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食療 |
食療又稱食治,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利用食物的特性來調節機體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
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食療
外文名稱; dietary therapy
理論指導; 中醫理論
功用; 預防疾病,獲得健康
性質; 食物調養
適應季節; 四季
歷史
隨着陶器的出現和使用,食物的炮製不僅限於"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烹調方法日益多樣化,食物的味道也更加可口。此時期還出現了酒,在《呂氏春秋》中就已有"儀狄作酒"的記載,但最初只限於糧食作物和果實自然發酵而成的酒,此後又出現了複合成分的食用酒和藥用酒。
戰國時期的《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醫學理論專著,《素問·五常政大論》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書中高度評價了食療養生的作用,也是食療養生理論的重大進步。
東漢名醫張仲景治療外感病時服桂枝湯後要"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在服藥期間還應禁忌生冷、粘膩、辛辣等食物,可見其對飲食養生及其輔助治療作用的重視。
隋唐時期有很多食療專著問世,如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專論食治,他主張"為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此後《食療本草》、《食性本草》等專著都系統記載了一些食物藥及藥膳方。宋代的《聖濟總錄》中專設食治一門,介紹各種疾病的食療方法。宋代陳直著有《養老奉親書》,專門論述老年人的衛生保健問題,重點談論了飲食營養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一書,繼承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對健康人的飲食做了很多的論述,堪稱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了穀物、蔬菜、水果類藥物300餘種,動物類藥物400餘種,皆可供食療使用。此外,盧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及費伯雄的《費氏食養三種》等著作的出現,使食療養生學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禁忌
可以說,低鹽飲食是絕大多數的腎臟疾病患者飲食治療的基礎。低鹽飲食嚴格講就是限制鈉的飲食。因此所有含鈉高的食物都應限制。高鈉食物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食鹽、味精、醬油、醬等調味品;二是各種鹽脯制食品,如各式脯菜、鹹菜、臘肉、臘魚、板鴨、香腸、紅腸等。每日食鹽量控制在2~3克(中號牙膏蓋為1克)或醬油10~15毫升。低鹽飲食禁用第二類食物。味精的含鈉量是食鹽的一半,也必須注意限量使用。此外,各種面制食品中一般也含有一定量的鈉(小蘇打),因此也應限量食用。由於各種天然新鮮食物的含鈉量都很低,因而只要注意限制調味品的使用,即少用鹽、味精和醬油,多用糖、醋,低鹽飲食是不難做到的。此外,中藥"秋石"和市售低鈉鹽都可以用來增加鹹味。但是,它們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鉀,因此應當諮詢醫師。在少尿或無尿、腎功能衰竭晚期時應慎用或不用,以免導致高鉀血症。低鹽飲食主要適用於有腎病綜合徵、高血壓和少尿的腎臟病患者,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腎臟病飲食。但是,以腎小管損害為主的腎臟病患者一般不能採用低鹽飲食。因為這些疾病時可能會發生鈉在尿液中丟失過多,導致低鈉血症和血容量不足等問題出現。故此時應注意補充鈉,宜進食高鈉食物。
1、下面是不同的編者列舉的藥物與食物配伍禁忌:
(1)一般用發汗藥應禁生冷,調理脾胃藥禁油膩,消腫理氣藥禁豆類,止咳平喘藥禁魚腥,止瀉藥禁瓜果。
這些禁忌主要包括:豬肉反烏梅、桔梗、黃連、胡芡黃、百合、蒼朮;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銅、丹砂;狗肉反商陸,忌杏仁;鯽魚反厚朴,忌麥冬;豬血忌地黃、何首烏;豬心忌吳茱萸;鯉魚忌硃砂;雀肉忌白朮、李子;蔥忌常山、地黃、何首烏、蜜;蒜忌地黃、何首烏;蘿蔔忌地黃、何首烏;醋忌茯苓;土茯苓、威靈仙忌茶等。
(2)古人對食物與食物的配伍也有一些忌諱,其道理雖不充分,但在藥膳應用中可作參考。
這些禁忌是:豬肉忌蕎麥、鴿肉、鯽魚、黃豆;羊肉忌醋;狗肉忌蒜;鯽魚忌芥菜、豬肝;豬血忌黃豆;豬肝忌蕎麥、豆醬、鯉魚腸子、魚肉;鯉魚忌狗肉;龜肉忌莧菜、酒、果;鱔魚忌狗肉、狗血;雀肉忌豬肝;鴨蛋忌桑椹子、李子;雞肉忌芥末、糯米、李子;鱉肉忌豬肉、兔肉、鴨肉、莧菜、雞蛋等,這些禁忌的應用主要是宜使人氣滯、生風、生瘡、發病等。
2、四季飲食宜忌
四時調食,即順應自然界四時之變化,適當調節自己的飲食。這種四時調食的觀點是建立在中醫養生學整體觀念基礎上的。飲食是人體與外界聯繫的一個方面,所以在飲食方面也應該適應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而做相應的調整。
春三月,人體肝氣當令,所以飲食宜減酸益甘,以免肝氣生髮太過,特別是素體肝陽偏亢者,春季最宜復發,因此除了注意飲食調節外,最好以藥物預防,可用甘味食物養脾氣。
夏三月,氣候暑熱,人體消化機能下降,故宜吃清淡、宜消化的食物,特別要注意多吃些營養豐富的蔬菜、水果等。
夏天出汗較多,津液相對虧乏,故適量飲用"綠豆湯"等冷飲,補充水分、清熱解暑。但冷飲不宜過量,否則有害無益。
我國人民自古就有飲茶解暑的習慣。現代研究證明,茶葉除含有粗纖維、膠質、葉綠素外,還含有生物鹼、黃酮類、鞣質、維生素、麥角田醇、揮髮油,以及少量的煙酸、硫胺、葉酸、蛋白質、礦物質等。飲茶能提神醒腦,解除疲勞,增強記憶力。因此,夏季飲茶解暑要比冷飲效果更好。
秋三月,是腸胃道疾病的好發季節,此時尤應注意飲食衛生,以防"病從口入"。此外,立秋之後,不可貪吃冷飲涼食,以免損傷脾胃。
冬三月,陰盛陽衰,是身體虛弱者進補的較好時機。冬季進補的關鍵是食補,補益之品甚多,可因人而宜。
氣虛者,表現乏力、氣短、頭暈、出虛汗等症時,可用人參燉雞湯;血虛者,表現面色萎黃、頭暈眼花、手足麻木時,可以多吃紅棗、桂圓、動物的血和肝臟;陰虛者可吃團魚、烏龜和淡菜等;陽虛者可進補牛、羊肉及狗肉等溫中補虛、和血暖身的食品。
食療誤區
什麼是食療誤區
盲目進補
補錯方向。有些人自覺身體虛虧,便常用補益藥如人參酒、黃芪淮山羹、參芪精之類來進補,以為有益無害,不料這類東西對陰虛的人(面色蒼白、驚悸不安、低熱、盜汗、口渴、舌紅少苔、失眠多夢)來說是不可用的,用了反而消耗陰津,使症狀更加重。上述諸補益食療製劑對氣虛的人很有作用,這類人動則氣喘,頭昏自汗、大便稀薄,內臟下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用上述補益藥就對症了。所以,必須對症進補。再如,有些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大都出現肺陰虛的症狀(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稠,有時咯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乾咽燥),如用了偏於甘溫的紅人參,反而使病情加重,應該用西洋參、沙參以益氣養陰清熱,對於此類陰虛咳嗽,用鮮地粥、蜜餞百合來服用,是有益的。補益過頭。老年人大多消化力弱,脾胃虛弱,此時如用了多量的龍眼肉、熟地、阿膠之類滋膩之品,將使脾胃消化能力減弱,飯量減少,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所以滋膩太過,也是進補中常易出現的錯誤。如老年人如確實陰虛,要用熟地、阿膠之類,也應小量,不宜過於滋膩。服用適量冰糖黃精湯、一品淮山之類也是個良好的選擇。鹿茸確能補精助陽,是著名補陽藥,如驟用大量,就會了現鼻子流血、眼紅、頭暈等上火症狀。所以要掌握一個度,從小量開始。想當然進補。有些人認為維生素是補品,多用無妨。比如魚肝油含維生素A及維生素D,人體在維生素A缺乏時可得乾眼病及夜盲症,維生素D缺乏時可導致佝僂病,但實際上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A已足夠生理需要,只有在得了慢性肝炎、胰腺炎、腹瀉時才會出現維生素A的缺乏。此時,一方面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一方面適當補充維生素A。如盲目長期大量服用,可致中毒,出現頭痛、噁心、嘔吐,毛髮脫落,皮膚瘙癢,維生素D盲目長期大量應用,可致低熱、煩躁、厭食、肝臟腫大、腎臟損害、骨骼硬化等。其他的維生素類藥品,也不宜盲目想當然用來作為補藥,如維生素C長期大量服用,可致腎、輸尿管、膀胱結石;維生素B1大量盲目應用可致頭痛、煩躁、心律失常、浮腫和神經衰弱。
濫用藥物食品
近些年來,"藥物食品"流行起來。這些"藥物食品"一旦濫用,危害很大。它能使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遭到破壞,甚至致病。如"人參軟糖"、"鹿茸軟糖"、"人參奶粉"、"人參餅乾"等。人參有促進性腺激素分泌的作用,鹿茸一般用來治療陽痿,兒童如隨意食用這類所謂"藥物食品",會使兒童早熟,出現長鬍鬚,長陰毛等性發育提前現象。還有些"藥物食品"(如一些飲料)含有咖啡因等興奮藥物,大量使用,干擾人體的生物節律,有害健康。還有的人自製"藥物食品"。如有人認為甘草是有益無害的良藥,加上其甜味很可口,於是便把甘草泡水當茶飲。這是十分危險的。這種"甘草茶"服久了會產生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的副作用,使血鈉排出減少,鉀排出增多,導致高血鈉、缺鈣性抽搐。更有甚者,久服甘草可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一旦出現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問題就比較麻煩了。有的患者就需要終生服用強的松之類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才能維持生命。
不辨宜忌
在進行食療的過程中,辨清食物對不同的人的宜忌十分重要。比如吃魚,許多人認為人人皆宜。其實不是如此。魚所含的魚油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對防治冠心病和腦血栓形成大有益處,可是因其降低了血小板的凝聚性,可引起各種自發性出血,包括腦出血。有研究表明:因紐特人以魚為主食,他們幾乎沒有人患冠心病和腦血栓,但腦出血卻成了他們重要的死亡原因。所以,有腦出血傾向或已經有過腦出血史的人,就不宜盲目大量進食魚類。
注意事項
遵守食療原則有利於人體健康和疾病的防治。與此相反,若不遵守食療原則就不利於這種目的,甚至有害。現將有關注意事項分述如下:
食不偏嗜
合理膳食首先要求人們飲食要多樣化。中醫以五味代表各種食物及其特點,也認為各種食物的攝取不能有偏;如果長期偏食,就會影響正常生理狀態甚至發生疾病。如《黃帝內經》說:"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以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喘,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又說:"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撥;多食辛,則脈急而瓜枯……。"都反覆說明了這一問題。
合理膳食也要求人們膳食的粗細、葷素要搭配、協調,尤其不能吃含飽和脂肪酸過多的動物性膳食。因為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對大多數人來說,會增高血中膽固醇的含量,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誘發冠心病。古代中醫也指出"膏粱厚味"足以使人致病。
生活中人們確有偏食辛辣者,有偏食煎炒、油膩者,有嗜醇酒者;兒童多偏愛零食、肉食。這些對健康都是不利的。在口味的偏愛中,愛吃較甜或較咸都是有害的。甜食主要是糖或含糖的食物,由於齲齒的發病率與食糖多少呈正相關,故要少吃糖和甜食保護牙齒。鹹食是鹽和含鹽的食物,鹽含鈉和氯。由於高血壓的發病率與鈉的攝入呈正相關,故食鹽不宜多吃。為了預防高血壓,每人每天吃鹽以不超過10g為宜。高血壓病人尤以限制吃鹽為好。至於飲用高度白酒若無節制,會使食慾下降、飲食減少,以致營養缺乏,嚴重的還會產生酒精性肝硬化。因此應少飲或不飲酒,尤其是高度酒。孕婦、兒童則均忌飲酒。
此外,《黃帝內經》指出:"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金匱要略》也說:"服食節其冷熱"。說明既不能過食生冷、瓜果,也不能食溫度過高、辛溫燥熱的食物。因為前者易損傷脾胃陽氣,引起少食腹瀉、腹痛,或婦女月經不調等;後者易腸胃積熱、傷陰劫液,引起口渴咽干、胃脘灼熱或腹痛、便秘,也是誘發食管癌的重要因素。
飲食有節
飲食有節或饑飽適當都是指飲食要適度,不能過少也不能過多。它是保證合理膳食的重要內容之一。一般來說,當食慾得到滿足時,熱量需要即可以滿足,表示人體健康的標準之一的體重也可以維持正常。進食過少引起消瘦,進食過多引起肥胖,無疑都是不好的。
我國古代對飲食過多給人帶來的損害十分注意。《黃帝內經》說,飲食"勿使過之,傷其正也"。首先是"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再則可引起某些疾病。對於飲食營養過於豐富造成的嚴重後果,《壽世保元》指出:"恣口腹之慾,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精神虛矣!"
如何掌握好飲食有節《飲膳正要》說得好,"善養性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至今也是十分可行的。
病中飲食宜忌
早在漢代《金匱要略》就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宜體,害則成疾"。它表明疾病時對飲食應有所選擇,由於疾病和證候的不同,飲食宜忌也不一樣。如脾胃虛寒,腹瀉腹痛者,宜食易消化、能補脾溫中的飲食,如含山藥、蓮子、大棗、砂仁、胡椒之類的飲食;忌食寒涼的生冷瓜果和滋膩的飲食,如冰棒、冷飲、西瓜、糯米飯、海參、肥肉。陰虛內熱,發熱心煩、口渴者,宜食能養陰清熱的飲食,如含西瓜、番茄、芹菜、蓮子心、麥冬之類的飲食;忌食溫燥、辛烈刺激的飲食,如姜、辣椒、羊肉、濃茶、酒、咖啡。糖尿病人宜食有助於降糖的飲食,如含山藥、麥冬、甜菊葉、黃芪之類的飲食;忌食精製糖及其製品。一般來說,患病期間,都宜食性質溫和、易消化、營養合理的飲食,忌食堅硬、粘滯、腥臭和過於油膩的飲食。
在疾病初愈,食慾剛好轉時宜以糜粥調養,不可驟進日常飯菜或肉食之類厚味的飲食。以免難於消化,脾胃受累,甚至病難痊癒或疾病復發。尤其是胃腸道疾病較為常見。
除上術外,一般性飲食衛生也是值得注意的。
疾病食療
牛皮癬的食療
生槐花粥
做法:辦法是將生槐花、土茯苓各30克放入鍋內,參加適量的水燒開半小時,去渣取出汁液,再參加粳米60克煮成粥,放入適量紅砂糖調勻便可食用。每天如此進食1次,10天為1個療程。這種粥具有清熱涼血、袪風止癢等作用,能有效緩解牛皮癬的症狀。
盆腔炎的食療
食療三字經
作者:李保坤
食生梨,化痰好。蔥薑湯,治感冒。
富含碘,海帶妙。熬綠豆,解毒巧。
乳汁少,豬蹄要。吃菌菇,腫瘤消。
食番茄,容顏俏。美葡萄,人不老。
生烏髮,食核桃。想減肥,黃瓜好。
腸胃炎,大蒜妙。食冬瓜,能利尿。
通脈絡,紫茄好。排毒素,白菜俏。
吃菜花,癌症少。食桔皮,粘痰消。
膽固醇,啤酒妙。食禽蛋,記事牢。
口生津,烏梅巧。抑癌症,獼猴桃。
潤肺藥,蜂蜜好。食銀耳,防衰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