作「辣菜」。辣菜跟雪裡紅的生長季節也是一樣的,因此在每年秋天,村莊裡家家戶戶都會栽種一些,來年春天醃成成品,以應付一個夏天飯桌上的需要。

還有一種辣菜,與雪裡紅差不多高矮,是在春天播種、移栽,秋天收穫、醃製,家鄉人稱它「秋辣菜」。秋辣菜有一種辣蒿子氣味,比較沖,但是醃出來的味道卻是極好,尤其是與葷肉一起紅燒,或者是炒肉絲、肉片,味道極佳。只可惜,那時候很少有能夠吃上肉食的人家,這樣的滋味難得一品。

2008年的國慶節,我帶着兒子、侄兒出去玩,在浙江的烏鎮點了一份「梅菜扣肉」,倆孩子一個勁兒地說好吃,我倒是想,若把那梅菜乾換成我們家鄉的秋辣菜乾,味道豈不更美!

我剛上班的那幾年,在一個偏遠的鄉政府工作,吃食堂。食堂的老馬師傅做的大饃非常好吃,可能是他勁兒大,每次都把麵團揉和的勁道、有韌性吧,那饅頭蒸出來後既實沉又肉筋,咬到嘴裡香噴噴的。我更喜歡的還是那碗小鹹菜,是什麼呢?蒸辣菜唄!每次蒸大饃的時候,老馬師傅把他自己醃的秋辣菜盛進一隻大大的瓦缽里,倒一些黃豆油,放在大饃鍋里一起蒸,大饃和辣菜的香味跟隨着熱蒸汽裊裊地飛出灶間,引誘着我們的食慾。我把蒸辣菜夾進大饃裡頭,一口氣能吃倆,呵呵……

白菜·大白菜

白菜的品種較多,而我們老家能用來醃着吃的卻只有那種叫做「箭杆白」的白菜,這種白菜個子較高,莖幹長,醃着吃脆生生的,比新鮮的吃起來口感要好。後來,有一種叫做「小蠻菜」(也叫做上海青)的白菜品種傳播到了我們家鄉,這種來自南方的白菜色青、莖杆短、肉厚,長到兩寸來長就可以做湯或者清炒,經過移栽,長到秋天就可以醃製,因此它漸漸地替代了「箭干白」,現在我們那裡很難再見到「箭干白」的蹤跡了。

前兩天,從一個店鋪前經過,看見門前的地面上晾曬着一攤菜,似曾相識的樣子,以為是「箭杆白」,走到近前一看,卻不是,而是一種產自雲南的白菜品種,店主人說這種白菜晾曬半干後醃出來,比新鮮的要好吃。想這區區白菜,不遠千里來到這街頭的攤位上,實屬不易啊!

在白菜這個大家族裡,最受北方人歡迎的還是那白白胖胖的「大白菜」,北京人稱之為「蔬菜中的高麗參」,每年初冬,家家戶戶都要儲備好一個冬天所需的大白菜,前些年,經常在一些報刊媒體上,看到或者聽到有關北京人選購大白菜的消息,甚至在一些年份還遭遇過供不應求的境況,那時候,排隊購買大白菜成了北京城一道無法言說的景致。

由大白菜衍生出來的各種菜餚不勝枚舉,最簡單的醃製方式要數酸白菜或泡白菜。東北人醃製酸白菜的方法最多,把酸白菜加入很多菜食中就會別有風味,例如酸菜餃子、酸菜包子、酸菜燉粉皮等等。而泡製大白菜應該是朝鮮族的風味小菜吧,如今被發揚光大,不僅是尋常人家的尋常菜,而且還被韓國拿來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豈不怪哉?

辣蘿蔔·胡蘿蔔

我們這裡種植的蘿蔔,大致就是辣蘿蔔和胡蘿蔔之分,辣蘿蔔再被分為青皮白心的和青皮紅心的。不論哪種蘿蔔都是可以生着來吃的,尤其是那種青皮紅心的蘿蔔,孩子們最愛吃,皮兒不辣、心兒甜甜的,比現在一些水果的味道都要好幾分,只是這種蘿蔔產量低,種的人家也較少,那時候能夠吃到也算是稀奇的。尋常人家種的是那種青皮白心的蘿蔔,這種蘿蔔耐性好、不挑揀地方,產量也大,到了秋天醃製成的蘿蔔乾,是家家必備的小鹹菜。

小時候,對於胡蘿蔔的記憶尤為深刻,特別是胡蘿蔔煮飯,現在想起來胃裡都會倒酸水,所謂胡蘿蔔煮飯,就是把胡蘿蔔剁碎以後,跟米一起煮出來的飯,還別說,那飯的色彩還真是好看:中間是一小團白米飯,米飯的一圈是紅黃色的蘿蔔丁,組成一朵特大的花兒。這種飯吃上一兩頓還行,可是天天都吃的話,就沒有那麼好的味道了,而且是越吃越反胃,連打嗝都是胡蘿蔔的氣味。不過,胡蘿蔔的另一種吃法很受小孩子的寵愛,就是把那些小個兒的煮熟了,放在太陽底下曬半干再吃,既有韌勁、又很甜,完全可以當做零食兒。

用胡蘿蔔做菜還是近些年的事情,它的特有的紅黃色最適宜用來做配菜,可以讓菜色更加靚麗。胡蘿蔔也可以醃出來做小菜,泡、醬、單獨醃製均可。我喜歡把胡蘿蔔切成丁或絲,與辣椒、冬瓜、熟黃豆、韭菜等一起醃出來,放一些黃豆油在飯鍋里蒸一下,那可是一盤「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可下飯呢!

韭菜·小韭菜

我一直認為韭菜是一種特別的植物,細細的葉子長得跟麥苗差不多,城裡的孩子常常分不清啥是麥苗、啥是韭菜,鬧出許多笑話來。韭菜強大的繁殖功能,是其它作物不能夠比擬的,一遍遍地被割取、又一遍遍地生長出來,正所謂「生生不息、無私奉獻」。

韭菜的品種大致有小葉的、大葉的和闊葉的之分。闊葉韭菜主要生長在南方,它的生長期短、抽薹快,所以那裡的菜農多喜歡采割菜花出售。大葉韭菜是一種雜交品種,很多地方的大棚里都有種植,因此在菜市場一年四季都可以買得到。而那小葉韭菜,即是正宗的農家菜園子裡生長出來的有機菜了,這種菜葉子細、葉片薄、香味濃,我們老家那裡一直都有種植,也是我本人買菜時的首選。

韭菜的吃法很多,可以做出許多種菜,像韭菜炒雞蛋、韭菜炒千張、韭菜炒辣椒等,韭菜炒芫荽還是一種很不錯的新的吃法,融芫荽和韭菜的香味於一體,特佳。用韭菜做出來的點心,如韭菜盒子、韭菜餃子、韭菜攤煎餅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食品。

我每天上下班經過的路口處,那家點心攤子,夫妻倆、一隻烤爐、一方几案,烤制的麵食里就有韭菜盒子這一款,薄薄的麵皮包裹着用韭菜、干紅椒、粉絲、饊子做出來的餡料,咬上一口香氣撲鼻,很多人都去買,人多的時候竟然還得等上幾分鐘,生意不錯得很。

韭菜本身具有的特殊香味,但它在醃製以後的口感更奇妙,香味更濃郁。若是把韭菜添加在其它的蔬菜裡頭一起醃製,讓它的香味充分地融入進去,這樣的小鹹菜、味道非常之好,不妨推薦一款——「韭菜裹辣椒」,即是:選購農家菜園種出來的小韭菜,洗乾淨、控水,幾根韭菜裹住一根辣椒,形成一個個韭菜疙瘩,一層疙瘩一層鹽,整整齊齊碼放到小口罈子里,壓實、封口,半月取出、切碎(且勿太碎),即可食用了,若是滴上幾滴芝麻油,可就更是「錦上添花」嘍!

生薑·洋生薑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這是流傳很廣的民諺。中醫說:姜在炎熱時節有興奮、排汗降溫、提神等作用,可緩解疲勞、乏力、厭食、失眠、腹脹、腹痛等症狀;生薑還有健胃增進食慾的作用。中醫又說:姜並不適合所有的人群,比如陰虛體質的人是不能吃薑的,會加重陰虛的症狀。

我平常的菜餚里,幾乎無處不有生薑的身影,雖然我知道我的體質並不適合多食用它,但是,我在做菜的時候,總忘不了用它來調味,因為那樣做出來的菜,的確好吃一些。

我還喜歡另一種姜——洋生薑,喜歡它的長相,喜歡它嚼在口裡發出的脆響。

記憶中的洋生薑,清清秀秀的模樣,瘦瘦的個子有近兩米高,鋸齒一樣寬大的葉子青青翠翠,昂然俏立。每年的春夏,洋生薑的葉莖就會拔地而出、一路瘋漲,到了秋季,就會開許多黃色的花朵,與菊花的花朵差不多,所以,洋生薑另一個學名也叫菊芋。它還有着超強的生命力,只需種一次,就會年年生長,根系繁茂,果實纍纍,而且不用澆水施肥、不用除草治蟲,是一種純天然的植物,。

我與洋生薑有着很深的感情,緣自於老家的那片小菜園子,那裡就生長着一片洋生薑。我不記得這一片洋生薑是何時種的、又是誰種上的,我只曉得在每年的秋天,都可以在這片土地上挖掘出一大塊、一大塊的根莖,用這根莖醃出來的小菜,全家人都愛吃。

我奶奶醃洋生薑大致用兩種方法,一種是把洋生薑切成小丁,與冬瓜丁、熟黃豆、小韭菜、青紅辣椒丁一起翻勻了,加入適量鹽,半月左右既能食用,炒或蒸都行。另一種是整醃,即是把辣椒、韭菜、洋生薑洗淨,晾乾水,一同放入罈子里,撒鹽、封壇,吃的時候掏出來切一切、入盤,這幾種菜可以「混搭」成為雜菜,可以分開成為幾樣小菜,一舉多得,家裡來人的時候裝進小菜碟奉上,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江南銅陵的「八寶」之一——銅陵生薑,以「塊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細脆嫩、香味濃烈」等特色而聞名,我的同學老丁每年都要捎上一壇來,這更讓我懷念老家門前的菜園子,以及長在園子南邊的那一片洋生薑。

大蒜·紅辣椒

與土豆一樣,大蒜也是一種「舶來品」,它原產地在西亞和中亞,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把大蒜帶回國安家落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大蒜營養豐富,除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之外,還擁有磷、鐵等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由此誕生出一種美容產品——蛋黃大蒜,即是在搗碎的大蒜里拌入蛋黃,然後用文火慢慢煎制而成,長期食用可抗衰老。

我們這兒種植的大蒜基本上都是白皮蒜,有大瓣的和小瓣的之分,大瓣兒的味道淡一些,小瓣兒的味道辛辣一些。還有一種獨瓣兒的,俗稱「獨蒜」,僅只是圓錐形的一個瓣兒,有人說這種蒜最有營養價值,所以價格最貴,在菜市場很難碰得到。

「八月十五蒜不在家,五月端午蒜不在地」,這是我們家鄉的諺語,說的是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之前,要把蒜種到地里去,不要誤了時節,第二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之前,要把大蒜頭從地里挖回家,防止爛在地里。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每年的9、10月份播種,月余(11月中旬左右)蒜苗即可上市,一直可食用到來年春天的2、3月份,接着是4、5月份的蒜薹,然後收穫大蒜頭,即是端午節了。這小小大蒜竟然有着大半年的壽命,從它的莖葉露出地面開始,就無償地為人類奉送着自己,實屬不易。

尋常百姓的生活中,大蒜是不可缺少的調料,尤其是在烹調魚、肉、禽類時,它有去腥增味的作用,而在炒菜或涼拌菜中,它既可提鮮,又可殺菌,起着「兩全其美」的功效。

醃製糖醋蒜頭是大蒜的又一種吃法,選擇新鮮的、個頭大的蒜頭,剝衣去根洗乾淨,清水浸泡3、5天,晾乾水分入壇,涼開水中加入適量的鹽、醋、糖,倒入壇內淹沒蒜頭,封壇一個月,味道鮮香可口。

而我本人則喜歡醃一些紅辣椒,這裡頭就少不了大蒜頭的功勞。每年的夏秋時節,紅辣椒上市的時候,選那些熟透了的、紅的透亮的辣椒(我們當地的農家辣椒最好),洗淨控水,細細地切成小塊,大蒜瓣切成丁,加入一定比例的鹽拌勻裝瓶,再滴入少許白酒,瓶蓋封嚴實入冰箱,兩周後取出來,那飽含着蒜香味兒的紅辣椒,煞是嬌艷誘人,用它夾大饃、就米飯着實開胃。家裡來客人時,品酒、賞菜之後,一小盤鮮紅爽口的紅辣椒,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直讓他們叫好不迭。

我把自己的這一傑作贈送給我的好友們,可把她們給樂壞了!她們知道,我把自己的款款情意,也融匯在那一瓶瓶的紅辣椒里,就如我的這顆誠摯的心。[1]

作者簡介

夏迎東,女,安徽淮南人,系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