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饕餮紋(紋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饕餮紋(紋飾)

饕餮紋,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最早見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獸面紋有的有軀幹、獸足,有的僅作獸面。"饕餮紋"是後人附會的稱呼。

饕餮此獸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種猛獸的特徵,同時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獸的面部巨大而誇張,裝飾性很強,常作為器物的主要紋飾,與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研究者稱為獸面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饕餮紋

定義; 器物的主要紋飾

時期; 商,周

發現源頭; 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產生背景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饕餮(tāo tiè)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青銅器常見紋飾。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故也稱獸面紋。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

文化特色

饕餮紋圖案莊嚴、凝重而神秘的藝術特色。饕餮紋一般以動物的面目形象出現,具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特徵,由目紋、鼻紋、眉紋、耳紋、口紋、角紋幾個部分組成。面目結構較鮮明,也正是利用這些特徵,將人們引到了一個神秘的藝術世界,商代的饕餮紋在吸引人們注意力方面是特別有效的。饕餮紋兇猛莊嚴,結構嚴謹,製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銅器裝飾圖案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銅器裝飾圖案的最高水平。

商周青銅器的獸面紋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着神秘而肅穆的氣氛,但這些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紋飾具體代表着什麼意義,至今眾說紛紜。青銅器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識的體現,周代則發展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權、族權三位一體的表徵。 大部分學者認為,商周統治者用青銅器紋飾的"猙獰恐怖"來表達王權的"神秘威嚴",以表達其對政治權力、地位與財富的占有,讓人望而生畏。奴隸主在這些可怖猙獰的紋飾中寄託了他們全部的威嚴、意志、榮貴、幻想和希望。張光直先生同樣認為"青銅便是政治和權力",但他認為這些動物紋樣不是為了威嚇,而是為了與神溝通。由於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把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都歸結為神的力量,人們對神靈充滿敬畏之心,乞求神靈,取悅神靈,藉助神力以支配事物。因此"可以通神"的巫師有着極高的地位,巫師階層也就成為最初的帝王統治階層。祭祀是巫師的特權,也是溝通人、神,使人間秩序神聖化的中心環節。巫師們利用青銅器上的動物們與神靈交流,因此這些怪異動物紋樣也就代表着神秘和權力。另據陳公柔和張長壽先生研究,無身獸面紋的最原始形式,只是一對圓泡狀乳釘,以表示獸面的雙目,淵源可直溯到二里頭文化,後來逐漸增添鼻角口耳眉,成為器官齊備的獸面。眼目是獸面紋的主體,由於獸面紋一般其實只見有雙目,它原本應當源自史前的眼睛崇拜。史前彩陶上有成對眼目紋,玉器上有成對眼目紋。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了標準的獸面紋,也有了獸面紋的簡化形式即眼目紋。據湯惠生先生研究,薩滿教中的天神同時也是太陽神,太陽神往往被繪製成眼睛狀,因為在諸多古代神話中,太陽被稱為是"天之眼"。如波羅門教的太陽神,又稱"天之眼睛"或"世界的眼睛"。持這一類觀點的學者認為,傳統意義上的饕餮紋並不僅僅是一種獸面紋,饕餮當為天神或太陽神之屬,饕餮紋中對眼睛的強調,正是其作為太陽神--光明這個特徵的描述。

史料記載

《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紋在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以鼻樑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的像鳥、像鳳、像人。饕餮紋這種名稱並不是古時就有的,而是金石學興起時,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紋面具高21.0公分,現藏於美國西雅圖圖書館。西周時代,其神秘色彩逐漸減退。

首先採用饕餮紋這個名稱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圖》。饕餮,為傳說中的一種貪食的惡獸;也比喻貪婪兇惡的人。《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左傳·文公十八年》:"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杜預注:"貪財為饕,貪食為餮。"現代有學者將其統稱為獸面紋。

《左傳》有記曰:"貪於飲食,侵欲崇侈,……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饕餮紋的布局一般為:以鼻樑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成獸面形象,大眼、有鼻、雙角,通常沒有下唇。也有使用兩個夔紋對稱排列,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饕餮紋出現在青銅器,尤其是鼎、簋上。"殷人重鬼",在祭祀器上頻繁出現的饕餮紋也具有相當豐富的宗教意義。

饕餮是傳說中極為貪食的惡獸,貪吃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吃光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頭無身。 《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說道:"周鼎着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凶之一。傳說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 《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鈎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據晉代郭璞註解,此處"狍鴞"即饕餮。

《神異經·西荒經》也有類似記載:"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述異經》說,饕餮指的是西南的三苗人,近人陳夢家則進一步說,饕餮就是蚩尤,而劉持平先生的《青銅器饕餮紋質疑》則認為是神農氏。

後民間盛有龍生九子之傳說,明代的陸容和楊慎將饕餮列為龍九子之一,這已是一種附會了。陸容的《菽園雜記》中所記饕餮"性好水,故立橋所",而楊慎的《升庵集》則記之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 近現代的研究已經對這種獸面紋是否就是饕餮紋產生了質疑,只是由於長期以來的傳統稱謂才導致了饕餮紋的盛行。現在的很多青銅器學家和古歷史學家都稱青銅器皿上的"布局為:以鼻樑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成獸面形象,大眼、有鼻、雙角,通常沒有下唇。也有使用兩個夔紋對稱排列"的紋路稱為獸面紋而不再使用饕餮紋。 不管是饕餮紋或是獸面紋,商周青銅器上這種概括誇張的動物紋飾和造型都呈現給人以一種超脫塵世的神秘氣氛和力量,李澤厚先生稱之為"獰厲的美"。它們之所以具有威嚇神秘的力量,是因為這些象徵符號指向了某種似乎是超世間的權威神力。這些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的反映了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經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

應用領域

國家第一批永久不允許出國展覽的文物中"何"尊,築有饕餮紋,是目前最早記錄有"中國"二字的器物。以下介紹古代饕餮紋文化:

宗教文物

如商代象蓋 饕餮紋銅觥:器通高17.7厘米,由器身、足與蓋所組成。蓋面飾有饕餮紋,以細雲雷紋襯底。器物的腹部饕餮飾紋。動物紋樣具有宗教意義。商代時期的各類鼎上,均有饕餮紋飾樣,鼎是先民用來祭祀的最常見而神秘的器皿,其宗教意義濃厚。

如北京平谷列家河出土的饕餮紋銅卣(商代):高27厘米,口徑7.5厘米,腹部飾以饕餮紋,上下飾以連珠紋,祭祀用。

酒具器皿

《說文》:尊為專供祭祀或款待賓客所用盛酒之物。唐·李白:"晨游紫閣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見余喜,為余開一尊。""尊"指的是盛酒具,相當於現代的酒壺。1912年在安徽潛山縣出土的一件商代的饕餮紋銅尊,埋藏地下3000多年,仍青光熠熠,紋飾精美。,此尊高21.5厘米,口徑19.4厘米,重2公斤。呈喇叭狀,高頸、鼓腹、圓足,因器首飾以饕餮紋而得名。饕餮紋樣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凶獸的面形,商至西周時常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多襯以雲雷紋,圖案多有變化。

又如牛首饕餮紋銅尊: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高 30.5厘米,口徑28厘米,1982年鄭州一食品廠出土,為先民祭祀用具。其饕餮紋爵,在商代是五侯級貴族才能使用的酒器,爵為飲酒器,前有飲酒的"流",中有杯,後有尾,一側有耳,下有三足,"流"與杯的之間有柱,除能裝飾外,還有飲酒時抵住鼻樑,有防止暴飲過量的作用。爵,西周早期以後逐漸消失。

建築藝術

在古代建築材料中也通常用到了饕餮紋裝飾。

如饕餮紋半瓦當:系古代屋頂防水建築構件,用泥土燒制而而。1957年,在廣安門橋南約700米護城河西岸,發掘出紋半瓦當,經考古工作者鑑定,系戰國時期燕國宮殿建築特有的殿頂防水部件。饕餮紋半瓦當為揭開北京城建城的悠久歷史及高超的建築藝術提供了有力證明。1972年又在宣武區韓家胡同處,也先後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饕餮紋半瓦當和獸面瓦當各2件。

另有戰國饕餮紋瓦當:多為半圓形,圖案浮雕比較大方,遠視效果好,塊面整體感明顯。

家具裝飾

現已出土的饕餮紋蟬紋俎,青銅製成,俎面狹長,兩端形翹起,中部略凹,周身繞以蟬紋, 饕餮 紋等。我們可以從它的造型看到後世桌類家具造型及其裝飾的身影。

人民幣

2012年2月份,一則"第五套百元人民幣存在'跪拜貓'"的微博在網上流傳,中國人民銀行回應此為戰國時期漆器上的圖案。2月8日,又有網友發出"20元人民幣上有面具"的微博,這位網友說:"一百元人民幣上有天貓,20元人民幣上有面具!赫然發現20元人民幣上居然還有類似金沙遺址出土的金面具,設計師是怎麼了?!同學們今天你在人民幣上發現了什麼?"

在第五套人民幣20元幣的正面,"中國人民銀行"和"20"數字之間的花紋里,確能辨認出一人頭形狀,眼睛、鼻子、耳朵、嘴、下巴都像模像樣,與網友配發的"金沙遺址金面具"和三星堆"青銅獸面具"圖案很相似。成都商報記者就此事聯繫到金沙遺址博物館,該館副館長朱章義告訴記者,20元人民幣上面的是"饕餮紋",饕餮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而金沙遺址出土的金面具面方形,額齊平,長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有兩個鼻孔,闊口,長方形耳,耳垂有一圓孔;下頜齊平,內折。從金面具背面的痕跡觀察,推測金面具可能是附着在某種物體之上,應是古蜀時期的神只面具。對於20元人民幣上的花紋和金面具,朱章義表示兩者其實是沒有關係的,只是20元人民幣上面的是饕餮紋中剛好繪製成了一對立眼,與金沙金面具的立眼看起來很相似,另有錢幣專家稱,這種設計源於防偽和藝術雙重考慮。

音樂文物

商:饕餮紋大鐃,高48.5厘米,天津市博物館藏,此類單件大型銅饒,只能安放在特製的座架上演奏,即植鳴。

古代還出現過饕餮紋祖乙爵,香爐,紋禪,紋首蟠,紋直內戈,紋花瓢等。可見饕餮紋與我們的先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先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以下介紹現代饕餮、饕餮紋文化:

饕餮紋與雕塑藝術《起舞》的原型

北京市義安路與天橋北路交會上豎立着一座高大的青銅雕塑,它遠看像古代的酒器,但細看其三足鼎立的形象仿佛是三個抽象的人物在跳舞,雕塑的名字叫《起舞》。其淵源即是市文管所的工作人員從兩件青銅器--商代前期的紋爵所受的啟發,進行藝術設計而塑造。現代還有饕餮紋設計的室內建築設計等。[1]

參考文獻